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
2019-06-11颜佺
颜佺
血液透析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在急性中毒、急性肾衰竭以及腹膜透析患者中使用较多[1]。当前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血液透析治疗在临床上的运用越来越多,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也显著提升,人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血液透析的舒适及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2]。临床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常采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传统方法是利用体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但成功率不能令人满意 (60%~95%),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5%~19%)[3],增加了患者的治疗痛苦。提高患者的穿刺安全性是当前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超声引导穿刺在临床上的运用越来越多,此次研究中探讨了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患者的穿刺效果,以期提升患者穿刺安全性。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在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下,选择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血液透析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常规检查符合血液透析标准,无血液透析治疗禁忌;排除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存在严重心脏疾病患者;均能自主表达意愿;均对此实验知情同意并自愿配合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75)和超声组(n=75),常规组中男女比为41:34;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54.6±8.5)岁;慢性肾功能不全24例,急性肾功能不全51例;平均颈周长为(38.6±0.3)cm;超声组中男女比为42:33;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54.5±8.6)岁;慢性肾功能不全23例,急性肾功能不全52例;平均颈周长为(38.8±0.2)cm。与常规组对比,超声组性别、年龄、肾衰竭类型、颈周长等一般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可在研究中进行比对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穿刺置管过程均由具有职业资格且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均采取德国贝朗公司V720单针双腔导管进行穿刺置管,置管深度为120 mm。所有患者均在置管后1 h内采取X线检查,了解置管状况。
表1 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状况s)
表1 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状况s)
组别 n 穿刺时间(s) 穿刺次数(次)常规组 75 61.5±10.7 2.8±0.7超声组 75 30.2±5.4 1.5±0.8 t值 - 22.616 10.591 P值 -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总穿刺成功率状况[n(%)]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n(%)]
给予常规组患者进行盲穿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对患者进行术中配合讲解,告知患者插管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给予患者利多卡因(2%)进行常规局部浸润麻醉,消毒铺巾后对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可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左侧或右侧穿刺。患者取仰卧位,去枕,肩部垫高,将患者头部转向穿刺对侧,首选右侧进行穿刺,采取Seldinger法进行穿刺置管,在蝴蝶翼左右各缝合1针,保证管翼固定稳固,在导管出口部位使用碘伏纱布进行覆盖后,再使用绷带对导管进行固定,术后进行常规胸透,了解患者导管尖端位置状况。术后再次测定患者颈周长度,并向患者讲解置管后相关注意事项。给予超声组患者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穿刺前后处理过程与常规组相同,术前对患者颈部血管进行常规彩超检查,了解患者颈部两侧血管状况并标记患者导管穿刺部位,以患者右侧血管作为首选血管。给予患者利多卡因(2%)进行常规局部浸润麻醉,消毒铺巾,采取深圳开立S8 Exp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以彩超引导结果作为颈内静脉进针方向[4]。
1.3 观察指标
穿刺结束后,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状况,穿刺时间以进针至缝针固定管翼的时间;统计对比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总穿刺成功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常规组和超声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穿刺时间、穿刺次数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状况
超声组患者穿刺时间、穿刺次数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总穿刺成功率状况
超声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总穿刺成功率与常规组相比均明显较高(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
超声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均明显较低(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当前肾脏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升高,且随病情加重,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多种脏器功能衰退及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将导致患者死亡[5]。肾脏代替疗法是尿毒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采取血液透析治疗时能通过模拟肾脏功能将人体中毒素排出体外,减少肾脏功能丧失对全身其他器官的影响,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患者常需进行穿刺置管过程[6]。颈内静脉穿刺是当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穿刺技术,这种置管方式主要依据体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为盲刺,对医生的穿刺技术及穿刺经验要求较高,且难以保证穿刺效果,穿刺过程中极易出现颈总动脉损伤出血血肿及导致患者气胸、神经损伤等诸多并发症,影响穿刺效果[7]。如何确保快速有效建立, 并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成为研究重点[8]。
此次研究中给予超声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研究结果显示,超声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在黄雪芳等[9]的相关研究中,超声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此次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说明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安全性更高。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时,能有效观测患者静脉血管实际状况,并能确定合适置管位置,根据血管走向,辅助患者的置管过程,减少血管损伤及误穿状况,促进患者穿刺成功,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穿刺置管效果[10]。但临床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时,需采取手部对皮肤适当用力,以便了解患者动脉实际闭塞状况,提升检测效果;穿刺时需控制穿刺深度,避免损伤其他部位或血管;对于部分凝血功能较差患者,需慎重穿刺,尽可能减少穿刺次数,置管后需尽可能于第二日进行透析治疗,以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11-12]。
综上,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穿刺效果,减少患者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穿刺痛苦,且能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在临床穿刺置管中具有良好的推广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