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研究
2019-06-11马昱
马昱
【摘要】以城市意象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对大学城城市空间中交流最为频繁,可识别性较强的汇聚空间进行调查,探析大学城意象结构的内在特点以及影响大学城意象热点的因素,为大学城特色空间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发。
【关键词】城市意象;大学城;意象热点
凯文·林奇提出城市空间意象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五大要素构成,并提出“可意象性”的概念,指出这些要素是构成城市可意象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互组合构成公共意象。本次研究从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汇聚点”切入,引入“意象热点”这一概念,以重庆大学城片区为实证调查对象,挖掘重庆大学城潜在的“意象热点”。
1、研究概况
1.1意象热点
意象热点,即在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集聚点。从城市微观层面看,意象热点实际可能是节点、地标,或者是意象突出的建筑群;在宏观城市尺度上则主要表现出点空间属性。城市意象热点是公共空间组成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居民正是通过意象热点中派生出一系列城市次连接和次节点,从而构成城市整体意象。
1.2大学城概况
重庆大学城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用地面积约为3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为100万。根据规划,大学城将形成四纵四横的道路骨架,两河两山的生态廊道,包含一个中央公共地带和三个圈层。规划充分利用公共地带的辐射范围,为更多的高校带来共享的可能性。大学城呈南北向分布的梭形,中心条状的公共地带包含了教育、科技、医疗健康、学术文化、艺术、生态、商业、居住等功能,是园区级的共享地带,通过景观大道及其两侧的公共地带和东部的科研发展用地连接,组成了完整的中部组团;公共地带东西两侧分布高校校园,南北两端为大学城预留发展用地;大学园区和研发园区之间有大片的生态结合带。
2、研究目的和思路
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基础,运用意象地图和调查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运用SD法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以意象热点为中心,探析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及其所拓展的意象热点区域的构成要素,为形成有特色的大学城城市空间提供思路和启发。
以重庆大学城西部园区为对象,研究范围涉及重庆大学244ha、重庆医科大学144.4ha、重庆师范大学160ha、四川美术学院四个大学66.67ha,包含大学城西路,东边的大学城中路,大学城南二路范围,面积约为615.07ha。一方面通过对居民城市意象的热点感知问卷调查,得到大学城内部城市意象热点。分析意象热点对整体空间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综合运用意象地图和SD分析法,探析构成意象区的要素,并评估意象区范围,从而为意象区的划分提供合理依据。
3、研究方法
3.1意象地图
意象地图是居民的认知地图,通过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绘制出的认知地图进行对比研究,探析城市当中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获得意象性较高的城市空间元素。
3.2 SD分析法
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将空间中的意象元素进行分类,利用SD分析法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出客观指标与居民主观感受的关联程度。
3.3数据收集与空间化处理
研究的基础方法来源于调查访谈调查,分为两轮进行。调查对象是大学城范围内生活和工作的学生及教师人群。问卷发放涉及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三所高校。
4、热点意象统计调查
首轮调查采用结构访谈的形式,调查若干个对象,对所获得的多个点空间中选取的若干个被反复提及的意象热点作为备选。第二轮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将若干个热点作为备选项让受访对象选择,其次,将让受访者回答关于大学城内部院校建设、校园总体意象和意象热点的选择偏好问题。根据问卷结果选取认知率(某意象热点被选择的人数/受访者总人数)大于百分比多少的城市热点空间若干个。
向被调查对象解释描述目标空间各形容词对的含义及填写调查表的方法,采用幻灯片形式向他们展示样本照片,每张幻灯片放映2分钟。被测对象根据表格内容,依次对照片中的空间环境进行评定,从而得出评价数据。根据所得数据进行样本处理。样本1-7项为大学城内商业购物意象热点空间,样本8-14项为大学城内标志建筑意象热点空间,样本15-21项为大学城内绿化游园意象热点空间。
5、结果分析
通过对商业购物空间评价的拟合,可以得出大学城商业购物意象热点空间在空间感、层次感、韵律感、连续度上有着较高的评价,而在熟悉度、植被覆盖以及美感上低于综合平均值。由此得出大学城其商业空间连续度较高,空间层次相对大学城其他区域更加丰富。但景观环境品质相对较差,植被覆盖不足,导致可感知性较低。
对建筑标志空间评价进行拟合,可以发现建筑标志空间在体积感、形体感、熟悉度、吸引力、氛围感等方面评分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建筑标志其本身在设计方面表现突出,且其附属空间的组织也较为有序。但在层次感、连续度方面评分较低。
通过绿化意象的数据比较分析,可得出大学城绿地广场空间其在层次感、幽静度、色彩豐富程度、变化度、山水关系、光感、美感、植被覆盖度、以及愉悦度等多方面评分突出,可见人们对大学城内绿地广场空间是比较青睐的。但在熟悉度、关联度上存在不足,这可能是由于大学城绿地游园特色性不足,且服务配套设施不足导致的。
总结:
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大学城内商业购物空间联系感、空间感较强,但绿化覆盖及美感不足。建筑标志空间形体感、吸引力及熟悉度较高,下一步应注重其空间层次塑造。而大学城的绿地广场空间,其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我们应该加注重人在环境中的参与度,并完善配套设施。本文将SD法评价分析法运用到城市意象的评价中,使得被调查者的感受得到量化,为我们下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笔者将各类型意象热点空间进行拟合,得出不同空间类型特点,为之后的建设及评估提供可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7.
[2]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1(3):70-73.
[3]林朋飞.意象理论引导下的城市设计特色风貌塑造探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4]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城市问题,2004(3):8-11
[5]丁瑜,李爽.基于公众感知的广州花城广场意象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06):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