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畅气 治疗冠心病
2019-06-10蒲昭和
蒲昭和
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内经·素问》云:“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冠心病的发病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外界诱因等,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
中医治疗冠心病强调辨证用药,以补为通,着眼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气盈血行、血脉通利的目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常见证型予以治疗。
气阴两虚型
证见胸闷气短、心悸、心慌、自汗或盗汗、口渴、神疲乏力、声音低微,舌红、苔薄,脉细数。多为肝肾阴虚所致,临床最常见。治宜补益脾肾、益气养阴。方用西洋参、旱莲草各15克,麦冬、五味子、女贞子各10克。水煎,每日2次,每天1剂,10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本方为参麦饮合二至丸。参麦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止渴固脱、敛汗生脉之功,是治气虚津亏、气阴两伤证的经典之方。本方以太子参代人参,改大补为平补,更适用于老年人。研究表明,参麦饮有调血压、强心、修复损伤的冠状动脉的作用,有补益与调节之双重功效。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能滋补肝肾,药物平和偏寒,补阴而不滋,现代多用于早期高血压、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于肝肾阴虛者。二方合用,共奏补气、滋阴、清热、敛阴之效。对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之冠心病有较佳疗效。
寒凝心脉型
证见气短、胸闷,重者心痛彻背,舌淡、苔白,脉沉滑。平素多见畏寒肢冷、腰酸膝软、小便清长、便溏或五更泄泻。遇寒心痛易加重。多为心气不足而受寒邪所致,治宜温通心阳、宽胸散寒。方用瓜蒌12克,薤白、桂枝、半夏、陈皮、枳壳、川厚朴、熟附子各10克,茯苓15克。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本方为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方中薤白、瓜蒌通阳散结气、开胸涤痰:附子益肾中真火:桂枝暖通心阳,又可散除二焦之阴寒:枳实、川厚朴开痞散结、理气止血痛:陈皮、半夏、茯苓有运脾和胃以降阴逆之效。全方集壮阳、散寒、温通之功,对寒凝心脉或寒痰结于胸胃、阻遏阳气失畅的各种病证都有较佳疗效。
痰湿阻滞型
证见胸闷痛、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苍白、体胖、咳嗽、白色黏痰较多、小便清长、腹胀纳差、便溏,舌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滑。多因久居湿地、嗜食肥甘、过逸少劳、内生痰湿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宽胸祛痰。方用瓜蒌、姜半夏、远志、陈皮、石昌蒲、党参各10克,黄芪、丹参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1-2个疗程。
本方为二陈汤加味。方中党参、黄芪补益气血,有助血行以散瘀滞:姜半夏、陈皮和胃醒脾可调中,助化湿祛痰:瓜蒌行气宽胸、润化燥痰:石昌蒲开窍豁痰、理气活血:远志能利心窍,逐痰涎:丹参行气活血。诸药合用,有调畅中阳、益气活血、温化痰湿之效。适用于痰湿阻滞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肝气郁结型
证见悲伤或为恼怒时致心胸刺痛,伴有两胁胀满、憋闷不适、心烦不安,舌现瘀点或带紫斑,脉弦或结代。多与情志有关,易因精神因素而诱发,治宜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方用柴胡、川芎、香附、枳壳、郁金、石昌蒲各10克,鸡血藤30克,白芍、茯神各15克。水煎服,每日2~3次,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本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其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白芍、川芎、鸡血藤柔肝、养血、行血。诸药合用能疏散肝郁、滋肝养血,有助于疏导肝气和血脉通畅。加香附、郁金、枳壳以理脾行气,石昌蒲疏散条达,茯神宁心安神。诸药相伍,能使肝郁得解,瘀血可行,收到血脉畅达的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