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施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9-06-11马建华
马建华
[摘 要] 高校教育课程的开设需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将以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为基础,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践行新的教学大纲,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习成绩的评价,满足实践教学的根本要求。对当前我国土壤与施肥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希望能够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内容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独立的创新意识,能够自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关 键 词] 土壤与施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230-0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全面提高国家农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高等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创新,教育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具体的工作内容涉及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土壤与施肥原理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基础,想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需要遵循土壤施肥原理,构建技术课程组,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一、确立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该课程的主要特点选择具有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实践,并且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让理论为实践服务,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做好教学指导,理论教学的开展需要将各个教学原理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课堂提出的教学要点和难点需要紧跟社会专业发展情况,课堂理论也需要结合生产实际,实现研究成果优化,发展动态革新的教学要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专业的知識结构,通过实践教学深化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优化实践环境,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氛围。
二、优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制订教学任务,确立教学内容的主要范围,保证教学结构的有序性,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分析,教学大纲中的参考书目也是教师着重考量的教学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在进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教学的开展需要以教学实践为主,让学生明确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施肥的主要理论知识和主要方法,实现土壤施肥技术的优化,为粮食核心技术建设、肥料资源合理利用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从理论知识教学的开展来看,学生需要充分了解土壤现状,确立合理施肥的主要原理,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确定实验区域的土壤营养情况,选择正确的施肥技术。在实验技能选择的过程中了解土壤的改善状况,实现土壤施肥效应的优化,制订农田施肥推荐方案,实地进行土壤的营养诊断,实现分区化农田养分管理。在教学流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结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针。
三、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想要在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做好教学的合理规划,制订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开展需要结合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顺应教学趋势,从根本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保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施肥原理的科学化研究,当前的学院课程教学开展都确立了论证制度,学校定期邀请行业内专家来校进行论证,结合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详细地指出我国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教师需要确保教学内容设计的系统性,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推行模块化教学,主要方式是结合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其整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例如,施肥决策模块、施肥方法模块、施肥技术模块和施肥理论应用模块等。通过对各个内容的了解实现施肥基本原理的掌握,了解施肥的主要原则,实践过程中在定肥阶段进行调肥,结合土壤的主要特性选择合理的施肥技术,制订施肥方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
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主要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学内容的制订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要求,实现教学途径的优化,其中引导式教学被广泛应用,更适合当前的教学要求,讨论式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的结合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实例式教学则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点设计教学引导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引导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了解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讲解,需要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实现教学深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重要的理论知识设计教学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引导。例如,施肥量方法选择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还需要结合区域土壤的实际让学生自主探究具体的工作实施,从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测土配方制订能力和施肥方法选择能力,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订区域性的农田管理施肥方案。
五、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在课程考核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式考核形式,在我国的教学成绩评价方式中,主要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这显然忽视了学生的努力。因此,教师需要实现评价方式的创新,如运用综合成绩评定法。学生的总成绩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还需要将学生的实践课堂讨论成绩、课后作业成绩、实习总成绩都囊括到总成绩中。为了保证公平,可以对不同考评内容所占的分值比重进行合理划分,例如,课堂讨论20%,平时作业10%,实验实习10%,期末成绩60%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让单一的期末考试变成了笔试、口试、实践并存的形式,改变了基本评价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在校实验和校外实习两种,教学改革让实践教学得到了重视,实验课改革改变了传统的验证性实践教学,新型的实践教学形式是设计综合性强、设计性要求高的实验内容,建立养分丰缺指标,让区域性施肥模型成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工具,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到县乡级进行实地考察,制订施肥计划,这些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让学生明确合理施肥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校外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走进实验岗位,不再依靠单纯的学习方式,将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让学生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教师要掌握相关企业的发展脉络,深入到农户种植的过程中,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土壤情况以及施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详细地分析,将农田、试验田在施肥时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题,明确农业技术改革所能得到的应用效果。同时教学需要强调“实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氛围,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进行应用,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亲自到肥料定位试验点对不同处理方式所得到的土壤长势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一旦遇到干旱、寒冷等恶劣的气候年份,需要组织学生集体到周边的农村对土壤的情况进行判断,同时制订出对土壤应变性的补救措施。没有校外实践条件的学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土壤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的网络实践平台,将一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实践视频上传到网站,还可以搭配思考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还可以将一些知名学者的讲座作为教学资源,关注国家公布的农业政策,让学生及时掌握社会发展现状,确立新的施肥技术指标,设计工作衡量标准。
通过对土壤与施肥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全面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并且具有参加高级别大赛的水平,学校可以构建以探讨土壤合理施肥技术为主的研究小组,让学生提出新的发展理念。教师还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利用暑期参加社会实践。土壤与施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要根据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确立教学指导思想,结合区域需求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大纲,通过不同教学措施的选择保证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实用性,教学人员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淑霞,高强,王鸿斌,等.《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交际,2013(11):212.
[2]马煜春,孙丽英.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4):228-229.
[3]韩燕来,李慧,王宜伦,等.新形势下《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222-223.
編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