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意蕴
2019-06-11张艳芳雷世平
张艳芳 雷世平
摘 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相互需要的双向互馈关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创新。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呈现趋向开放包容、转向以人为本、体现知行合一、重视内化体验、追求科学系统等逻辑向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明德修身是其逻辑主线;中国精神是逻辑重点;家国情怀是其逻辑归宿。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逻辑向度;逻辑结构;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8JDSZK089)
作者简介:张艳芳,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教育;雷世平,男,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职业教育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2-0073-07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在国家日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欣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被忽视的新大陆。然而,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在统一认识之余,却苦于无力实现实质突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厘清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意蕴。本文试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逻辑向度、逻辑结构三个方面,澄清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助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依赖的关键概念,直接影响到基本问题的回答,并进而影响整个理论体系。[1]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研究起点与逻辑起点是同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即“融入”,为什么要融入?这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多是关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滋养;而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传承。实际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并非需要与被需要的单向度关系,而是相互需要的双向互馈关系。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技术教育的范畴。但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无法脱离技艺教育的巢窠,导致工具主义渐次成为其主流的教育观。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对技术伦理、文化、价值观的日趋重视,高职盛行的工具主义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求。高职教育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和文化体系的重置。在高职教育发展调整的历史关头,承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重任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其它教育形式,无疑更企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内容[2],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宝贵素材。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与影响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是对理想人格的价值指引。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礼、义、仁、智、信”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理想人格和普世价值观的提供了指引。二是对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中华传统文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用对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确了终极目标。三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用“匠门意象,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精辟地诠释了工匠精神,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与专业教育完美结合的楔入点。四是对地方文化的阐发凝炼。中华传统文化在共性传承的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如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这些中华传统地方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打造院校文化特色及品牌的可能路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创新源泉。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教育过程的渗透性。中华传统文化尊崇孔子“有教无类”的论断,通过对思维模式、知识体系、价值伦理、行为礼仪、审美情趣、甚至民俗风尚的全面渗透,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以文化人”奠定了基调。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教育效果的实践性。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孔子的“身正令行”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的都是“躬行”的重要。中华传统文化对行为实践的重视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教育方式改革的价值目标。再者,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教育体验的内省性。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主体自信,肯定主体自觉,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种“反求诸己”的修养观,为高职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最后,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教育方法的差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根据学生不同资质、性格、心理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传递了“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乐观教育信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创新
文化是教育行为和过程的本体,而教育是文化发生和发展的机制。[3]因此,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文化创造、传承的过程;文化的传承、创新也需要借助教育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必然为文化(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现实场域;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
1.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广阔平台。近年来,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宏观政策的重视和舆论宣传的加强,但传承传统文化仍面临不少掣肘。传统文化是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辈间相传、师徒相传为其主要的传承方式。[4]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凸显,这种代际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被弱化甚至遗弃。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难免出现“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5]”的异相。在高职教育领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集中体现为:首先,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深。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无心研读经史子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了解不深。其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不够。西方及日韩文化通过影视、游戏、漫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挤占了高职学生的文化空间。学生在被动接受、认同西方文化精神的同时,与传统文化精髓渐行渐远,进而质疑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承古继今的教育平台,实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识重置与再度回归。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增添时代内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特点,这也决定了其教育内容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会直面当下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所提出的时代问题。从发展角度分析,中国时代问题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文化背景和深层文化根源,而中国文化的发展并非割裂的,而是具有一定传承性。因此,要更好的回答时代之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要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正是在对时代问题的思考与时代脉搏的把握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合筛选,去伪存真,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时代内涵。例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中华传统文化诠释的工匠精神包括: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6]现代社会,工匠精神回应了中国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过程中的时代需求。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并非囿于中华传统文化视域,而是将工匠精神由手工制造业的技术价值追求扩展为社会各行业、生产全过程的共同工作理念;在原有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强化了不因循守旧、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思想政治的教育实践扩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容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向度
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问题而言,我们已经无需质疑是否要融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应然性或方向性的把握。实际上,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呈现出明晰的逻辑向度。
(一)环境向度:趋向开放包容
我国思想文化教育的整体教育环境曾经呈现出封闭性特点。这种封闭性特点体现为思想文化的一元性,教育方式的灌输性,更折射为学生人格的依附性。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的场域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开放包容的特质。因此,思想文化教育的傳统教育观念和封闭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开放包容的环境和现代创新的语境。这也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无需囿于课堂、教材、理论、教法的限制,而应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体现包容的教育精神。这种包容开放,在宏观层面体现为教育子系统的开放互通:即不仅要形成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与双向互馈,更要建立高职思想文化教育与外部专业教育之间良好地资源沟通、经验借鉴关系;在中观层面体现为教育内容的博采众家:即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都有其精妙之处,都有其时代意义,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无需囿于学说门派之别。在微观层面教育载体的推陈出新;即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实践体验,抑或是网络教育载体,均可为我所用,无需拘泥教育载体的限制。
(二)价值向度:转向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呈现工具化倾向,实用主义成为其主流价值理念。在这样的价值理念驱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渐次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片面强调个人经济利益服从社会政治利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也因而逐渐被边缘化、孤立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周代就形成了“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自秦汉以来,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尊人,爱人思想更是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用人文关怀的“温度”化解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硬度”,促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转向以人为本,进而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人性化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尊重学生的理性价值取向和选择;更注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挥和体验;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种价值向度的转化将帮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其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成就人的目标价值追求。
(三)目标向度:体现知行合一
在儒家看来,生活实践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无非是“知”-“行”的关系问题。所谓“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如果说,在高职教育体系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关乎“知”的灌输。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则是隐性的着意“行”的教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摈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知识灌输的主旨,彰显“知行合一”教育目标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这也契合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就人才培养方式而言,高职院校构建以生产实践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学生行为实践能力是凸显其特色的办学要求。然而,专业技能上的“知行合一”并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难点,高职人才培养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日常行为的“知行合一”。换而言之,如何把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知行合一”运用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上,体现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难度目标追求。
(四)实践向度:重视内化体验
在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知思想价值观念并非教育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认同思想价值观念并促进其转化为具体行为才是教育的价值归依。从教育心理学分析,这种思想价值认同是学生基于内在的认知系统,将实践中与之一致的道德知识、原则规范融入原有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建构新的思想价值系统的过程。所以,实践活动是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深化文化认知,进行文化选择,从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论断与价值判断,并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这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利义相兼”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等文化精髓的内化体验(包括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成就体验、精神体验、心灵体验等)是促成学生实现认知深化和观念转化的关键,也是学生实现行为改变的前提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必须重视学生的内化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重疏导而非强制,重激发而非压抑,重唤起而非驯服的本质要求。
(五)理性向度:追求科学系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其未来发展会呈现科学系统的发展趋势。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科学性原则。毋庸置疑,在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传统文化作为人文环境、教育方法、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但这种融入始终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契合、双向互馈的逻辑关系之上。因此,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现两者相生相促的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选择。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系统性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并行的两个教育系统,但都服务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功能目标。这也决定了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两者的协调发展,强调在互动中的资源整合,而非机械地强化孰轻孰重。具体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融入,其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系统。包括融入的理念、理论、实践、反馈、方法和内容,都体现出系统性特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结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蕴和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在两者相生相促、互馈融合的过程中,渐次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逻辑结构。该逻辑结构涉及逻辑主线、逻辑重点、逻辑归宿等多个逻辑要素。我们明晰各逻辑要素,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主线:明德修身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而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8]这一论述从战略高度阐明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面强化学生明德修身教育。这不仅符合党和国家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契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群体实际。明德修身教育不仅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因而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为高职明德修身教育提供了最丰富且经典的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个人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文化体系,尤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7]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个人修为总目标,并提供了具体的修为方法,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明德修身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胆魄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等,多体现了对个人德行修为和人格塑造的完美要求。这些关乎“明德修身”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面临人生价值选择困惑时,发挥了纠偏勘正的重要作用。明德修身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主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重点:中国精神
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前提和支撑的。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作为信仰存在,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无论是激励其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还是激发其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都应该成为群体的共同行为指向和自觉精神追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民族复兴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中国精神教育。尤其在我国面临多种文化冲击、民众精神家园缺失的情况下,引导高职学生在中国精神的指引、激励下成就民族复兴梦、个人成才梦,应该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存在,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伦理情怀、“止于至善”的德性境界、“修齐治平”的理想担当、“各正性命”的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大局观念孕育、沉淀了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气质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核心,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和而不同”辩证精神等不仅体现在中华文化的经史子籍中,更是深沉地积淀在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选择中,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境界。不仅如此,中国精神因其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对于解决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精神问题更有潜力,也更有话语权。综上,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不仅为高职学生实现中国梦、成才梦提供了精神支撑,更为人类应对各种发展挑战提供了精神方案。因此,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重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归宿: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思想。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9]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将“身”“家”“国”乃至“天下”统一为一个整体,即爱国是爱家,也是爱己;修身是为家,更是为国。在此社会价值的基础上衍生出国人强烈的家国情怀,指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10]家国情怀使中华文化呈现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气度,体现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胆魄;流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愫,充盈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关怀。家国情怀以“个人”为逻辑起点,以“家国同构”为对象,用传统文化作纽带,为正确处理个人、家庭、国家关系给出了理念指导。即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睦、国家的富强是一体的,三者虽各有使命、各有侧重,但彼此却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就个人而言,为家庭尽孝、为国家尽忠是其修身旨归;就家庭而言,助力个人成才,助力国家治理是其治家根本;就国家而言,坚持民为邦本,坚持大公无私是其理政基础。家国情怀以“忠孝一体”的价值要求,经邦济世的行为实践,追求天下太平的宏伟理想。遵循家国情怀的文化理路,衍生出对父母的感恩情怀、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对国家的认同维护、对生民的关注奉献,而这些却正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实际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理论灌输还是实践体验,最终目标就是解决“认同”问题(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而家国情怀涵盖了对国家治理的助力、对忠孝文化的尊崇、对个人责任的担当,完美契合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所要解决的各项认同问题。家国情怀对个人发展、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富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归宿。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融入过程中,让高职学生养成“明德修身”的自觉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是个人层面的要求;让中华民族形成“家国情怀”的共识是的志远行近的旨归,是国家层面的期许;而“中国精神”则是激励个人“明德修身”从而践行“家国情怀”的精神指引和精神支撑,是衔接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黎聚才.论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J].继续教育研究,2010(2):158.
[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討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 (25)
[3] 王丽鸽,李炳毅.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文化理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76.
[4] 高建宁.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5):96.
[5]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255-266.
[6]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 2013(34):94.
[7] 赵瑞华,孔君英.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论刊,2011(7):187.
[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
[9] 孟子.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 张倩.“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J].人文杂志,201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