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常规的常见疑问
2019-06-11李小溪
李小溪
又到了流行性疾病的高发期,宝宝感冒发烧,就诊时医生经常会建议测血常规。宝宝生病一定要做血常规检测吗?报告单上的数据怎样快速看懂?白细胞高就要吃抗生素吗……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看这篇关于血常规的科普吧!
指导专家 刘兰 编辑 李华 美编 劳秋勤
1 宝宝生病了,何时检测血常规最好?检测血常规有最佳时机吗?
一般来说,宝宝感冒、发烧12小时内,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意义不大。因为,按照细胞特性来说宝宝发热至少24小时,检查白细胞指标对排查病毒或细菌感染才有帮助。也就是说,宝宝刚感冒发烧时,有些检验学指标还没有显现,血常规有可能检查不出异常。因此,我们一般建议宝宝刚刚生病时,先不必急着去医院,可先在家自行观察,同时可避免家长和宝宝的奔波,及在医院的交叉感染。但是一旦宝宝病情发展迅速,要及时就医。当然给予的适宜检验时间仅供参考,具体以接诊医师的综合判断为准。
2 宝宝生病时一定要检测血常规吗?
血常规是临床上的常规检查,但不是必需的检查。医生之所以建议宝宝检测血常规,是因为很多疾病早期症状和感冒相似,结合宝宝当下的症状,根据血常规报告单可以排除很多严重的疾病。此外,检测血常规,可以让医生大致辨别宝宝的病原,有助于对症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当宝宝生病时,妈妈可以先观察,如果宝宝只是有一些常规感冒症状,或是只有发烧表现,没有其他伴随症状,精神状态也不错,一般考虑为普通病毒感染,可先进行观察。但是如果宝宝发烧超过72小时或者病程中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系统症状,或者有任何让家长不淡定的情况,建议考虑化验血常规。而当宝宝发烧超过5天,也就是120小时,血常规检查则是基本化验,以初步排查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3 为什么血常规检测有时是抽静脉血,有时抽指尖血,哪种检测方式更准确?
指尖是采集末梢血的常见部位,一般可以检验血色素、白细胞(淋巴、中性)、红细胞、血型等。只是和静脉抽血相比较,影响指尖末梢取血的因素较多,样本相对容易被污染,因此可能导致化验结果被干扰。比如采集末梢血时,因为宝宝指尖末梢血量有限,采集时要不断地挤压,如果操作不慎,容易混入一定的组织液,如此就会稀释了血液成分,数据自然就会受到影响。所以,目前很多医院都会从宝宝肘正中静脉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
4 报告单上白细胞计数高,就一定要用抗生素治疗?
白细胞的主要作用就是抵御外来侵袭,是宝宝身体的小卫士。事实上,白细胞高,并非都是疾病所致,比如宝宝运动时,白细胞也会有一过性高表现;宝宝吃得过饱导致呕吐时,白细胞也会发生变化。总之,如果以一天为单位,白细胞的检测值可能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即使宝宝血常规检测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高,医生也不会仅从数目判断,因为数值高只是提示医生宝宝身体受到了感染或有炎症,医生们还会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宝宝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感染,从而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5 血常规报告单中那么多的指标,如何能够快速看懂?
虽然血常规报告单上的指标多,对妈妈们来说更犹如“天书”一般,但是其实只要了解以下6项重点指标就可以了:
白细胞数量:报告單中,如果白细胞的数量大于10000,提示宝宝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数值高,不仅说明宝宝是细菌感染,还提示疾病仍在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重。数值越高,感染程度越严重。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值,说明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百分率:如果这两个数值高于正常值,说明可能病毒感染。
嗜酸性细胞绝对值和嗜碱性细胞绝对值:这两项指标是检测过敏的指标,可以帮助了解宝宝是否过敏。
血小板: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宝宝感染的次数越多。临床上,很多反复感染的宝宝,血小板数值甚至超过400或500万。
6 为什么宝宝抽血检查后,针孔处经按压还是会出现瘀言?
宝宝抽血后,一般医生会叮嘱要用消毒过的棉签按压针孔3~5分钟,从而达到凝血的目的。如若操作不当,比如用棉签揉了针孔,就容易导致宝宝皮下血肿。此外,因为每个人的凝血时间各异,有些宝宝凝血时间较长,若提前取走了棉签,也会造成血液渗至皮下造成瘀青。所以,宝宝抽血后,妈妈要保证按压针孔的时间,使其完全止血,才能避免出现瘀青。
tips 正确看待血常规
血常规属于辅助诊断,不是宝宝一生病就要进行的必需检查,是否需要检查,要遵医嘱进行。
任何炎症都会刺激白细胞增多,这其实是宝宝被自身系统保护的标志,过快、过度降低白细胞反而会破坏宝宝的自身保护机制,切不可仅凭报告单上的白细胞计数滥用抗生素。
也有血常规指标轻微超出正常范围,但是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所以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切记血常规化验结果要配合临床分析才有意义。
对于接种疫苗后的不适,通常血常规检测没有参考意义。
儿童期小儿血象因其年龄不同而不同,家长喜欢看到血常规单子以后上网搜索标准数值,有时引起恐慌。建议家长咨询专业医师,在医生指导下分析与诊治,不要盲目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