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习理论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
2019-06-11刘勇
刘勇
[摘 要]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16年10月实施教改公开课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不断,通过追溯理论依据、对实践案例的分析,提出建构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观,概括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总结出实施的优点和不足,其经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教学观;实施步骤;实施优点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012-02
传统课堂“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往往是消极厌学的情绪,让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实用性产生怀疑,进而失去钻研的兴趣。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学习观与教学观落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符合现代学习理念、极大地挖掘学生发展潜力,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徑,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的“一师二课”教改行动中,许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实践探索,我们追溯该法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建构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观,概括该法的教学步骤,总结其实施的优点与不足,其认知和实践经验对该法的应用有借鉴意义。
一、建构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之所以现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意识到传统教学忘记了“学”而产生的弊端。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外界简单灌输的结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交换;学习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有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通过相互协作达到与外部世界的理解共识;学习发生在真实情景与交汇碰撞中,其活动才变得有效、才有价值。
基于学习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建构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其生成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填”与“灌”的方式没有生成性,教学是无效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2)新知识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起点上逐渐形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断在原有认知结构上生成更宽、更多、更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螺旋上升的过程。(3)知识是在认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步形成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建构学习意义下的教师角色不再是传统知识的灌输者,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学生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互动、协作为补充,通过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建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及特点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交互作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性、实现意义建构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经验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10月实施“一师二课”教改行动以来,先后有四十多位教师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概括起来其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四个步骤:(1)创设职业情境,下达学习任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3)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交流与评价;(4)学习任务完成后归纳总结,实现理性认知上的意义建构。其教学实践有如下优点。
(一)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案例一:2016年12月12日(星期一)第5节课,文化艺术系袁泉老师在2109教室上设计素描课程中的“眼睛的创意表现”。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每个小组有具体目标,每位人员有具体职责,角色清晰,责任落实,并以任务为载体,按思考、交流、分享三步骤具体实施,教师勇敢退居幕后,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教学组织形式的“变”,把课堂改“活”了,使学生做得充分、做得有趣、做得更有自信了。
案例二:2017年11月30日(星期四)第5节课,工程技术系刘琳老师在工程训练中心外教授数字化测图课程中的“简码法数字测图”。教师课前将简码法数字测绘的工作流程、规范、知识要点通过云班课发放给学生。课中以机电实训中心地形图测绘任务引入新课,将学生分为9个小组,选取3个测绘点,每3个小组在相同点进行测绘实训,并将常用地物的简码及使用规则设计到任务中。任务完成后,学生将测绘成图上传云班课,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相同测绘点的小组互相检查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全面点评和系统总结,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成效好。
案例三: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第6节课,文化艺术系杨文梵老师在3113上摄影基础课程中的“静物摄影——吐司面包”。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完成“拍摄学生自制吐司面包”项目,首先学习小组通过试拍,发现拍摄照片存在的问题;通过再拍摄并将照片实时上传,分小组讨论,小组相互点评,教师示范点拨并分享拍摄心得,引导学习小组自主建构浅景深的拍摄方法;教师利用学生尝试拍摄,主动探究,建构拍摄技能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更加真实,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项目拍摄。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及知识建构的实现,伴随一个个成就感,教师促使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回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期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班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课堂学习效率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能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
案例四:11月24日上午第3节,师范教育系杨艳玲老师在1502上学前儿童游戏课程中的“小班手指游戏的设计(改编)”。教师设计为小杨老师解决困惑的工作情境:“小班学生已经学会了小杨老师准备的手指游戏,此时,小杨老师应该怎么办?”教师布置各学习小组思考如何改编?其依据是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工作情境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改编,展示成果,共同提炼出小班手指游戏改编的原则性,较好地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和技能的教改理念;教师角色把握到位,让学生在质疑、表达、合作中建构游戏改编的原则认知,效果显著。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在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方法,锻炼了交流表达与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养成质疑、批判性思考的学习品质。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是平等的相互交往、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教师的角色观念、角色行为能否做出相应的改变是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案例五:2017年12月8日(星期五)第1节课,师范教育系高莉萍老师在普通话课程中的“声调辨证”。教师以“提交方言声调辩正练习报告”为教学载体,针对不同方言发音习惯,分八个学习小组完成“方言与普通话声调的差异”和“找到克服方言声调的解决方法”的学习任务,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研究探索、建构认知的活动立意很好。高老师对学生充满期待的关注和鼓励,恰当的组织和富有启发的提问,不断地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动力,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及信赖感,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作用,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站在幕后当向导,承担组织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学生是练习方法生成的“主角”,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趣浓厚的状态,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明显增强。
可见,实施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角色势必要发生如下转变:(1)教师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2)从单向的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对话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力、感情、观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塑造学生的关键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的实践时间尚短,目前尚存在如下问题:(1)部分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探究、互动、思想碰撞,一些课堂出现小组组长几个人的“独角戏”,多数学生参与不足,合作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如何让每个成员都真正参与进来,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2)高职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欠缺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的一些社交技能,包括倾听、鼓励、轮流发言、说话音量适当、有序表达、肢体语言运用等;要确保学生掌握一些合作技巧,比如:如何处理小组成员意见的分歧;如何分解任务以及明确个人分工职责;如何使小组成员产生“积极的相互依赖”等。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更公平、更民主、更包容、更多样和更充分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有了归属感、成就感,非常适合高职学生,较之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课堂更有活力,使学生潜能释放的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也深受学生欢迎,是培养现代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目前成功的经验和模式還太少,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邓飞,尹晓霞.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J].文山学院学报,2005,18(3):277-279.
[4]刘永林,孙保东.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