APP下载

就业增值联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探析

2019-06-11周羽严永旺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就业指导

周羽 严永旺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教学质量优劣的指标。就业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一个高校教育质量的检验,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因素。就业是人才培养成果最直接的体现,而高校向社会的人才输送即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双一流”建设可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也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就业质量。联动机制是指随着政策、形式随时变化的体制。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末端,对高校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就业创业联动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对快速补齐高职院校发展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高校;“双一流”;就业;联动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086-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高度,强调高校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利好政策,“双一流”中的“一流”,强调的是“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一种水平,又是一种精神和品质追求。高校要抓住机遇,找准定位,聚焦追求卓越,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

基于联动机制,可以将高校视为一个大系统,由组织、人事、教务、招生、就业、纪检、科研、学工、财务、宣传、后勤、二级学院等众多子系统组成,而且每个子系统都有各自的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但最终这些子系统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确保高校这个系统整体的正常有序运转和良好发展。而就业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末端,是对一所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验收,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结果

通过对长沙市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发放教师50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有效率94.0%,发放学生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4份,有效率92.7%。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后,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后发现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家庭、学校存在过分依赖心理,并且认定一次就业定终身;(2)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现实脱节;(3)被“专业对口”观念束缚,把眼光局限在与自己专业紧密相关的范围内;(4)社会价值观淡化,对基层单位持抗拒心理[2]。

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大多数高职院校任课教师不了解学生就业情况;(2)相较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较低;(3)创新意识淡薄,被传统观念束缚;(4)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以就业指导为常态化的教育体系;(5)高校“双一流”的建设经常与就业创业工作脱节。

二、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剖析

教育成果是对大学教育成效的衡量,既体现在学科专业领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技能的提升,也融合科学精神、学习能力、职业素质、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的培育和养成于其中。

就业是要实现高校教育成果在学生择业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有效和科学的配置,从而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实现国家战略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理想志趣和能力素质的最大契合。

三、就业增值联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建议

高职院校“双一流”的建设的立足点就是就业质量、创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一方面通过就业创业促进工作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避免出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人才输送也要讲究科学就业,实现人才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高校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进行相应调整:(1)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社会各界包括用人单位一直在反馈当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严重不足,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匹配,在与部分学生座谈中发现,学生有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期待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愿景。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2)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一线的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与自身发展过程中,可以重心下移,有针对性地结合地方特色的经济特色和趋势,培养能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3)培养复合型人才,运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培育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层化、复合化人才[3,4],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经济模式的多样性造就了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学生面对多重机遇表现出来的才能亦是多变的,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衍生的需求。

(二)对人才培养任务进行调整

要培养出更利于就业、更受雇主欢迎的人才,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在具备专业技术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培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高尚人格的人才[5]。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但却是成功就业的首要保障,高校教师在传道受业的同时,人格的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只有有主人翁意识、有强烈的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担当、敢作为的毕业生才更受用人单位喜爱。

(三)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调整

1.建立常态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完善以就业指导为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将就业指导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提升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不能仅仅将专业知识作为授业重点,应将就业指导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大学教育,同时形成个性化定制的就业或创业指导方案,促进高职学生整体顺利就业[6]。形成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课程培训,帮助其逐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2.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

尝试开设全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并结合各院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课,辅之以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类活动,帮助大学生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求职的每一步,并积极主动地探求自身特点、做出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自身需要的选择。

3.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进行调整

打造一支创新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完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监督作用,督促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更符合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求[7]。

(四)开拓实习基地,创新就业路径,完善就业市场

高校应该立足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作为突破口,以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生长点,以高技能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小结

大学毕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而就业增值就是要在突出学校培养特色和优势。高校作为承担培养人才重要责任的角色,更有义务和有必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双一流”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创业的教育、就业创业引导,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步入社会、走入岗位,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符合自身条件、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祖斌.聚焦“五个卓越”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N].广西日报,2018-06-21.

[2]张立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就业观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上官万成,贾斌,王抢,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新西部,2018(12).

[4]高俊民,赵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人民论坛,2013(29):174-175.

[5]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轉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

[6]黄姗,何坪,周天寒,等.“供给侧”战略下中医高等专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J].重庆医学,2016,45(20):2867-2868.

[7]郭霄鹏,张京京.以抓师资队伍引领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J].高教学刊,2016(14):196-197.

◎编辑 尚思达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就业指导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