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09-09-03张正茂简福爱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
关键词:大学城校区城区

张正茂 简福爱

摘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国内多数大学城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完善,但作为软实力的城区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认为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各高校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融合,促进和谐健康的城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是当前大学城建设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城校园文化现状建设途径

从1999年开始,我国掀起了一股兴建大学城的浪潮。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如今10年过去了.我国先后兴建的大学城已超过60所,但发展态势各不相同.研究者们从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其中共享难以实现、文化建设薄弱是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

广州大学城是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投资300亿打造的大学城,定位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规划范围约43.4平方公里.可容纳20万学生,进驻高校10所。从2003年开始建设至今,其规模已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集中规划、集约建设”的大学城。由于政府的大量投入和扶持,广州大学城在国内的大学城中发展较好,但城区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共性问题依然存在,这已经成为广州大学城乃至国内其它大学城长足发展的瓶颈。

一、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现状

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与一般校园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特色鲜明的区别,大学城城区一般由多所高校建设新校区组成,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源头来自各高校的老校区,而又因为地缘关系在大学城内通过开放和共享进行融合而成,但从现状来看,在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形成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一)各高校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再生困难重重

一个新建的校区必然缺乏文化氛围,让老校区的历史积淀尽快延伸过来无疑意义重大,但在大学城建设中.这一点往往因为一味追求“现代”和“全新”而被忽视。如广州大学城,所有学校几乎全是现代风格的新式建筑.一律的钢筋水泥、瓷砖玻璃,再加上广阔的校园造成的距离感,容易使人感觉冷清、校园氛围淡薄。高校的发展过程本身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积累过程,老校区的一草一木、雕像景观、建筑群落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搬迁后对这些文化的移植和再生本来就难度很高,更何况大多数大学城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等到醒悟时才发现新老校区文化之间的纽带已经减弱甚至消失。另外,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百年名校那样强大的文化力量和底蕴.数十年积淀的校园文化更容易因搬迁而断裂,不得不在大学城的钢筋水泥中重新开始。

从校园文化的承载主体考察,新老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为文化移植增加了困难。梅贻琦先生有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作为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往往因为住所与大学城的空间距离过远而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深入交流。如广州大学城,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必须每天长时间坐车上下班,只有新教师住在大学城内,而等新教师稍具经验之后,却又不得不搬到远离大学城的住宅区去。在这样一种人为隔离师生交流的情况下,校园文化的传承更是难上加难。

(二)各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与融合程度不够

大学城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意指大学城城区内各高校高度开放、融为一体。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开放仍然停留在表面,仅体现在没有实际建筑的围墙,甚至出于安全管理等困难,一些大学城内学校之间互设事实上的围墙。广州大学城很多学校都有“仅凭本校一卡通人内”的公共场馆,学生到其它学校去并没有理想中那样通畅无阻。

这无疑与大学城建设初衷的开放性相去甚远。大学城要求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开放,本质上讲的是开放的办学理念.通过观念的碰撞改变过去高校封闭、独立的办学模式和制度文化,对传统教育思维产生巨大冲击。但实际上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办学模式依然相对封闭,办学者对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不十分积极,即使有些简单的交流,也只是局限于社团或协会自发组织的“民间交流”,少有学校层面上的正式交流活动。

(三)城区内校园文化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由于开放性不足,学科、学校之间壁垒重重,直接造成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最初出发点的大学城一直深受资源共享难的困扰。从大学城建设规划上看,资源共享包括图书馆、体育中心、会议中心、医疗中心和绿地等公用基本设施的共建共享,教室、实验室和图书资料等方面的部分共享,师资互聘,学生跨校选修,学分互相承认,等等。这种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对整体高等教育是有利的,但在实践中这种机制却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在广州大学城,学校与共享区的实际距离太远,因此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不多,实际利用率不高。各高校更关注的是自身发展,在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过程中也不会立足于整个大学城城区这样一个整体,对教育资源的保护意识远远多于共享意识,因此进行共享的并非是自己的优质资源。

二、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虽然现状堪忧,但大学城已是既成事实,发展是唯一出路.而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建设则是这条出路的指引。从文化形成的规律上看,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必然的.但需要多久、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则取决于管理者的建设水平,对文化的形成放任自流或者进行长远规划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让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一直处于盲目建设无疑是十分危险的。由于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长期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我们只能通过多方合作和积极引导寻找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

大学城的出现中断了新老校区之间校园文化的传承.因此新老校区之间必须加强文化交流,这包括鼓励新生深入学习校史、了解学校发展沿革,在新校区建设老校区的特色景观,加强校训、校规在各种活动中的推广运用、提高认同度,和老校区学生共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等等。对原有的文化可以进行创新,在新时期应当逐步形成具备新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只有吸纳原有的文化,才能保证文化的厚度。

办学者对一些阻碍校园文化传承的具体困难要想方设法解决,对学校来说,文化就是实力,在大学城城区的新环境下,谁从原有文化那里继承到的分量越多,谁就越有优势。

(二)保证校园文化的开放交流

“开放性”是大学城最高的办学理念,大学城内的高校只考虑自身利益、学生安全等一系列因素,把学生局限在自己的校园内,这严重违背了建设大学城的初衷,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才有发展的前途。

继续推行跨校选课、举办讲座等形式,通过评选优质课和系列讲座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讲座质量;广邀其他高校学者和社会上杰出人士前来讲学;主动组织校际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或协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由;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鼓励学生的校际沟通,在交流和沟通中共创大学城开放文化。

(三)加强大学城城区的整体文化建设

大学城城区内的校园文化通过交流和融合,必将形成有一定共性的整体文化,因此各高校和大学城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紧密合作,加强整个大学城城区的文化建设。其中,制度文化是大学内在精神与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培育和营造大学内部所特有的文化氛围,进而内化为大学个体的精神人格、价值诉求和行动取向。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而在大学城城区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各高校各自为政,则很容易出现短视性和盲目性。只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才能促使文化的良性发展。由于大学城多以为政府主导,各高校更应该和大学城管理部门一起制定文化保障政策,建立多种形式的管理组织体系和大学城信息网络平台,出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纲要和学生公约,建立相对统一的制度规范,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学城制度文化,实现各高校校园文化的延伸和扩散。

猜你喜欢

大学城校区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