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行介入治疗后肝脓肿发病状况研究

2019-06-11李晓涛李涛

肝脏 2019年5期
关键词:转移性供血脓肿

李晓涛 李涛

肝肿瘤是指发生于肝脏部位的肿瘤疾病,肝脏是肿瘤高发部位, 恶性肿瘤占较大比重[1]。癌症也易转移至该部位,常见的转移性肝脏肿瘤一般来自消化道、肺、胰腺、肾及乳腺等部位,其中消化道最为常见。巨大的转移性肝脏肿瘤多伴有中心不规则坏死,并可能向腹腔脏器转移。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一种有效延缓无法手术切除的转移性肝肿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其在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有一定疗效[2]。供血量充足的转移性肝肿瘤行TACE治疗后,可以显著变小甚至消失。但是部分转移性肝肿瘤患者行介入治疗后,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2%~50%。由于转移性肝肿瘤与原发性肝癌不同,肝脓肿的发病状况也不尽相同[3]。为此,本文分析并探讨了1 796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中行介入治疗后发生肝脓肿的21例患者的发病状况。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1 796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均在40~79岁之间,其中包括1 237例男性患者和55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5.4±10.2)岁。根据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是否发生肝脓肿,将患者分为两组,21例发生肝脓肿的患者为实验组,其中包括12例男性患者和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5.2±10.4)岁;其余1 775例未发生肝脓肿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包括1 225例男性患者和550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5.5±9.8)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试验,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评估;③患者年龄≥18岁;④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⑤患者肝功能及其他体检结果排除TACE禁忌证。排除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部分或完全缺失;②患者出现发热、血象升高等感染现象[4];③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无法自主配合治疗。本次实验符合医院伦理会的需求。

二、方法

(一)患者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未行介入治疗(TACE)的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等;肝肾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以及碱性磷酸酶等;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等;统计患者有无糖尿病、是否进行过外科手术以及是否行过介入治疗(包括介入治疗次数、方法和栓塞材料)等;记录实验组患者肝脓肿的发病来源、病灶数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肿瘤供血能力。

(二)介入治疗(TACE)方法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仰卧位,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作消毒处理,由主治医师做介入治疗,专科医师进行手术,局麻穿刺部位,穿刺点取右侧股动脉,置入血管鞘4~5F,进行肝总动脉造影,确定肝肿瘤的供血血管并明确肿瘤血供;然后向肝固有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再用4~5F导管同轴插入肿瘤血管[8],缓慢注入混悬乳剂(由3~20 mL超液化碘油混合化疗药物制成)至肿瘤体内碘油完全沉积,其中部分患者需用细条或明胶海绵颗粒将供血血管栓塞;最后对肝脏肿瘤进行造影以确定肿瘤血管栓塞情况,再根据肿瘤的供血状况、患者肝脏功能及肿瘤的大小等,选择越过正常肝脏组织的肿瘤供血动脉分支给予适量的碘化油与奥沙利铂配置成的混悬液行化疗栓塞术[5]。

(三)术后观察 患者手术后均需留院观察,以保证术后及时、有效、对症治疗,若患者进行过消化道手术或者患有糖尿病,且最大转移病灶大于5 cm或存在大部分坏死灶,需为其注射1~3 d抗生素,住院观察3~7 d,以预防肝脓肿。若患者恶心、呕吐、腹痛等术后症状消失,无需喂食且大小便正常,则可办理出院。

(四)肝脓肿诊断标准 ①高热、寒战、腹痛等情况加重,持续超过3 d;②发热超过2周;③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值上升,计数>1×109/L或<4×109/L;④B超或CT检查显示肝内病灶出现。⑤患者反复出现“发冷”或“发热”;⑥细菌培养阳性;⑦感染性休克。如满足以上任意一项,同时增强CT显示病灶消融区边缘增强和病灶内积气,则可诊断为肝脓肿[6]。

(五)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中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若两组统计学数据的差异(P<0.05),则判定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相关资料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可得出患者性别和血红蛋白、红细胞、白蛋白、碱性磷酸酶以及尿酸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肌酐的含量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栓塞材料、介入治疗次数、是否存在外科手术史、是否患有糖尿病等无显著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患者相关资料对比

二、肝脓肿发病情况

在实验组21例患者中确诊时间平均为介入治疗后(11.29+3.65)天。分析转移性肝脏肿瘤来源,结果为结直肠12例(57.14%),胃、胰腺癌和胆管癌均2例(9.52%),十二指肠、肺癌和乳腺癌均1例(4.76%)。病灶数目大于3个的患者占85.71%,明显多于病灶数目不足3个的患者,所有患者转移病灶中最大直径的平均值为(6.43+1.45) cm。在脓肿发生前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的患者占42.86%,明显少于B级者(57.14%)。脓肿发生平均进行(3.22+1.48)次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中,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充足者(14.29%)明显少于供血不足者(85.71%),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讨 论

随着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行介入治疗(一般为TACE治疗)日益普及,并发症种类增多,其中肝脓肿最为常见,本研究中表明其发病率为1.17%(21/1796),严重影响了介入治疗的手术效果。患者在行介入治疗后会出现发热、呕吐以及腹痛等栓塞后综合征,术后1周左右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由于肿瘤坏死吸收,最长可达1个月左右,多为低热状态。肝脓肿一般出现在术后1~2周,初期处于未液化状态,只能从患者的发热状态判断病情,若患者持续高热、出现寒战、腹痛加剧,特别是呼吸或体位改变引起牵拉性疼痛则须特别注意。进行原发灶切除手术(尤其是切除消化道肿瘤)会改变或破坏胃肠道脉管系统,其菌群原始生态环境的变化使细菌通过血液循环易到达肝脏部位,更易导致肝脓肿[7]。为此,我院对于就诊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是否出现肝脓肿,以及发病情况进行研究,以此探究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行介入治疗后肝脓肿发病状况。

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女性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后发生肝脓肿的几率较大,且实验组血红蛋白(90.03±17.91)g/L、红细胞(2.43±1.27)×1012/L和白蛋白(25.11±9.93)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110.01±15.12)g/L、红细胞(3.39±1.28)×1012/L和白蛋白(34.98±11.03)g/L,而实验组碱性磷酸酶(300.01±109.76)U/L和尿酸(400.11±100.09)μmol/L相比于对照组的(90.28 ±70.39)U/L和(280.13±85.22)μmol/L明显偏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肌酐的含量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栓塞材料、介入治疗次数、是否进行外科手术、是否患有糖尿病等无显著差异(P>0.05)。且实验结果与周颜、陈卫、王小林等[8]研究结果相一致。转移性肝脏肿瘤57.14%来源于结直肠,胃、胰腺癌和胆管癌各占9.52%,十二指肠、肺癌和乳腺癌各占4.76%。85.71%的患者病灶数目大于3个,42.86%的患者在脓肿发生前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脓肿发生平均进行(3.22+1.48)次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中,肿瘤供血充足者仅占14.2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结果与李世兴、娄雪磊和吴焕卿[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据此可得出女性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肝脓肿的可能性更大,降低胆道受损、提高肝功能、保证介入治疗中肿瘤充足供血和改善体质状况有利于避免介入治疗后肝脓肿。

综上所述,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改善患者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控制患者血糖,增加抵抗力与免疫力,慎重选择合适介入治疗方法,有效降低操作次数及创伤面积,尽可能减少肝脓肿的形成,改善患者生存状况。

猜你喜欢

转移性供血脓肿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辣语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耐奥沙利铂人胃癌SGC-7901细胞具有高侵袭转移性及上皮间质转化特征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