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策略探究
2019-06-11康随成
摘 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有重要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素养的渗透,不仅是丰富学生文学底蕴的重要途径,更是引导学生品德修养形成的必然道路。文章围绕国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价值、现阶段国学在高中语文中的渗透现状、从国学入手进行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等角度展开探索。
关键词:国学;高中教学;高中语文;学生素养
作者简介:康随成,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甘肃 武山 7413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2-0076-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将国学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提供明确的方向与丰富的素材。同时,国学还可以帮助高中生形成较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其中所包含的积极的道德观念又能够为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提供必要的人生指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的渗透,将更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塑造以及关键能力的提升。
一、国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国学和语文教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促进。但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对高中生进行国学渗透的深度以及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养的不足,未能充分地认可并重视国学的价值,依照课本教语文,仅仅教授教材中所涉及的国学知识,而不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发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盯在”高考“考点”上,对于高考试卷中反复出现的“国学常识”,则反复打磨,反之,不常出现的“国学冷门”,就只字不提,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而从学生方面来看,部分高中生对国学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由于缺乏引导,一些学生认为国学晦涩艰深,难以理解,远不如网络流行语更能够吸引其兴趣,以至于国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只能止步不前,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发展。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国学的兴趣和动力,甚至对国学产生了抵触和畏难情绪,而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提升国学素养,更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策略探索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学科,是国学的载体。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学和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那么,在日常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从哪些角度入手来展开国学教学引导,才能使国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学生内心呢?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值得尝试:
1. 从教材内容入手,对国学知识进行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化性特征,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从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上不难发现,现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国学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对其善加利用,就辜负了教材编写者的苦心,降低了教材的使用价值。因此,让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国学元素,激发其兴趣,并最终爱上国学。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从“五更”“鸡鸣”“夜半”“黄昏”“人定”等古代时间词入手,将两种古代计时法“天干计时法”与“地支纪时法”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绘制的方法将两种计时法的名称一一对应。又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从“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句交代角色座次的语言入手,将传统文化中有关座位尊卑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2. 从课外拓展入手,对国学知识进行适当延伸。国学博大精深,其经典著作卷帙浩繁,浩如烟海,几本薄薄的语文教材是无法展示其全貌的。有鉴于此,引领国学走进语文课堂,教师不仅要从教材入手,从语文教学入手,还应该尽可能地引入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国学的拓展,这样才能有效弥补语文教材内容的不足,使国学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体现。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学的课外拓展呢?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班级国学目标的方法来实现,即教师制订计划表,将每个学生的姓名按顺序填入表中,每节语文课上都抽出五分钟时间交给学生,要求他们轮流将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国学常识分享给大家。通过这些分享,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的国学知识积累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对于国学的深入推进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3. 从尝试体验入手,对传统国学资源进行内化吸收。从尝试体验入手,对国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国学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塑造力量,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国学自身所具有的实践价值。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要想使国学真正为高中生所接受,教师还应该让国学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如果对国学的理解仅仅局限于那些冷冰冰的、没有任何情感的书本文字,当然无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无法实现提升学生的相关素养。那么,如何才能让国学“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把国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品行。例如,在学习完《荆轲刺秦王》这一课后,学生对里面的人物性格、形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荆轲刺秦王》课本剧的编写。随后便是演员的选定、服装的设计、演员的彩排等。整部课本剧的表演推進过程,也是学生一步步体味国学魅力的过程。此外,鉴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审美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每当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举办“即兴作诗”的活动,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藏头诗”“扩体诗”等比较有创意的特殊形式的诗体介绍给学生。每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即兴诗会”中所诞生的学生作品,教师都要一一收集,并以“作品集”的形式珍藏在班级之中,这既是时时处处营造浓厚国学氛围的一种有力方式,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欣赏自己的“杰作”,感受国学的魅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内容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国学真正走进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之中,本文从挖掘教材、课外拓展以及尝试体验等角度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周少华.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5).
[2] 李承贵.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心理准备、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J].天津社会科学,2010,(4).
[3] 胡笳.中学语文教研中校本课程国学教育的定位与探索[J].教师,2010,(30).
责任编辑 俞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