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9-06-11孟庆波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学期大赛

孟庆波

[摘 要]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四创”培养模式,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方案、课程项目、课堂改革、社团活动、学期项目和技能大赛等六环节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系统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四创”特色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培养;四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068-02

一、前言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这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当前社会比较关注创新能力培养,很多学校经过了一些探索实践,在某一局部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2][3],但是离我们的需求还相差较远,缺乏全方位的方法与途径。因此,通过探索、实践寻找出一些可以具体操作的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内涵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等,围绕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内涵,从“培养方案优化、课程项目化设计、学期项目实施、社团创新活动、技能大赛训练、课堂教学改革”等六方面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制定政策,建立运行机制。

(一)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以“能力为本,产教融合,注重创新”为理念,紧跟高新技术发展,与名企深度合作创建Siemens等技术创新中心,根据创新型人才“四创”内涵,重构课程体系,以“培养方案优化、课程项目化设计、学期项目实施、社团创新活动、技能大赛训练、课堂教学改革”六环节为抓手(如图1),突出培养“四创”,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政策,建立运行机制,促进其实施。

(二)把“四创”培养融入六环节

培养方案的六个环节分别是:设置“四创”能力提升模块(如图2)、专业课程项目化设计、整合多门课程和综合多项技术设计学期项目(如图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设创新社团、组织参加各种技术技能大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突出“四创”培养

1.置情境引活动→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专业导论、各种工业博览会参观,企业解决方案参观与学习,“电气潮”“硅谷来风”等创新社团活动,“无人机”“机器人”“平衡车”等新产品展示,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2.项目驱动→脑力激荡,如“智能叫号系统”实施小组讨论、脑力激荡、答辩,让学生主动质疑、探索、归纳、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等,注重知识获取过程,开设TRIZ类课程,训练创新思维与方法。

3.挫折教育→锤炼不惧失败的毅力。技能节及大赛训练过程中,多次参与比赛评比,体验比赛失败经历;允许失败,鼓励从头再来;实施过程不予过多指导,让其在经历多次挫折,甚至产生动摇时给予适当疏导,锻炼其意志及毅力;建立“圆方”创新特色班动态淘汰机制等。培养创新品格。

4.任务引领→知识灵活应用、知识技术集成与综合运用。对“电子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进行递进式、综合式项目化设计;整合多门课程,综合多项技术,设计“自控系统集成与创新”等学期项目;设计全员参与的“六足仿生机器人”等年度技能节项目;参加“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大赛。项目实施分组队、设计、答辩、装调、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施特色与创新

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新技术发展,与名企深度合作建Fanuc、Siemens、Rockwell、TI等技术创新应用平台,重构机电一体化技术类专业创新型课程体系和开发新课程标准,制订机电一体化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项目化设计、社团创新活动、学期项目实施、技能大赛训练等,系统化设计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和方法,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四创”特色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家铭.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路径建设[Z].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2015.

[2]景巧玲.高等教育改革中创新型人才培养非智力要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07-109.

[3]朱春玲.企业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基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调研数据的质性研究[J].管理学报,2014(12):1737-174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创新型学期大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八年级上学期易错题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