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建大学城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分析

2009-01-14

群文天地 2009年16期
关键词:武昌区大学城新建

詹 硕

目前,不少城市正在兴建一种新型的大学园区,即大学城。所谓大学城,就是将若干个大学聚集在一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定的区域。当前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和刚刚建成的大学城,一般属于“规划建设型”,即政府和学校积极主动地根据市场和教育发展的规划建立大学城市。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不少国内知名学府。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独立学院兴办,秉承武昌独特的高等教育区域优势,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在武昌区与江夏区边界兴建,如汤逊湖大学城、黄家湖大学城,大花岭大学城。本文以上述大学城为例,分析新建大学城的优势,先天不足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学城的优势分析

大学城的兴建在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双赢。大学城有它的优势,但它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总的看来,城外的大学城具有以下种种优势:

第一,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由于是发展教育,各地大学城的征地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大学城一方面能以低价征购到较宽裕的土地,另一方面还可预留发展用地,为将来学校的科研和教学空间拓展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具有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优势。新建大学城一般在城郊选址,周边多为农村,随着轰轰烈烈的大学城建设、数以万计的学生及教职员工的涌入,必然需要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服务行业,成为城市居民。如大花岭大学城地处武昌区与江夏区交界处,其建设加快了江夏区城市化进程,建立起江夏区与武昌区的连接纽带。

第三,具有资源共享优势。新建大学城由几所甚至十几所高校集中布置,有利于节约土地,同时可避免基础、公用事业的重复建设,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大学的生活区建没和物业管理完全社会化,大学城中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完全共享,教师可互聘互用,校际可交叉选课,这样,不同学校校风、学风和办学风格可融会贯通,形成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开放的人文环境。

第四,具有促进商业、旅游业、地产业的持续发展的优势。投资大学城的商业,存在着生意上消费集中,竞争对手少的优势。各个大学城的建设都是高起点、高投人,都号称生态优先。同时,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周边地价飙升,房地产业随之兴盛起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对拉动内需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大学城的劣势分析

大学城的先天不足和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却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短时间大规模建设大学城必然占用成片的土地,甚至是农民耕地。个别房地产商乘机进行圈地行为,致使国土资源流失。大规模的基建活动,导致大量的资金投人,而将来还贷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现在的高等教育投资人必将导致将来极大的还贷压力。

第二,城外大学与城内大学交通成本较大。新建大学城中独立学院占多数,而独立学院有部分兼职教师来自母体校。由于独立学院附近没有教工生活区或没有良好的配套设施,老师多数居住在母体校校园或周边,而独立学院与母体校较远的距离就必然造成大量的师生穿梭在两个校区之间,耗时耗力,加大城市交通量,给教学带来不便。以大花岭大学城为例,位于大花岭大学城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与武汉大学直线距离约9.8公里,对于一名教师,他每天往返要耗费近1.5小时。这种经常性的时间耗费,对于一名有着繁重教学科研任务的高校教师来说,是不值得的。

第三,资源难于被城市完全共享,大学城内资源共享可在校际之间共享,但大学城建在城市的郊区,新建的图文信息中心、科学馆等一系列城市公共建筑远离城市中心,不能与城市居民共享,如果这一系列高投人的社会资源都不能与社会分享,就违背了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初衷。尤其到了寒暑假,学生放假回家,大学城就会成为真正的空城。

第四,大学之间资源难以共享。由于大学城内大学多为新建的独立学院,作为投资方,首要的目标就是收回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独立学院之间竞争压力激增。这就导致各个学校仅仅关注自己学校的发展,而忽视作为一个整体的大学城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于是,大学内图书馆,室内运动场严格的使用权限制,造成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原本可以共享的设施却被重复建设。

第五,不利于学生紧密联系社会。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面向社会的,尤其是面向城市的,所以在城市中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城市的各个环节进行社会体验和进行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大学城就成为一座真正的“象牙塔”。而新建的大学城绝大多数位于城外,进城不方便,缺少与城市的交流,与社会脱节。然而这一点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

三、对于大学城建设的建议

第一、规范土地使用,杜绝“假投入,真圈地”现象。应大力整治只圈地,不利用的现象,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失地农民妥善安排,使其迅速融入大学城经济圈。

第二、加大大学城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加大大学城的对外交通建设力度,不仅有利于大学城学生紧密联系社会,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大学城与城市的一体化进程。这样,大学城设施才能有效地被市区市民享用,大学城商业也能摆脱“井底之蛙”的尴尬处境。

第三、政府加大对大学城内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针对大学城内各个大学将各自资源使用大多局限于各自学校的师生,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城内基础设施兴建的力度,充分发挥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同时,公共物品的使用的高效性也将给各个大学重新考虑资源共享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武昌区大学城新建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发展研究
汤韵旋诗词三首
城市集聚经济、基础教育与人口流动
基于CLUE-S模型的武汉市武昌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遵义大学城:“独木”变“森林”
广州大学城十年破茧大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