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土地上崛起的新钢

2019-06-10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钢铁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企业发展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新余地处赣西腹地,良山脚下袁河之水在这里流淌千年不息,这里是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自唐至清朝历代在此采矿冶铁连续千年不断。300多年前,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这里写下了不朽著作《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生铁冶炼、铸造、锻造及热处理的生产全过程,展示了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

1958年,渝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春潮”,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钢公司)就诞生在这片钢铁底蕴厚重的红土地上。经过60年的艰难求索,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新钢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省属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江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江西省国企改革的样板企业,新钢公司的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腾飞的发展轨迹。新钢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伟大的时代同步向前。一代又一代的新钢人殚精竭虑、辛勤劳作,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心血汗水,精心浇灌、呵护培育着新钢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永葆基业常青。

如今的新钢已经发展成为集矿石采选、钢铁冶炼、钢材轧制等于一体,拥有普钢、特钢、金属制品、化工制品等产品系列共8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规格,钢铁产能千万吨级的省属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公司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资产总值375亿元,下属上市公司1家,直属单位23家,全资子公司12家,控股公司13家,参股企业41家,在册员工3万人,在岗员工2.38万人,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江西省船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形成以360平方米烧结机、2500立方米高炉、210吨顶底复吹氧气转炉、105米/秒高速线材、3800毫米宽度厚板轧机和1580毫米宽度热卷连轧机组、1550毫米冷连轧机组、无取向硅钢生产线等先进装备,公司产品走进奥运、走进世博、走上航天,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上下克服行业发展困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创历史最好水平,谱写了新钢改革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2017年,公司产钢89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实现利税57亿元,其中利润39亿元。经济效益位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第13位。2018年1-6月,公司产钢46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利税42亿元,其中利润27.58亿元,经济效益列大中型钢铁企业第15位。

二、主要发展历程

新钢公司成立于1958年7月16日,2018年恰逢其建厂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钢公司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代又一代新钢人艰苦创业,砺志图强,在艰难中起步,在曲折中发展,在变革中壮大,在中国成为世界钢铁大国的征途中,逐渐走出了一条有新钢特色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钢公司牢牢把握国家政治经济大好形势,成功战胜了钢铁行业危机,抓住了难得的市场机遇,经济效益跻身行业第一方阵,开启了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回顾新钢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一)艰苦创业时期(1958-1978年)

新钢公司成立于1958年,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建设大军住茅屋、睡席棚,手工采矿,土法炼铁,一根扁担,一担土箕,把一片荒丘变成了钢铁之城。但成立不久,新钢就经历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停建、停产的艰难时刻。生死攸关之际,新钢于1962年成功实现了高炉转炼锰铁,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炉锰铁生产基地。鼎盛时期,新钢锰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原江西钢厂从1965年开始,作为华东“小三线”军工企业的配套建设项目,在地处崇山峻岭的新余良山上马。广大员工劈山造地、因陋就简,使“草棚里飞出了金凤凰”,部分军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这20年时间里,由于受“大跃进”和“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新钢的生产建设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发展一度进入停滞期。

(二)稳步发展时期(1979-199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改革开放的新气象给新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1978年,停建多年的新钢中板工程被批准复建,并于当年建成投产,从1982年开始批量轧制船板,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几轮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如今的新钢已成全球品种最多、质量等级最高、规格最齐全、生产能力最大的船板生产企业之一,“袁河”牌船板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从1985年开始,新钢实施变铁合金“一条腿”走路为铁合金、铁钢材“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大转移,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使“山下”的新余钢铁厂结束了多年来的“有铁、无钢、少材”的局面,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钢铁厂。而“山上”的江西钢厂,则通过技术创新使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效益曾名列全省之冠。从八十年代开始共生产了近千个新产品,“山凤牌”琴钢丝曾占有国内60%的市场份额。

在这12年的时间里,新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机遇,在管理体制、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使生产经营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企业转型时期(1991-2000年)

1991年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将地处新余地区的新余钢铁厂、江西钢厂和铁坑铁矿三家企业合并,成立“江西新余钢铁总厂”。合并后的“两厂一矿”,是全国冶金行业率先进行合并重组的第一家企业,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和积极影响。合并初期,新钢实现了“一年小变、两年中变、三年大变”的辉煌成果。但1994年以后的几年里,由于对市场经济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可能出现的困难考虑不周,当市场发生变化时,新钢一度出现了巨额亏损。面对困境,新钢明确了“改革活厂、从严治厂、科技兴厂、文明塑厂”十六字治厂方针,并抓住公司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减员增效企业的机遇,全面启动了减员增效计划,积极探索竞争激励机制,分流岗位富余人员;在生产系统致力于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生产运行质量;淘汰化铁炼钢、二火成材等落后工艺,加快技术开发……在扭亏攻坚的几年里,累计降成本达12.24亿元,企业终于走出了困境,实现了不把亏损带入新世纪的诺言。

这10年时间里,新钢公司渡过了困顿徘徊、举步维艰的低谷,也经历了破釜沉舟、扭亏攻坚的豪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树立了永远的危机意识。新钢公司抓住了国企改革的机遇,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主辅分离力度,推进劳动、人事、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莫定了坚实基础。

(四)快速发展时期(2001-2011年)

精品战略的实施,掀开了新钢公司快速发展的新篇章。2002年,公司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钢铁工业发展前景,确定了走精品战略之路的发展定位。精品战略是新钢所处区域位置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新钢历史遗留问题的必要条件,是新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新钢先后投资61亿元的自有资金,紧锣密鼓地实施了两轮大规模的技术改造:2003年,以1050立方米高炉、105米/秒高线、2×100吨顶底复吹转炉为代表的第一期技改工程竣工投产。2005年,以3800毫米厚板工程、转炉二期为代表的第二期技改工程竣工投产。同时,制定了《精品战略实施纲要》和《“十一五”创名牌规划》,以用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品种为依托、质量为保证,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测量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并严格按顾客要求和高于国际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组织生产,企业管理水平和实物质量稳定提高,产品形象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2007年,投资150亿元的300万吨薄板工程(第三期技改)正式开工,主要工程项目于2008年10月中旬竣工投产,2011年全部工程投产后,新钢成为一个工艺先进,产品结构优化,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较好经济效益的新型钢铁联合企业。

这7年间,新钢公司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七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企业效益最好、员工得实惠最多、环境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这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与时俱进,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精品战略。

(五)浴火重生时期(2011年至今)

2011年,钢铁行业进入了漫长的“寒冬”。在外部形势异常严峻,行业亏损面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新钢公司没有因自身的区位劣势而丧失信心,坐以待毙,始终抱定“世界没有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的坚定信念,牢牢抓住“提质增效、深化改革”两条工作主线,全面打响救亡图存攻坚战,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降低一切可以降低的成本,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新钢股份(钢铁主业)连续多年保持盈利,这对一家内陆型钢铁企业而言实属不易。2017年,在钢材市场好转的时候,新钢抓住了难得的市场机遇,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排名位列钢铁行业第一方阵。这一时期,即使在钢铁行业形势最严峻的5年,公司职工收入仍然保持了年年有增长,兑现了与广大职工群众共享繁荣的坚定承诺;在新时代到来时,新钢高标准提出建设“花园式”工厂、在非钢产业上再造一个新钢,从更高层次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开启了新时代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这一时期,是新钢公司面临形势最为严峻,经受考验最为充分,也是企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正因为有过太多的不易和艰辛,新钢公司格外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市场机遇,没有因为如今效益好了而忘危,没有因为如今日子好过了而忘本,在工作上没有丝毫喘口气、歇歇脚、松松劲的懈怠思想,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是新钢公司3万干部职工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三、主要发展成就

总结新钢公司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走过的40年,是敢于创新、自强不息,在艰苦创业中不断回报社会、造福职工的40年;是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在曲折艰辛中不断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40年;是勇于超越、奋力拼搏,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追求卓越创造价值的40年。

(一)持续做大经济总量

从1978年到2017年底,新钢公司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累计生产生铁11428.26万吨、钢12374.72万吨、钢材11179.53万吨。2017年,生铁产量868.87万吨,是1978年的59倍;钢产量890.18万吨,是1978年的51倍;钢材坯835.53万吨,是1978年的278倍。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522亿元、利税57亿元、利润39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63倍、228倍、114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钢公司始终坚持党对中心工作的领导,致力于在江西工业及地方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将发展作为应对行业危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要务,每年钢铁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精品战略带来的嬗变

曾经有国内权威专家对新钢有过这样的评价:“新钢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具备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在新钢公司60年发展历程中,几代新钢人始终苦苦求索企业的发展定位,努力走出一条最适合本企业的发展之路。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钢公司深处内陆,不沿江靠海,不近资源,供销“两头”在外,相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先天禀赋不足,区位劣势明显,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异于其他企业的发展之路。正是基于这种普遍共识和基本判断,2002年新钢公司确立精品战略的发展路线,致力于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2002年之前,新钢产品结构以普通建材为主,只有极少量的特殊钢生产,长期停留在一般建材市场低水平的重复竞争上。当时,新钢公司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显然缺乏搞精品的基本条件,做出这样的战略决策无疑是需要勇气的。随即,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新钢利用“十五”“十一五”大约10年时间,投资210多亿元启动并完成了第一、第二、第三轮技改,使新钢公司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赶上了同行。目前,公司所有工艺装备都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这三轮技改突破了国有企业“不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的桎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改造新路。在今天看来,当一些钢铁企业因装备落后、环保不达标面临减产甚至关停的情况下,新钢公司当初顶住压力、排除万难,果断实施三轮技改无疑是智慧和富有远见的。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新钢人重整行装再启程,2018年启动了投资概算100亿元,建设周期为2-3年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工程,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10年的艰难转型,新钢公司依托装备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先后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逐步形成了以板材生产为主的钢铁生产企业,板材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年,厚度覆盖0.28毫米-380毫米。成功开发了海洋工程用钢、IF钢、临氢钢、低温移动式罐车用钢、耐磨钢、模具钢、核电用钢、汽车用钢、高牌号冷轧电工钢、高磁感取向硅钢、合金焊线、永久磁铁用工业纯铁等几十大类高端产品,牌号超千个,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格效益逐渐显现,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快步迈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明显提高。产品成功打入石油石化、大型桥梁、军用船舶、核能电厂等国家重点工程,用户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生命不息改革不止

新钢公司在60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从上世纪60年代挽狂澜于既倒转炼锰铁,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全国锰铁生产基地,还是70年代末中板线上马,80年代初建成江西最大的600立方米高炉,迈出了铁合金和铁钢材“两条腿走路”的步伐,结束了长期以来“有铁、无钢、少材”的局面,成为了一家名副其实的钢铁厂。或是进入21世纪新钢公司确立精品战略发展之路以及2012年启动综合改革,无不印证这样一个结论:新钢人血脉里始终流淌着生命不息改革不止的精神特质。

进入新世纪,全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浪潮席卷整个钢铁行业,在江西除新钢外,另两家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也相继完成了民营化改造,并凭借着体制机制优势在行业竞争中体现出了强劲的竞争能力。这一时期,新钢公司在改革路上也从来没有停息过自己的脚步,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目前依然没有在集团层面的改革重组上“修成正果”,属于全国为数不多的依然还在“单打独斗”的钢铁企业。与外部改革跌跌撞撞、一波三折所不同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司内部改革进入了最密集、最活跃的实施期。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新钢公司打响了综合改革的“第一枪”。作为全省“硕果仅存”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新钢的改革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改革方案提出,将依托“三项制度”改革和“一企一策”改革,力保到2016年减少岗位用工6000人,全面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在子企业广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赋予二级企业更多的自主经营权,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大幅降低资产负债率。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重头戏”在新钢上演。

在“三项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全覆盖推进减员增效。先从公司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做起,高层级推行尾数淘汰制,公司领导人数由2012年的13人减至11人;在公司机关率先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坚决守住“只出不进”的用人底线,人员减幅达19.48%;大力压减管理干部,中层以上干部由237人减至207人;对科职干部实行“全体起立再坐下”,重新竞聘上岗方式,由512人减少到420人。这些精简下来的人员均做到岗变薪变,一些竞争能力弱的人员直接转为工人岗。二是大力度清退外部用工。2012年以来,共清退外用工4600名,空出来的岗位全部由在岗职工顶替。比如公司将10名过去给公司领导开小车的司机分配去开送餐车,顶替清退的10名外用工司机,这些小车司机由过去为公司领导服务转变成为普通职工服务,在职工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三是宽领域开辟就业岗位。2012年以来,公司利用职工技术优势以及企业影响力,积极向全国各地钢铁产业相关领域输出劳务890多人次,这些输出人员有的在本地用钢企业工作,有的是到珠海、湛江等外地企业工作。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新钢超额完成“减员6000人”,提前实现综合改革方案要求的减员目标。

在“一企一策”方面,对10余家二、三级企业采取混合所有制、风险抵押承包、管理层持股、增资扩股等系列改革举措,子企业生产经营活力显著增强,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由过去的“失血点”变为现在的“造血点”。大力发展新经济业态,成立了新余新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州新钢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新钢(上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江西工程建设公司、新钢设计院公司等一大批非钢产业经济实体,钢铁主业经济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对物流运输、设备检修、石灰生产、废钢加工、后勤服务等内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将重点工序、关键领域从内向型运营为主的“工厂制”向外向运营为主的“公司制”转变,赋予二级企业更多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有条件的子企业勇闯市场,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降低对主业的依赖度。通过大力度的综合改革举措,新钢公司运营质量显著提高,新钢股份净资产收益率由-11.91%提升至13.29%;集团公司资产负债率由74.06%降至55.30%,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2.51个百分点。

(四)守护好一方蓝天碧水

作为江西省最具影响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新钢公司长期致力于做一家负责任的钢铁强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建厂以来,公司累计环保投入36.5亿元,建成各类污染防治设施177台套,形成废气处理能力3020亿立方米/年,废水处理能力5.56亿立方米/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能力560万吨/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钢公司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企业的发展全过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高标准、高起点启动绿色清洁工厂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环保项目投资进入加速期,成为历史上项目建设最密集、投资强度最大的时期。即便是在行业最不景气、自有资金极度紧张的那几年,新钢公司也始终坚持再省不能省环保的发展思路,累计项目建设投入达到8.97亿元。钢渣零排放(二期)、氧氮分压运行改造、铁水运输优化节能改造、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煤气综合利用高效发电(一期)等一大批节能减排项目相继竣工投运。完成了全部烧结机、球团回转窑烟气脱硫,以及焦炉脱硫脱硝和老生产区污水处理及回用等环境治理;果断关停了老旧的焦炉、高炉、转炉、轧材生产线。公司单位产品工序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的节能减排任务。与2011年相比,公司自发电比例达到46%,提高15.84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5.51%,烟(粉)尘排放量下降33.0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41.35%,氨氮排放量下降36.08%。2017年各类环保设施运行费用13.02亿元,折合吨钢环保成本146.4元。在环境整治方面,形成了以公司为主体,二级单位为支撑,以主干道为辐射的厂区亮化、美化改造工程,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新钢蓝”逐渐成为厂区上空的一道亮丽风景,越来越多的职工开始摘下口罩,放下交通工具,纷纷加入跑步上班的队伍,行进在天蓝地洁、道路宽阔、绿树成荫的厂区内,切身感受新钢这些年巨大的环境变化。

(五)十里钢城党旗高扬

作为全省重点国有骨干企业,新钢公司在60年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传承红色基因,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2016年底中央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召开后,新钢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党对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中心工作的领导,对连续多月完不成绩效考核指标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免职或降职处理。两年来,共有60多名处职、科职干部被免职或降职处理,极大地维护了绩效考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打破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老旧局面。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进党建入章工作,将党的领导全面融入企业治理体系之中,在几年前集团公司完成党建入党后,目前公司23家控(参)股企业也相继将党建工作写入了公司章程,全面理顺了党在企业决策、生产经营、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确立了党在企业中的领导地位。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尤其在当前大力实施的转型升级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在目前已启动的8个子项目部全部设立了党支部,确保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从严格制度、强化执行入手,明确“没有纪委不可以知道的事、没有纪委不可以查的账、没有纪委不可以查处的人”,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得到了省委巡视组的充分肯定。

长期以来,在公司党委的大力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批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党建特色工作。每年一个主题,连续21年开展覆盖全公司的形势任务宣讲,2012年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上千名职工代表在扭亏誓师大会上喊出的救亡图存口号依然响彻钢城上空,让每一个新钢人至今热血沸腾。连续24年不间断地举行职工技能大赛,目前该项赛事已经发展成为全省钢铁行业职工技能竞赛中最有影响的“群英会”。在全省率先推出每月员工思想动态收集制度及信访接待日制度,公司领导及时接收来自基层一线职工“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并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复。此项工作被作为先进经验在全省进行交流汇报。扎实推进“双拥”工作,这几年在全国大部分企业不再安置退伍军人的情况下,公司依然坚持100%安置公司籍退伍军人,为保证驻地兵员充足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并获全国“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5年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每年每位机关干部,从公司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利用半个月时间,与一线职工同上班、同下班、同加班,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发现、疑惑在一线化解、作风在一线加强、实事在一线办成,考评在一线完成”,收到了良好效果,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拉近了企业与职工群众的距离。创造性地推出“1234”基层党建工作法,确立了以支部建设为支点,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主要工作双向融入、相互促进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全力打造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品牌。

(六)让企业发展惠及每一位职工群众

长期以来,新钢公司始终把发展共享作为企业最大的民生。改革开放40年来,新钢公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积极向职工群众兑现共享发展的承诺。2013至今,公司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企业支持一点、职工自筹一点”的方式,先后启动或完成了三批棚户区改造,近3000户居民喜迁新居,让更多的职工家庭住上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小高层”;完成了全部35000户社区居民管理职能移交属地,大大促进了城市社区一体化建设和城区发展优化布局,让广大职工充分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社区配套服务带来的便利,满足了职工家属的广泛期待;在保持职工收入年年有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大幅提高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等缴费基数,特别是2017年以来职工公积金缴费基数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了4倍,今年公司还启动了企业年金保障机制建设,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大力推进班组硬件设施建设,完成了全部1300多个班组的“三室一间”(即操作室、休息室、学习室、卫生间)改造,为基层班组配备了微波炉、冰箱、空调、电脑、洗衣机、家具等工作及生活设施,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大力发展文体协会组织,广泛引导职工参与积极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公司先后成立了乒乓球、篮球、摄影、书法等23个文体协会。目前,协会成员已发展到3000多人,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规划建设集餐饮、洗浴、通勤、保洁等于一体的职工服务中心,让职工群众在工作期间享受更加高效、更加便利、更有质量的贴心服务。当前新钢公司正朝着“让企业更有竞争力、让职工更有幸福感”的企业愿景大步迈进。

四、企业四十年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在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钢公司以综合改革为带动,帮助企业走出了钢铁行业危机。如果将新钢公司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置于钢铁行业的大环境之中,新钢的改革发展只是钢铁行业不屈不饶、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但是,从新钢公司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能够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曲折、艰辛与成就。新钢建厂60年的风雨历程,改革开放40年的激情跨越,既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也享受过胜利的喜悦;既面临过发展的困惑,更收获了成功的经验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

在60年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钢公司几起几落,经受住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每一次都伴随这艰难转型和艰苦蜕变。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战胜不了的困难、实现不了的目标。在公司扭亏攻坚的关键时候,各级政府始终与新钢公司站在一起,高规格召开有关新钢公司救危脱困专题会,为新钢公司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与新钢一道共同抗击市场风浪,极大地增强了干部职工救亡图存、扭亏攻坚的信心。在行业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新钢公司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本着对企业负责、对职工群众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公司没有一个人下岗,没有拖欠职工一分钱工资,没有一家企业、一条产线因为效益问题关停倒闭,体现了党一切为了职工群众办企业的坚强信念。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依然启动了多个棚户区改造,实现了几代新钢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在钢材市场好转的时候,新钢公司抓住了难得的市场机遇,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兑现了与广大干部共享繁荣的坚定承诺。在新时代到来时,公司高标准提出建设绿色清洁工厂,在非钢产业上再造一个新钢,从更高层次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开启了新钢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钢公司在如此艰苦的发展条件,做了许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实现了许多别人实现不了的目标。新钢60年的发展反复证明,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组织的强大号召力和作用力就没有新钢的今天,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与时代同步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新钢公司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战略上的失误是战术上无法弥补的,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难免发生策略上的失误,但决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对于一个大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坚持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方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态势,科学制定企业战略,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新钢公司诞生于“大炼钢铁”的时代,壮大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又好又快地发展于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正是因为新钢公司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抓住了重大历史机遇,才延续了今天的存在,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在改革发展的引领下,新钢公司超前调整了企业战略,逐步放弃了生产几十年普钢、铁合金产品,实现了品种结构上的“脱胎换骨”,新钢“袁河”品牌得以延续发展。今天,在钢铁行业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中,新钢提出“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相关多元”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政策导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未来新钢发展颠覆不破的主旋律。

(三)坚持精品战略

2002年,新钢确立了精品战略,这是几代新钢人在高度总结概括企业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和反复求索中形成的发展共识。可以想象,在新钢那样一个不沿江靠海、不近资源的内陆型企业,正常情况下80%以上的原料依赖国外进口,与沿海沿江企业相比,多出的物流费用将极大地削弱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行业利润率较高时,吨钢高出100-200元的物流成本可能还不易显现,也不至于影响一个企业的根本。但钢铁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仍未改变,目前钢企较高的利润局面也不可能维持太长久,微利才是钢铁行业的生存发展常态。在钢铁市场竞争中,每吨钢100-200元的成本足以让一个企业生存下来,也足以让一个企业走向消亡。在应对上一轮危机上,如果新钢没有之前在中高端产品方面近10年的苦心经营所储备的竞争优势,可能新钢早已熬不到今天。新钢唯有做大精品这篇文章,大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以这种方式来冲抵成本劣势,企业才可能得以生存下来并发展下去。

中国钢铁产能产量的过剩只是结构性的,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我们并不缺少市场,而是缺少充足有效的市场供应,新钢的精品战略不仅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新钢必须坚持精品战略不动摇,依托质量、诚信、绿色、党建四大品牌建设,大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行业较有影响力的精品生产基地。

(四)坚持管理创新

体制机制不活是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一个企业的管理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而是善于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旧框框、旧条条,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新钢公司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实践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模式。新钢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倡导“民营企业能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的理念,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钢在改革创新上,既不闭门造车,也不盲目跟从、不照搬硬抄,而是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现实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三项制度”改革、“一企一策”改革为支撑,在吸收行业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赋予子企业抵押承包、管理层持股、股权激励等传统管理模式更多的新钢改革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批二、三级企业从过去的“出血点”转变为“造血点”;在主要工序、关键领域大力推进市场化运营和模拟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生产经营活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新钢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更是企业管理水平容易出现退步的时期。何况,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没有哪一个管理模式能够保持长久不落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新钢的管理创新与变革,依然任重而道远,必须长久坚持、持之以恒,方能永葆企业活力。

(五)坚持发展共享

共享繁荣是新钢长期坚持的发展愿景。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新钢始终认为,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是有效的物质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新钢一方面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让职工群众由里而外感受到企业旺盛的精神文化活力,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钢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创新、奉献、超越”的新钢精神;另一方面,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谋福利、办实事,尤其是那几年在钢铁行业形势最严峻、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在很多钢铁企业纷纷采取降薪自救的情况下,新钢收入不但没有下降,而且略有增长,充分体现了公司对职工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这些年,无论形势有多严峻、企业有多困难,新钢没有一个职工因待遇问题辞职跳槽离开新钢。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动摇,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每一位职工群众,引导职工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命运共同体。

五、展望未来

未来,新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顺应改革发展大势和经济运行规律,按照“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相关多元”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践行“让企业更有竞争力、让员工更有幸福感”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做强做优钢铁主业,全面推进公司钢铁制造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具有行业一流竞争能力的主业发展格局。做大做实非钢产业,通过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推进相关多元发展,在非钢业务上“再造一个新钢”,到2023年,实现非钢产业与钢铁主业并重。打造绿色清洁工厂,以环保项目建设及环保设施运行为依托,强化源头治理,深化基础管控,全面满足国家污染物超低限制排放标准,力争到2023年全面建成绿色清洁工厂,打造“室内窗明几净、室外鸟语花香,厂区天蓝地洁、周边水清草绿”环境新生态。以质量、绿色、诚信、党建“四大品牌”建设为带动,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力实施概算为100亿元,建设周期为2-3年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工程项目,从源头上彻底解决焦炉、料场、电炉等主工序高效稳定生产问题,补齐核心装备“短板”。大力践行发展共享理念,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力保职工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转型升级方面,基于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构建全新的组织状态,实施内部改革,提升组织能力,提高管理效率;构建人才梯队,降低组织对某个个体的依赖,提高企业自运转能力;通过大力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相关多元等方面工作,全面升级企业综合竞争力。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努力追求五个方面的深刻变革和全面提升:一是更高的产品品质。二是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生产效率。三是更高的环境友好度。四是更高的创新能力。五是让职工有更高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

猜你喜欢

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