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资的精准扶贫效率研究
2019-06-10曾小江冷天明
■曾小江,冷天明,柯 超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及公共投资贫困发生率弹性两种指标测算我国公共投资的精准扶贫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公共投资影响精准扶贫的效率逐渐下降。最后,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设施、卫生健康、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投资能够显著减小贫困发生率,故而这三类公共投资的优先级较高。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公共投资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集经济性与公益性于一体,在刺激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收入,这一机制在国内外研究中被多次论证。
Shenggen Fan et al.(2000)和Martin et al.(2002)对印度的公共投资数据分析发现,政府支出对扶贫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对扶贫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政府对交通道路及科学研发的公共投资,此外,与农村教育相关的公共投资也对扶贫和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Shenggen Fan&Xiaobo Zhang(2002)利用中国相关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教育及科研的公共投资对扶贫和经济增长效果最显著。Paul Mosley et al.(2004)研究发现住房、农业、教育以及市政建设等领域的政府公共支出对扶贫具有显著影响。韦鸿、张全红(2009)研究指出,政府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投入能够显著地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但其公共投资的边际扶贫程度不同,所以政府能够根据边际扶贫效果合理制定农村公共投资的优先级。匡远配、罗荷花(2010)研究发现,对水土环境进行保护能够显著地提高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伍琴(2014)认为非农部门的工资及就业是影响扶贫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纵观分析精准扶贫中公共投资效率的文献,大部分文献仅限于效率相关的定性分析,并没有给出直观的数据说明。本文将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公共投资的精准扶贫效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公共投资贫困发生率弹性两种指标对效率进行测算,并将公共投资划分为六大领域进行面板分析,最后得出范围涵盖更广、内容更丰富的公共投资优先级,对政府制定公共投资相关政策提供建议。
二、公共投资的精准扶贫效率
1.公共投资的精准扶贫效率逐渐下降
由2010~2017年我国人均公共投资与贫困发生率两组数据的直观图显示(图1)。随着人均公共投资的不断上涨,贫困发生率逐渐下降,初步判断公共投资与贫困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向关系。
图1 我国人均公共投资与贫困发生率波动图
公共投资的精准扶贫效率可以通过DEA进行测算,得出的效率称为Malmquist指数。图2反映的是通过DEAP2.1软件测算,以人均公共投资为输入项,以贫困率减小值为输出项,以2011年为基期的我国公共投资对精准扶贫的效率。
图2 我国公共投资对精准扶贫的效率
根据图2可知,我国公共投资对精准扶贫的效率整体呈现出震荡下行的趋势,当基期2011年的效率设为1时,2016年我国公共投资对精准扶贫的效率仅为0.633,效率大幅度下降。从投资的边际角度看,不同类型公共投资可能具有不同的边际效应,有些公共投资可能处于边际扶贫效率递增阶段,而有些公共投资可能处于边际扶贫效率递减阶段。从目前的状况看,边际扶贫效率递减的公共投资占了主导位置,使得公共投资的边际扶贫效率总体上呈现递减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实证测算各类公共投资的边际扶贫效果大小,进而增加边际扶贫效率递增的公共投资,使其成为公共投资的主导因素,最终提高公共投资的精准扶贫效率。
2.公共投资贫困发生率弹性逐渐下降
公共投资贫困发生率弹性是指公共投资存量每增加1%所能引起贫困发生率减小的百分比,若公共投资贫困发生率弹性越低,则公共投资效率越低,反之,则越高。其具体公式为:
公式(1)中,t表示时期,e表示公共投资贫困发生率弹性,P表示贫困发生率,SI表示公共投资存量。在计算公共投资存量方面,本文沿用Gold Smith(1951)提出的账面盘存制,账面盘存制公式表达如下:
公式(2)中,t表示年份,SI表示人均公共投资存量,D表示公共投资折旧率,PI表示公共投资流量。在确定公共投资折旧率方面,由于本文选取的公共投资范围与金戈(2012)选取的公共投资范围大体一致,所以本文将根据金戈(2012)的研究结论,将公共投资折旧率设置为9.2%。在确定基期公共投资存量方面,本文采用了大部分学者的做法,即基期公共投资存量为10倍的基期公共投资流量。
结合公式(1)与(2),计算出我国2011~2016年公共投资贫困发生率弹性,如图3所示。
图3 我国公共投资贫困发生率弹性趋势图
根据图3可知,我国公共投资贫困发生率弹性整体呈现出震荡下行的趋势,说明公共投资的增长所带动贫困发生率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小,同样表明我国公共投资对精准扶贫的效率正在下降。
三、不同类型公共投资精准扶贫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和数据选择
1.变量选取
一是被解释变量。将贫困发生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贫困发生率为贫困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能够反映地区的贫困状况。二是解释变量。将不同类别的公共投资作为解释度量,具体包括六类:人均教育公共投资存量;人均卫生健康公共投资存量;人均社会文化公共投资存量;人均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存量;人均科学技术公共投资存量;人均居民服务及公共组织公共投资存量。三是控制变量。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采用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农业就业人口比值来衡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乡村农业就业占比。采用农业就业人口与农村就业人口占比衡量乡村农业就业占比。三是农业增加值占比。采取农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衡量地区农业增加值占比。四是城乡收入比。采取城镇人口收入与乡村人口收入比衡量地区城乡收入比。
2.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由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天津以及浙江等六省市目前已经消除贫困(贫困发生率为0),西藏自治区的部分数据不全,故本文选择除此之外的24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区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最新的2017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仅公布了各省2010~2016年贫困发生率,所以研究的样本数据时间跨度为2010~2016年。本文构建的面板模型如(3)所示:
公式(3)中,μi表示不可观察的个体效应,反映每个地区内部的自有特征,εi表示随机扰动项,反映其他因素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PR表示贫困发生率,FI表示人均基础公共投资存量,RI人均居民服务及公共组织公共存量,SI表示人均科学技术公共投资存量,EI表示人均教育公共投资存量,HI表示人均卫生健康公共投资存量,CI表示人均社会文化公共投资存量,LP表示劳动生产率,AI表示乡村农业就业占比,RE表示农业增加值占比,UR表示城乡收入比。其中,对变量FI、RI、SI、EI、HI、CI、LP进行对数处理,使数据更加平稳且减小可能带来的异方差。
本文针对各变量均进行LLC、Fisher-ADF检验,结果显示①限于篇幅,具体检验结果留存备索。各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面板数据均具有平稳性。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stata14.0进行实证分析,得到面板模型随机效应及固定效应结果如表1所示。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模型R2均在0.8以上,说明两种模型得出的结果均具有可信度,而Hausman检验的p值为0,故拒绝原假设,因此在本面板模型中,固定效应模型更具有效率。
表1 面板模型实证结果表
各解释变量估计系数结果表明:一是人均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存量与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人均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存量的提高能够显著减小贫困发生率;二是人均健康公共投资存量与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人均健康公共投资存量的提高能够显著减小贫困发生率;三是人均社会文化公共投资存量与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人均社会文化公共投资存量的提高能够显著减小贫困发生率;四是人均科学技术公共投资存量与贫困发生率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人均科学技术公共投资存量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贫困发生率。考虑科学技术投资的成本与收益问题,由于农村的科学技术投资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在前期的技术开发及推广方面需要较大的成本,但技术投资的前期收益较低,并不能直接改善贫困人群生活状况,所以此时成本远大于收益,导致人均科学技术公共投资存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贫困发生率。控制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与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二是乡村农业就业占比与贫困发生率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2010~2017年公共投资与贫困发生率数据关系的直观分析,进一步的效率测算及各类公共投资的精准扶贫效应面板分析结果显示:一是公共投资与贫困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向关系;二是我国公共投资影响精准扶贫的效率逐渐下降;三是基础设施、卫生社会保障及社会文化的公共投资能够显著减小贫困发生率。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及公共企业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投资。改善道路交通、人畜饮水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在做公共投资决策时,需要将重点放在精准扶贫方向上,应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投资,从而减少贫困发生率,主要包括国土整治、水利设施、生态环境、农村电网建设等领域。此外,应当根据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的差异而制定相机抉择的公共投资政策,做到贫困地区缺哪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就加大相应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
第二,政府、公共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合理运作,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广并运用PPP模式。拓宽公共设施项目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为精准扶贫服务。
第三,加强医疗卫生工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的医疗设施硬件水平。推动医疗较为丰富的大型医院与贫困地区卫生诊所之间形成“一对一”定点精准合作模式,建立医疗专家评估机制,鼓励医疗专家走访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能够享有现代医疗技术。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根据不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严重程度的不同,增加与之相匹配的农村养老支出,做到贫困地区养老保险全覆盖。同时,对贫困人口实施的农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要避免非贫困人口的“寻租”行为,完善低保批准制度,明确低保户认定、评定过程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实现低保政策真正造福贫困人群。
第四,建立贫困地区“基层文化站”。基层文化站是传递信息、精神及知识的重要载体,由当地村委会党组织牵头成立贫困地区“基层文化站”,以此形成传播政策精神,鼓舞致富精神,普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常态化硬件和软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