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2019-06-11李芳

今日财富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死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一、中西生死观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生死态度上有一种根本的区别:对待生命----中国人把人生看作是一种义务,而西方人则看作是一种权利;对待死亡----中国人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群体生命的过渡,而西方人看作是个体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一)西方人的生死观

古希腊古罗马人的生死观。对待人生,希腊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都把人生当做一个追求幸福的场所,不幸福毋宁死。所以希腊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樂观开朗的,他们成天都是不想未来,也不担心死亡,只追求现世的幸福,自由自在的寻欢作乐,以发展他们的个性为生存目的。对于死亡,新柏拉图主义把世界分为感性的现实世界与真实的理念世界,也就是我们说的此岸与彼岸。这种思想在基督教那里发展表现为重死亡,认为死亡才是真正的生命,我们此生的这样一种生活实际是来世生活的准备,不是真正的生活。人的灵魂要去的彼岸世界是一个正义的世界,我们现实世界是没有正义的,是一个不正义的世界。所以彼岸世界的生活是比彼岸世界更值得过的。这虽然和希腊人的观念有所不同,但他们都重幸福的追求。

(二)中国人的生死观

中国是一个“责任的民族”。对待人生,中国人最看重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中国人讲责任,讲义务,讲报恩。中国人把自己的一生看作是一场责任。在对待死亡上,中国人关注的是死后家庭要能延续,家族能够光宗耀祖。儒家也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关心的不是死,而是死后没有后来人给他继承香火取消死亡在个人方面的意义。中国人和基督徒完全相反。中国人把死亡当作在人世间有所作为的一种代价。儒家要“恩泽于后世”,后世也是现实的历史,没有什么彼岸的追求。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有共同的祖先。所以我们可以把中国人看作是家族中人,不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用这个家族史上的环节来给他定位,他就在这个位子上。而个人呢,是暂时的,个人的死是不足惜的。主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或者死维系家族的链条。取消个人对生死问题的执着,这就是中国的死亡观。

中国人其实是不相信“死”后的世界的,或者是将信将疑的,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不是来源于死后的阴暗,而是来源于现世的短暂。所以中国人注重“责任”与“报恩”;讲究死得其所,人活一世就是要对世界有影响,要留下自己的一点痕迹,就算是无所作为的人,起码也要“留后”,这也是其对家族的贡献;中国人需要“不朽”,包括历史的不朽和血缘家族的不朽,“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国人的追求,中国人要活的幸福就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因为只有留下痕迹才能证明存在,而存在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三)现实的改变

从现实来讲,中西方近代以来的生死观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西方人不再像基督徒那样,完全把希望寄托在死后,而是把生与死结合起来看:生就是死,死就在生中。西方通过宗教改革已经把上帝归于人心。上帝不再是死后才能见到的,上帝就在心中,所以彼岸世界,死亡成了此书的一部分。因此,上帝和彼岸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良心。现代中国社会也开始强调个体,强调个人的价值,这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人的一种新追求。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仍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责任仍是第一位的。其实生命 与死亡都是自然的产物,人从降生那天起,死亡就开始向生命招手;生是一种短暂,死才是一种永恒。人在生命的旅途上,总是伴随着欢乐与痛苦,潜藏着希望与悲哀,充满着生命与死亡的抗争。个人对待死亡有两种态度,一是积极对待,二是消极对待。古人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我们应取这种积极的态度。

霍夫斯戴德理论对中西生死观的诠释:

荷兰马斯特里郝特大学跨文化研究学者霍夫斯戴德曾把文化比喻为洋葱,有很多层。他研究出文化价值理论中有五个维度可以展现民族的文化差。在这五个维度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可以透析出中西生死观不同的原因差异。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指社会对于个人成就以及人际关系的认同程度。高个人主义指数强调个性及个人权利,低个人主义指数即集体主义,强调个体之间紧密的联系。西方文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个人主义的文化。在这种个人主义建立起来的生死观重个人幸福的追求,生与死都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承担,任何人都不能帮你面对。中国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中国人考虑生与死的问题都基于整个家庭的利益。生是上辈人的延续,人生下来便被赋予了责任,小时候为父母,大了为孩子。等到大部分责任都履行完的时候自己也老了,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想自己到底这一生想干什么,自己的幸福在哪里,于是就把自己的这种愿望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下一代来完成自己的心愿。面对死亡,中国人并不害怕,只要有“后”或者死的有代价,那么就死得其所了,完全否认了个人权利在死中的位置。

(五)不规定性规避

不规定性规避是指社会成员在面对风险,新生事物或不明朗事件所采取的态度。不确定性规避大的社会,人们比较保守,不愿意承担风险,较可能排斥新生事物。不确定性规避小的社会,人们能够坦然接受不确定情景,对未知的情景,观念和人物表现出极大的容忍度。西方文化属于不确定性规避小的文化,人生来就是为了来寻找自己的幸福与欢乐的,而中国属于不确定性规避大的文化,人们只要把自己的义务做好就满足了,不求什么新的东西。关于自杀问题,中国人一般是出于以下三个理由:证明清白;羞于见人;惩罚别人。中国人的忍耐力特强,心理也最容易平衡,看重事物持续的时间,所以会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西方斯多葛派的创始人芝诺活到72岁,上吊而死,他的原因是“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西方人重视对新事物的探索,如果新事物不产生了,那生命好像也没有了意义。

二.结语

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自从诞生了以后就生生不息世世代代的繁衍下来,有生必有死,有生才会有死,德国诗人诺瓦里斯曾说过:“生是死的开始,生为死而存在,死是终极,又是开端。既是分离,又是密切地自我结合,死完成了还原。”没有比由生带来得死更加绚丽,没有比死里孕育生的更加高贵。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生命也只有一次,正确看待生与死,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之下,我们要更懂得如何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也更要懂得如何去诠释死亡的含义。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去追求精神自由,并通过对死亡是思考而真正积极的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的人生作出理性的规划。

中西文化差异从两种文化产生起便开始发展,从而造成各个方面的差异,生死观是这些差异中的一种。我们并不能随意的评论哪种观点好,哪种不好,每种观念文化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与社会背景的,身处特定文化下的人们也就适应了这种观念并同时继承了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中国文化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应同时结合西方文化,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芳 (1981年-),女 ,汉族 ,内蒙古人,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生死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