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探究

2019-06-11梁又晖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科整合校本课程

摘   要:课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学校课程建设必须从学校的顶层开始设计,从培养怎样的人、如何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思考。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在进行语文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学科之间的整合、单元式主题教学以及开发语文学科的特色校本课程等途径,打通学科壁垒,强调综合性学习,努力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学科整合;单元式主题教学;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梁又晖,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校长,小学高级(副高)教师,从事“和美教育”特色学校品牌研究。(广东  江门  529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2-0015-02

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实现: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其中心为“教室实践”,因为课程是在教室中创造出来的,而怎样组织单元又是创造课程的中心问题。根据组织单元的不同模式,佐藤学把课程分为“阶梯型”和“登山型”两种。

“阶梯型”课程是指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单元一直都是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而进行组织,其教育内容和学习活动是瞄准最终目标,划分好小步子(阶梯),即目标分解,然后引导学习者朝最终目标步步攀升。因其过程是单向、线性式地规定了的,一旦在某一步落空,就易“掉队”。而“登山型”课程则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即设定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的主题,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相互展示、共享学习的成果。其特征在于,以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好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路线),虽然以到达顶峰为目标,但其价值更在于登山本身的体验。“登山型”课程的教学是要改变传统做法,让学生多途径到达目的地。师生是登山的合作伙伴關系,平等、民主、合作,教师只是起引导、帮助的作用。显然,“阶梯型”课程强调的是重结论的教学,而“登山型”课程不仅重视结论,还重视过程。

近些年来,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努力尝试将“阶梯型”课程与“登山型”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以“和合”思想指导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学科之间本有许多相似、相关、相重复的部分,在“和合”思想的指导下,这些部分可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资源。如语文与思想品德的整合,数学与科学的整合,英语与音乐、美术的整合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寻找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点。一节课的教学,往往不是单一学科的呈现,而是融多学科知识为一体,融多学科素养为一体。当然,整合只能在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即在主线后存在多样的统一,主学科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决不能偏离主要教学目标。

另外,学科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体现在作业方面。如低年级的绘画日记将语文与美术整合,图文结合,文中透美;高年级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制作精美的学生个人作文专辑,将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相整合,可展览,也可收藏到个人成长记录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数学日记更是将数学、语文、美术进行整合,做到数、文、美三位一体;足球队、乒乓球队等成员坚持写足球日记、乒乓球日记等,也有效实现了文体整合。由此可见,学科整合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启迪着学生的智慧。

二、以“和谐”思想指导语文学科单元式主题教学

为更好地体现学校和美课堂的自主性、开放性和有效性,几年来,我校对学科整合做了深入探索,将原来学科横向整合的单一形态延伸为课程立体整合的多元形态,主要以语文学科为试点,尝试开展单元主题式教学,初具“登山型”课程的雏形。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按“主题”组织单元的教学已成为语文教材编排的一个新取向。单元式主题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以便更好地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单元式主题教学一改往日一课一讲以及学习字词——内容理解——提炼中心——总结写法——练习巩固的一成不变的惯有教学程序,对整个单元的课文重新布局、调整。每个单元可分为三个模块课型,每个模块课型又分为三个环节,下面展开具体论述:

1. 基本感知。这个模块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我了解”——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文本,了解本单元主题、课文内容、背景知识等;“我识字”——通过查阅字典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我通读”——以朗读形式展开训练,既熟悉课文,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 实践探索。这个模块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我发现”——找出本单元中各课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归纳出本单元的知识点;“我探究”——对于本单元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探讨,甚至进行课内外整合,并动手实践;“我品读”——以有感情地朗读的形式展开训练,做到声情并茂。

3. 提升巩固。这个模块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我知道”——总结归纳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并通过相应的练习检测查漏补缺;“我拓展”——由知识到运用,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并及时做到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熟读”——以背诵的形式展开训练,对课文要求背诵的部分或精彩段落熟读成诵。

从实际操作来看,单元式主题教学可节省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探究,更好地做到课内外结合,拓宽阅读渠道,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同时,这一方式也为教师腾出更多教学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平等、更和谐。

三、以“和乐”思想指导语文学科内部课程整合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系统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在保障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同时,努力彰显校本课程特色。我校的语文学科着重把“六美”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以实现语文学科内部课程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乐。

1. 阅读课程校本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把阅读课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使经典名著、优秀文学作品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同时,结合单元式主题教学,推行大单元主题阅读,并适时拓展课外阅读,以有序、链接的课外阅读书籍丰盈课内教材。在学生中分年级开展“共读一本书”的活动,通过阅读、分享、交流,真正把书读厚再读薄。另外,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选编一套国学经典教材,供学生诵读。

2. 阅读活动多样化。每年3月份,我校都会组织“读书节”,形式多样。如图书漂流、美文诵读、演讲、讲故事、学生佳作展览等。此外,每个月开展一次分年级的“和美”主题阅读。平时,将阅读与作业巧妙结合,如读书笔记、读书小报、诗配画、亲子阅读吧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阅读评价激励化。每学期开展“阅读小博士、小学士”“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开展优秀读书笔记、优秀小报等优秀阅读作业的展览;开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竞赛活动;开展“我与书交朋友”自评活动,并存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同时,将评比结果通过各种渠道加以宣传、展示。

新时代的教师应具有创造学习型课程的才能,一个要求学校具有独立性、教师具有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具体地表现这种独立性和个性的就是课程。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学校课程实施到位、有特色,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袁静琴

猜你喜欢

学科整合校本课程
借信息技术之力,让小学科学绽放异彩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