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南经济发展区联动发展之管见
2019-06-11刘荣
刘荣
从经验和趋势来看,发展工业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进步提升的引擎。设立通南经济发展区,目的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概念的束缚,把区域内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集团军,充分发挥兵团作战的优势,互通有无,促进信息连通、资源流通、人员互通。这种虚拟组合、实体运作,是我区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上的首次尝试,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上下一心,奋力担当。既要秉持原先的农业发展特性,更要紧抓工业发展带来的乘数效应,走特色发展、融合发展、长远发展之路。
一、发展规划重在切合实际
思想解放是前提。规划是理念的外在具体体现,发展的意图要在规划中得到展示。必须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跳出来,通南经济发展区不能与另外两区[ 姜堰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确定区域发展规划为“一城三区”模式,以城区为中心,在其周边发展工业集聚区,城区北部以溱潼为中心发展生态经济区,城区向南的通南地区发展高效农业区。]的发展产生同质化的竞争趋向。通南的发展规划是一个工农业发展并重、一二三产同步发展的格局,要认清发展形势、分清先后顺序和不同时期主次。发展视野须宏观。要在经济发展领域打乱固有的行政框架,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总目标,各镇村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最终趋向于合作同赢。谨慎镇村的“一枝独秀”思维,谋求区域一盘棋、规划一张图、发展一条心、荣辱一张脸。经济考核要适度弱化或淡化存在量,逐渐加大发展量。通过发展量和存在量在综合考核中的权重调整变化,达到推动通南片的面上增长。面向全区各职能部门,推行通南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考核系统,引导产业方向。谋划发展要长远。立足今后5—10年的时间,分时分段设立发展目标、分解细化任务,前期重基础、框架的构建,后期谋产业布局的拓展。注重时空匹配,阶段性的时间、目标、任务要配足配全相应的发展空间。注重融合发展,加强各镇村的携手度、融合度的考核。追求项目本身的高质量和项目实施的高质量,需要认真的辨才、惜才、用才。既要认识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把人才放到正确的位置、干正确的事,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修订人才标准,拓宽进才渠道。确立通南经济发展区的人才观为“量身定做、实绩为先”,坚决摒弃行政事业招考的“八股文”标准。适度让渡时间,换取发展空间,为高质量项目招引和高水平人才引进累积基础。
二、产业发展重在统筹协调
工业经济发展没有亮点就是通南经济发展区的最大特点,紧抓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通南经济发展的契机,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整体统筹协调,决定了通南工业经济发展不应走老路,也不能走寻常路,必须另辟蹊径,重塑工业发展基石。实施分类管理。推动企业分类,挑选符合区域产业政策和分工,对潜力较大、发展意愿强烈、能够担当风险、经营者具备企业家素质的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实质性的支持,实现产能、效能质变,成为区域重点支柱,并作为支点推动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初步形成链条。推动实效招商。围绕产业定位,按照“真抓项目、抓真项目”的思路,严把招商考核关,杜绝弄虚作假,首要的是解决真招商、招真商。强化发散思维,跳出常规思路桎梏,将商机瞄准在具有一定风险,别人不愿干、不敢干,且具有前沿技术,同行尚未意识或觉醒的科技项目上。紧盯当前资本与技术结合盲区大做文章、做大文章,避开常规竞争,努力弯道超车,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和效果。带动精准扶贫。做好工业企业中的小商品微加工规模效益的文章,实施精准化的产业扶贫,将工业发展与扶贫有机结合。要特别注重投入资金少、工艺较为简单、市场前进较为广阔的加工业,虽不能取得较高的附加值,但可以通过量的扩张促进品牌形成,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某一类产品的基地。譬如高港壁纸、泰兴小提琴、戴南不锈钢等,既发展了本区域的工业经济,又发挥精准扶贫作用,带动了镇村发展。
三、传统优势重在抓差补缺
在工业发展尚未成规模,产业链条尚未初步构建的情况下,仍然要坚持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保持现有发展,维持现有稳定。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区域特色。按照统一规划、分片实施的原则,策划打造特色产业板块。镇级层面围绕“一镇一特”,村级层面主攻“一村一品”,鼓励镇村选择不同方向改革创新,挖掘潜力、分类推进。在规模经营比重较高的地方,推进“能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规模经营比重较低的地区,推进“农户提供土地+农场全程经营+收益协商共享”的全程托管模式,全力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构建新型机制,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深化土地“三权”改革,有序试行集体土地入市、村民宅基地有偿退出。大力推动集体资产股权改革试点,依托各村经济合作社,将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人,实现“资产变股权、社员当股东”。设立产业基金,发挥酵母作用。财政投入“改拨为投”,建议增加财政貼息资金,每年贴息3000万,连续三年,重点撬动农业产业。建立投融资平台,组建股份制公司,积极整合民间力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重点实施项目建设、设施等工程。改善生产环境,补足发展短板。用活用好各项政策和投融资平台,加大涉农资金项目包装、整合、上争力度,把更多的资金向通南经济发展区倾斜,加快交通干道、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差、功能配套不足的问题,提高农田建设水平。(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党校)
1姜堰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确定区域发展规划为“一城三区”模式,以城区为中心,在其周边发展工业集聚区,城区北部以溱潼为中心发展生态经济区,城区向南的通南地区发展高效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