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湾村美丽乡村建设
2019-06-11吕彦颖
吕彦颖
【摘要】随着乡村的蓬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美丽乡村景观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塘湾村的现状及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并在交通结构、景观风貌、公共服务设施三大方面提出建设策略,以期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交通结构;景观风貌;公共服务设施
随着城市与乡村的分化程度增加,乡村景观所独有的特定生产生活方式下的田园特色越发凸显。相对于城市景观,乡村景观的人工雕琢程度较低,更加自然。近年,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潮流,但有些乡村整治盲目过度开发,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乡村本身的特色,反而导致了乡村景观的严重破坏与异化,失去了乡村原有的机理,乡村景观问题亟待解决。
2014年上海市成立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关于本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意见》,提出美丽乡村应注重“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罗泾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罗泾镇作为宝山区的农业大镇、生态大镇,以“建设美丽生态罗泾”为目标,规划建设“一环、两廊、四区”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其中,塘湾作为四区之一的农林生态培育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千亩涵养林为基础,塑造了生态型林业风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于2017年11月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入围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1、項目概况
塘湾村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西北部,东至新陆村、西至嘉定区华亭镇、南与新苗村为邻、北与洋桥村相连,市级骨干道路蕰川路、沪太路贯穿村域东部和西部,规划S7快速干道贯穿村域中部,离罗泾镇政府约2公里。全域174.60公顷,辖区内有12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931人,其中,户籍人口1679人,外来人口1252,总体人口规模较小,外来人口占比较高。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口的97.8%,且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20%,人口老龄化明显。村域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整体上呈现农田、住宅、水域相交相融,基本具备“宅宅有水、路路见水、宅田水共生”的江南乡村的空间景观特点。
2、问题分析
经过实地调研得出,美丽乡村建设面临以下实际问题:
(1)交通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道路的延伸和各种车辆增多,人、车、路的矛盾不断加剧,难以满足近郊乡村与大城市之间的沟通需求,交通供需失衡,将会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瓶颈[1]。塘湾村现状道路分别为公路和村庄道路。公路主要以南北向的蕰川公路、沪太路、集宁路为主,村内道路与城市道路衔接顺畅,但还不够完善,部分道路路面有破损,且宽度较窄(约为3-4米),道路标识较少,缺少路灯等问题都会影响交通出行且存在消防隐患。
(2)景观风貌单一
深受数十载农耕社会小农经济的影响,村民们在屋前屋后养鸡养鸭、堆柴堆物,大量占用了公共空间,导致村内公共空间不足;对闲杂地的胡乱垦种,也造成了对原有农田、葡萄园、水杉林、园林苗圃等自然条件利用不当、景观单一的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塘湾村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村内景观不具有识别性。
总体来看,村内道路绿化不足,河道生态功能退化,生态驳岸缺失,原有生态公益林缺乏乔灌草搭配、植物种类过于单一,缺少季相变化等都是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
(3)服务配套有待完善
现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包含1个村委会、1个卫生室、1个文化活动室、1个老年活动室、10个体育健身点、1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和1个幼儿园。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缺少停车场、垃圾回收点、城市家具等,存在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缺乏保障、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村民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不便,也使得乡村生活逐渐失去健康的秩序和活力。
3、建设理念及定位
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关键在于其以农耕养殖为主的生产景观、较小的人口密度、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独特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场景[2]。美丽乡村建设应最大程度利用塘湾村所拥有的优良水土条件和生态环境,设计中以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为核心资源,以体现地域文化特征为重点,深度发掘农耕传统,展现原始的乡土文化和乡土情结,让这片土地能够更加自在地呼吸,在乡野中呈现出一定品质的秩序和精神。
设计定位:将塘湾村打造为水清、田秀、林逸、路幽、村谐、舍丽、人旺、文兴的生态宜居乡村。
4、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塘湾村建设项目以区域文化特色为基底,以塘湾水系为依托,结合本身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从交通结构、景观风貌、公共服务设施三大方面来实现乡村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打造特色乡村风貌。
(1)重塑交通结构,植入慢行系统
系统规划村内交通系统,丰富和完善现有的交通结构,植入乡村旅游的慢行系统,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生态乡村旅游环,增加游客和村民的体验度、参与感。慢行系统选线结合多种道路交通设施和滨水空间,确保线路贯通完整,有效衔接罗泾绿道,串联村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区、农林生态培育区、人文节点、景观亮点及相关设施。
塘湾村以“乡缘”、“田韵”、“亲水”三条环形道为标志,吸引城市中更多的人群来塘湾感受当地的生态环境及风土人情。于此同时,树立起乡村建设的典型,并相继开发农业,旅游业,带动周边,进一步推动罗泾镇的经济发展,成就罗泾镇一张闪亮的名片。
乡缘步道:总长约5公里,从宁东路进入塘湾村,过沪新路,三仙沟,东西塘湾,利用集宁路成环。两侧葡萄园、水杉林、农田景观交替呈现,穿过三仙沟的景观平台可观赏到大片水生植物,最后在香樟林的道路出村。
田韵步道:总长约3公里,主要观赏大片农田,田边的果树和乡土植物,营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象和“农家”氛围。
亲水步道:小环总长约2公里,作为休闲观赏型滨水环路;选树枝柔软、姿态优美、季相色彩丰富的观赏型植物,形成亲水景观。通过交通结构的构筑,极大提升交通功能,村民出行更加便捷,也有利于提升旅游竞争力。
(2)加强环境整治,优化景观风貌
村内原违章建设较多,导致村内公共空间不足,严重影响乡村景观,同时,塘湾村拥有大片公益林地,总用地面积占整个村域面积的近三成(32%)。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村庄地形、地貌特点,通过整合村内原有自然资源,欲为村民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为市民打造一块参与体验的休闲乐土,为地域保留一块生态自然的生态绿洲[1]。据此,景观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七片区”的功能结构,突出景观功能的作用,将乡村原有的景观风貌展现出来。
入口节点的三段景墙是采用乡土材料打造出的别致的乡土景观。竹、木、砖、瓦在中国建筑传统中是最为普遍的4种乡土材料,不但充满着时间的积淀而且还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艺术载体。现代景观设计中恰当运用乡土材料不仅能唤起时代的记忆,同时增强地区归属感[3]。入口处,高低错落的景墙,采用鱼鱗瓦和月洞门的设计,展现出古朴诗意的风格,繁花盛开时显的庄重典雅,果实收割之后也能独树一帜。鱼鳞瓦漏窗既可以作为墙面装饰,又可以产生漏景的效果,通过虚实交错,实现园内外景观的融合[4]。相对偏暗色调的木质匾额更是加强了其作为入口景观的标示性。
村内节点营造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村民自留地和规划的绿化景观空间,包括现状公厕附近的广场空间、村民乱垦种的闲杂地及其他规划的节点。在集中居住区所开辟的提供村民休闲、健身一体的多功能绿地,有利于促进邻里和睦,丰富了村民休闲活动的方式,为乡村公共空间注入新活力。
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中,注重植物的乡土性,包括植物品种的乡土性与植物群落结构的乡土自然性,尽量使用适应性较好和养护成本较低的乡土植物。比如,树形舒展、不需要经常修剪的乔木;田埂边种植黄馨、柳叶马鞭草,形成明亮活泼、有趣味性的田间景观;适当选用枇杷、柑橘等果树,为村民和游人提供摘果的乐趣;将公益林地目前的围栏拆除,在部分林木稀疏地区增加种植树木,以保证林地有一定的密度; 局部地块增加下木地被,改善树种单一情况以增加植物层次。
(3)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塘湾村自身特点,规划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将原老年活动室改造提升为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沿环形道增加5个体育健身点,每个点服务半径约为200米;新增一处旅游服务停车场、一处核心区停车场和一处村民停车场,停车空间与各村的健身活动点相结合;率先开展农村地区垃圾分类试点,实现建筑垃圾分类统筹处置、农业田间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生活垃圾分类处置。通过以上几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村庄功能,让村民生活品质产生“质”的提升。
结语: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推进,乡村交通更便捷,乡村生活更舒适,乡村景观更怡人,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独特的田园生活也越来越吸引市民前来休闲旅游,提升了旅游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例研究,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策略: 交通线路上植入慢行系统,丰富和完善整体交通结构;景观提升上注重节点打造和乡土树种选择;公共服务设施上合理规划,整体上不仅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也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文化旅游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斌,周晓宇,刘雷.大城市近郊乡村更新策略—以杭州西湖区绕城村为例[J].中国园林,2018,(12):63-67.
[2]陈成楚伊,刘骏.兼顾旅游与村民生活需求的乡村景观改造策略初探[J].人文园林,2017,(10):51-56.
[3]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165-168.
[4]朱伟,吴叶红,郭鑫.浅谈传统园林中的漏窗[J].建筑知识,2005(1):6-8.
(本文作者单位为上海宝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上海,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