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9-06-11张希跃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培育

张希跃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人员必备的一种优秀品质,是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民族振兴的关键要素,与从业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结合多年在职业类技术院校工作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当前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及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培育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064-02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紧接着又在国家质量颁奖晚会上提到工匠精神。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讲述了八位大国工匠的精彩故事。“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主流媒体、中央及省市重要会议的高频词,说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现在迫切期望它的回归。它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职业技术类院校作为国家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培育和践行学生工匠精神责无旁贷,是职业技术类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育现状

“工匠”就是我们俗称的手艺人,指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赖以谋生的人,如木匠、瓦匠、钟表匠等,历史上有名的工匠代表也是不乏其人,如卖油翁、庖丁、鲁班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工匠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的工匠指的是在生产、服务一线具体操作或依靠自身技能提供服务的人。工匠精神属于精神范畴,它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具体来说,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因而它的内涵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但如何成为制造强国,关键是制造的质量和品质,这就需要牢牢抓住制造和创造的基础,即技能技术和工匠精神。这一点,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企业都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如提出了“电商最大的技术含量,其实不在电商本身,而在产品”“企业要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持续改进工艺,强调对匠心、精品、完美的坚持和不懈追求,强调把产品做到极致、超出消费者的预期”,又如中联重科提出了“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尽管如此,本文作者调研了省内多所职业技术类院校,发现在这些学校中的绝大部分关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还仅停留在说教阶段,还只是停留在文件中、领导的讲话稿中,基本上没有进行实践探索,更不用说系统地研究了。

二、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境

基于“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我们不难得出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境,具体说来,有如下三个方面困境:

(一)理解和实践误区

一方面,没有很好地理解、厘清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和内涵,将“工匠精神”等同于职业精神的培育。两者有共性的内涵,那就是都有崇德尚巧、精益求精,但关系上却是一组彼此包含、相容的种属关系。职业精神是“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工匠精神是“工匠”这一行当公认的职业准则和所应遵循的精神规范。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大众化、普遍意义上的“职业人”,也不仅仅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要培养学生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和核心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教育评价上,过分强调职业院校的“职业性”,过分强调学生的技能、技术的“高、精、尖”,而忽视对人的精神塑造、心灵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技能技术有余,人文性和思想性匮乏,人文情怀和创新创造能力明显不足。

(二)师资力量薄弱

要培育“工匠精神”就必须有一个工匠型的团队,但事实上,这个团队明显力量不足,一方面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地级市创办的职业院校中,绝大部分教师编制配备不足,捉襟见肘,教师超课时量、跨专业上课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较本科院校相比,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同时,高水平、实践型的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不健全,从而導致教师总体质量与“工匠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职业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赖于学校、企业、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培育合力,才能达到培育的预期目标,但目前,三方合力尚未形成,甚至每况愈下,严重影响“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一方面,企业参与育人收益很不理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通过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让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和课程标准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关键环节,对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特别是企业的产品观、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事实上,受当前浮躁市场经济的影响,绝大多数的企业往往会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多看重的是利益,也就是学生的“即用”价值,“快挣钱、挣块钱”甚至成为一种企业的理念和文化,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价值激励缺失。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明辨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马斯洛理论指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超越,它是需要建立在满足尊重需要的基础上。但事实上,全社会都在呼吁“工匠精神”回归,可是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并没有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只是一摞摞奖状证书和荣誉,不是令人羡慕的收入和待遇。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为了达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进行独立思考,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逐渐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牢固的道德观念,明确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责任与担当,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职业院校工作实际和充分调研,深入分析,提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培育好学生的“工匠精神”,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通过举办系列工匠精神的讲座、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宣讲工匠精神,让学生学懂弄通、学深学透。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工匠精神”作为当今社会核心的职业精神,应该作为高等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1)将工匠精神所代表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确定课程目标,实现每一堂课都融入了工匠精神元素。(2)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因素,按照课程的教学规律,有重点、分阶段,将课程与学生个体因素相互承接与渗透,因材施教,让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3)要科学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的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中认识平凡岗位,追求精益求精、创新超越的时代气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转变信念的关键在于“知、信、行”,信念是人們对自己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它深刻而稳定,通常与情感、意志融合在一起支配人的行动。信念需要外力的示范和引导。(1)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成立师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和配套制度,将培育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列入党委会议议题,以此推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2)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教材和示范,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就得要让教师先受教育,要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要将教师的工匠精神培养列入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教师的分类和专项培训、实训和交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提升社会能力。建立工匠型教师或者工作室,聘请专家教授、企业家、校友等校外专家兼职。建立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引进机制,充实和壮大教师队伍。

总之,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必备条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应该成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娟.浅论职业院校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途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8(4).

[2]曹靖.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

[3]李杰,张楠.浅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相结合[J].教育现代化,2018(20).

[4]胡剑凝.职业教育与培养工匠精神[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6]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7]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培育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