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园创业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2019-06-11郭媛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创群体校园文化

郭媛

[摘           要]  从当前我国高校构建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文化来看,这种新型文化具有综合性、个性化、创造性、实践性等显著特征。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主要是向各类公司提供高端复合型创业人才,因此更应实施科学筹划,积极打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以实现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为切入点,高度重视协同融入、优势互补、创新创意教学与实践模式的构建,加大文化建设保障投入力度,让“互联网+”成为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新标点,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

[关    键   词]  “互联网+”;校园创业文化;新内涵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074-02

早在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这一重大发展战略,体现我国已经开始步入“互联网+”新常态发展新时期。在2015年度,国务院办公厅还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具备指导意义的文件规范,该意见明确要求,要继续深化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发展模式的崛起为增进社会劳动就业开辟了更加有效的路径方式,并让传统的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构建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创业思维的变化。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高校在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创业文化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难题,基于此,当前如何帮助学生群体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发展空间中获取更多的就业机遇是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互联网+双创”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内涵

在我国高校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有效开拓“双创”校园文化过程中,也明显赋予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新任务。

(一)在“互联网+双创”文化构建模式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性更强

即伴随着“双创”文化工程的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始与社会、经济管理、哲学、心理、传播等学科逐渐融合,使校园文化构建内容具备更强的综合性特征。同时这种“互联网+双创”工程能否顺利实施,不再由单一因素所决定,而往往受到双创主体知识积累、理念更新、思维创新、综合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复杂、循序渐进的综合积累过程。

(二)在“互联网+双创”文化构建模式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伴随着“双创”文化工程的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需要个性化布局。如高校校园文化的综合性特点是由建设主体、接受客体的社会性所决定,那么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个体性则体现在每一个校园文化建设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上,也就是说唯有共同重视、优势互补,才能让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渐渐形成,也才能有效培育、涵养学生群体的“双创”意识,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积极性。

(三)在“互联网+双创”文化构建模式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备创造性特点

立足物质性的双创劳动实践与结果视角来讲,需要双创主体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综合教育水平,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属于一种动态的精神创造活动,且往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潜移默化,进而挖掘、开发学生群体的心智,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创造综合能力。

(四)在“互联网+双创”文化构建模式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特征更加突出

各种不断涌现的网络新现象、新经验均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去验证,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创业实践,让大学生群体将双创知识与理论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途径

从当前看,涵盖高职院校在内的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强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提升校园文化蕴含的重要改革方向,这也决定了各类高校必须以制度规范、物质投入、精神塑造等为切入点实施科学合理的筹划,积极打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有效实现对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高度重视协同融入、优势互补、创新创意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加大保障投入等措施,从而让“互联网+”发展模式成为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主方向。

(一)进一步强化高校的顶层设计

立足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视角来讲,要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良好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新型的价值引领理念,同时还要具备个性化特点。因此高校在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决不可以将其作为某个内部部门的碎片化工作,而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融进学校的发展战略中,不仅抽调主要党、政负责人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还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同时要大力发挥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工作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还要充分协同校长办、科技处、教務处、科技园区、创业实践实训孵化基地以及相关学院的功能优势,从而整合内部资源,形成人人重视“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氛围。出台高校内部规章、激励机制,充分吸引师生群体的广泛参与,从而让校园创业文化成为高校的主流文化样式之一。

(二)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充分树立创新创业办学理念,精心塑造新型的大学精神、品牌形象。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目的来看,即按照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要求,面向整个社会积极锻铸、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积极打造健康向上的、适应高校发展趋势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进而教育、引导主体、客体均向目标方向创新发展。将创业文化作为高校的一种最新思想意识,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微博、高校报刊、手机APP等媒体样式大力宣传创新典型、成功经验,鼓励学生敢于在困难面前创意求新,支持他们的创业实践,对他们可能遇到的创业失败给予理解,帮助他们总结不足、以利再战,从而帮助其树立坚毅、果敢的创新创业精神,形成敢于参与创业实践的行为意识。

(三)充分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提升其参与创业实践的综合能力,而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校园创业文化构建,显然更应突出这种核心目的。立足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来看,即充分发挥三个层面的教育、引导功能:(1)提升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即从情感层面充分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意识,并将此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志。(2)固化学生群体的良好行为意识。即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大力倡导民主自由、公正平等、文明向上、敬业爱国、诚实守信、尊师爱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有机衔接,积极在网络传播社会正能量。(3)在学生群体中充分塑造学校精神。即充分围绕大学生的专业,将高职院校所长期积淀、逐渐形成的精神传统、品牌精神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联袂融合,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立足一所高校的品牌发展、声誉提升视角来讲,学校精神既是根,更是魂,大学生群体在校园的土壤中成长,必须具备文化深根的承载。

(四)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

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来看,其核心目的是培育、涵养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的不足是影响学生群体创业教育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融进学生的学习中,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能力,这些教育、引导活动既可以由高校负责组织,也可积极鼓励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让他们应用网络科技特别是手机网络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海量信息、丰富知识,有效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团队协作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实现真正的全面、健康发展,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五)构建科学创业教育体系

充分遵循“三点”运作基本原则。所谓“三点”,主要指的是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实践实训平台以及网络创业教育引导平台。立足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来看,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要职能,如实施创业理论的研究、论证、承担学术期刊的创办、创业者联盟的打造、创业项目的开发、组织创业论坛、打造专业化高的创业孵化基地等,据此营造浓厚的创业学术氛围,促进创业教育综合影响力的提升。立足实践实训平台视角来讲,即注重创新型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创新开展各种创业实践的外延拓展活动,如开展学生创业大赛、实施创业见习、创业模拟活动等,有效提升学生群体的创业实践能力,并在整个过程中培养、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动手实践、交际交往、团队协作等能力,树立集体精神意识。而立足网络创业教育引导平台视角来讲,即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与导向作用,实施创业主旋律、正能量的深度传播,从而让创新理念与创业精神抢占在线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促进教育引导成效的实现。

(六)注重多方面协同融入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实现各个层面的相互融合是关键所在。因此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层面:(1)将专业教学有效融入。即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充分融入“互联网+”时代要素,让大学生群体充分树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意识。(2)将学生的参与有效融入。即通过扶持组建学生创业团队、每年定期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文化节、组织开展创业竞赛以及实施创业文化精品工程等形式,让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充分融进“互联网+”发展理念。(3)将创业实践有效融入。即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展示自身的创业实力、专业能力,实现理想抱负,从而为其他学生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公司或行业充分关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协同推进,即不但要在高校内部形成管理组织、个体行为、优势资源的全面协同创新,还要在外部实现与政府、公司、社会甚至是校友群体的协同创新,从而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郝其宏.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探索,2012(3).

[2]娄东生.试论大学创业文化建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6).

[3]郭金锭.以“诚”为本塑造当代大学精神:以集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3(2).

[4]张博.互联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冲击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編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双创群体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中间群体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