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2019-06-09王祈然
王祈然、邓 柯
一、研究问题
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①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其中,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重点方向。②因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国家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 内容。
音乐素养主要包括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两大方面,是大学生个体音乐素质的重要构成。有研究者认为,广义的音乐素养包括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对音乐敏锐的反应和表现能力,对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创造能力。③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自主性,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文化素养才会自然显现并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对于其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代我国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现状,探讨大学生音乐素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的提升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证调查的时间跨度为2018 年 6月至9月,为了保证样本分布的合理性,笔者选取了两所985 高校、三所211 高校、四所地方高校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样本源,同时也通过第三方平台面向全国发放了网络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087份,回收问卷1760 份,包括网络问卷427 份,回收率84.33%。其中,有效问卷1669 份,有效率为94.83%,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对一些不可量化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取深度访谈的形式,从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9 月共采访了20 名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包括10 名本科生、6 名硕士研究生,以及4 名博士研究生。
表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表
(二)变量设置
在问卷题目设计方面,本研究重点参考了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编制的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的主体内容④,并听取了相关专家的意见,最终从基础音乐知识、音乐喜好程度、识谱能力、演奏乐器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考查。在影响大学生音乐素养相关因素的分析中,以大学生个体音乐素养为自变量,其所在区域、家庭文化背景、音乐喜好程度和学业成就等为主要因变量。其中,家庭文化背景主要考查父母职业类型、父母最高学历、父母平时与被调查者交流的亲密度等方面,同时也加入与音乐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测试题目,如观测被调查者家中是否有音乐书籍、乐谱、唱片等物品;音乐喜好程度主要通过被调查者每天用来欣赏音乐的时间等题目体现;学业素养包括学业成就,主要从学习成绩、担任学生干部的类型、是否取得奖学金等方面来体现。
二、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分析
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考查大学生音乐素养高低的具体内容。由图1 可见,对于问卷中所列出的十种基本音乐知识,选择“都不熟悉”选项的达到了615 人次,占总调查人数的36.85%。这说明,当前我国很多大学生对一些较为基本的音乐知识缺乏足够认知。选择频次最高的选项为“音阶”(719 人次),占总调查人数的43.08%;其次为“乐音的四个基本属性”(637 人次),占总调查人数的38.17%,这两个项目是小学阶段音乐课就规定须学习、掌握的知识。而对一些严肃音乐知识,例如“曲调的进行、结构和发展手法”“和声与复调”的了解程度最低。反观美国,这两类基础乐理知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必须掌握的,已经被列入基本音乐考试的考查范围。⑤可见,当代我国大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较低,基本乐理知识在大学课堂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主要通过每天欣赏音乐的时间来体现。由图2 可见,选择每天欣赏音乐一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有455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26%,高于国外学者调查的欧洲大学生17.5%的比重⑥。这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欣赏音乐的热情相对较高,音乐已经成为他们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学生基础音乐知识掌握程度(多选)
图2 大学生欣赏音乐时间(多选)
在对大学生识谱能力的测试中,选择“不会识谱”选项的有459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5%;具备五线谱识读能力的大学生共计877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2.55%;具备简谱识读能力的大学生共计989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9.26%;能识读五线谱和简谱的大学生共计435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6.06%。这说明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具备基本的识谱能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识乐谱。在演奏乐器能力方面,有超过三分之一,即占总调查人数34.75%的大学生不会演奏任何乐器,但会演奏一种或两种乐器的大学生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56.9%,共计950 人次。这说明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具备乐器演奏能力,甚至有部分学生会演奏三种(占总调查人数的4.67%)或三种以上(占总调查人数的3.65%)乐器。但是具体分析调查后笔者发现,能演奏三种以上乐器的学生大部分为音乐相关专业,而选择不会演奏乐器的学生绝大多数为非音乐专业。
图3 大学生识谱能力调查图(多选)
图4 大学生演奏乐器能力调查(单选)
(二)大学生音乐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探析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设定的因变量为大学生个体音乐素养,自变量分别为家庭所在区域、家庭文化背景、学业成就、音乐喜好程度。除了家庭所在区域之外,其余三个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故采用OLS 回归分析法。大学生为同质性较强群体,因此把性别、年龄、学段设置为控制变量建立方程。因为家庭所在区域为二分变量,所以不计入回归方程,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得,家乡位于城市的学生要比家乡位于农村的学生的音乐素养评分平均分总成绩高出30%(3.25/2.5)。用SPSS 24.0 建立的方程在t=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R 值为0.949,说明方程拟合度很高。在具体项目中,B 为回归系数,S.E.为标准项目误差(详见表2)。结果显示,因变量家庭文化背景和音乐喜好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家庭出身较好和特别喜爱音乐的大学生具备更高的音乐素养,这一点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得到了验证。“我父母都是国企高管,虽然他们不懂音乐,但是他们喜欢听唱片,从小给我请老师学钢琴,初中之后还学习了小提琴……家庭音乐环境对我的影响很大。”(访谈2018,大一学生)布迪厄在其研究中指出,那些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生在艺术欣赏、音乐品位等方面与出身工人阶级的大学生之间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别,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也更加个性化。⑦“我每天会花很长时间听音乐,因为听得多了,自然会想去主动了解一下音乐方面的知识,在大学也自学了吉他。”(访谈2018,大四学生)可见,与其他科目知识的增长类似,音乐素养的提升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进行自主学习。
表2 大学生音乐素养影响因素OLS 分析表
三、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与建议
(一)明确高校音乐课程目标,改进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相互衔接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规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为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基础差、课时量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合理监督评价等问题仍非常突出。面对现状,首先应当明确高校音乐课程目标,大学公共音乐课程应当联系大学生日常音乐活动的实际情况,以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音乐生活主要以欣赏、表演流行音乐为主,而高校音乐课程中流行音乐部分的内容占比极少。根据笔者访谈,有学生认为:“我们本想去音乐鉴赏课上放松一下,结果一开始就讲交响乐、民歌,本来就对这些不太感兴趣,结果更不想听了。”(访谈2018,大三学生)因此,大学生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基于因材施教、循序善诱的原则,摒弃对流行音乐的学术偏见,多引用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鉴赏和音乐理论的案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浸入式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音乐社团活动,提供免费学习机会
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受各方面条件所限,只能以课堂讲解为主,难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训练、实践机会。与此同时,大学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学生音乐社团,但都以本专业的训练和演出活动为主,没有很好地起到普及基本音乐知识、提升学生音乐修养的作用。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大学生艺术团设有西洋交响乐团,这个全校最大的音乐类学生社团主要由艺术特长生,以及经过选拔的、已经具有较好音乐基础和演奏水平的学生组成,设有专门的排练场所,其主要活动也是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的各种大型演出。而其他零音乐基础的学生,只能选择加入一些规模较小的音乐社团,没有固定活动时间,也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更谈不上有练习乐器的场地。校外的音乐辅导班由于收费较为昂贵,一些家庭条件较差但想学习音乐和提升音乐素养的学生只能望而却步。因此,各高校在加大音乐类学生社团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让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而不仅仅集中在少数音乐社团中。比如,邀请艺术团指导教师为参加学校歌唱比赛、文艺会演的学生进行排练;为喜爱音乐的学生提供器乐学习课程,以及乐器、琴房的租赁服务等,让每个喜爱音乐的学生都能享受音乐的乐趣,提升自身音乐素养。
(三)联动多方社会资源,积极促进共享
与基础教育领域不同,高等教育是一个与社会教育系统紧密连接的开放体系,要想更好地开展高校音乐教育活动,单凭高校的个体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多与政府、社会团体、艺术家组织联系合作、组织活动。为了丰富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生活,近年来,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自2006 年开始,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每年联合举办以高校学生为受众群体,由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普及性质的艺术教育项目“高雅艺术进校园”就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虽然这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多了一个接触、欣赏国内顶尖乐团演出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一个学年可能只有一次。在此方面,不妨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常邀请各种流行音乐人和爵士音乐人到校园礼堂内进行半公益性质的演出,演出间隙不但有签名、拍照等环节,还专门安排了乐器知识讲解、乐器技巧运用、歌唱技巧等音乐知识普及活动,既让大学生看到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人的演出,同时也了解了器乐演奏和音乐创作背后的音乐知识。我国的高校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入社会资源,邀请学校所在地的各级艺术院团进校园演出,举行讲座、工作坊、大师课等,让学生近距离、全方面地接触音乐,同时也为艺术院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带来了新的听众和支持者,实现和谐共赢的良性循环。
总之,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必须把提升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应有的功能和功效。而要想高校音乐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实际效果,就必须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注 释
①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详见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201401/xxgk_163173.html.
② 刘河仙《听觉为主,多维参与—欣赏教学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养成的策略构建》,《中国音乐教育》2017 年第11 期。
③ 《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详见 http: //www.bjdcfy.com/qita/gyxxysjydxfhjy/2015-11/207127. html.
④ 吴丽娟《城乡学生音乐素养差距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15 年第10 期。
⑤ Karen, Howard. The Emergence of Children's Multicultural Sensitivity: An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Culture Project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2018, (3): 266-271.
⑥ Nune, Nikoghosyan. Music, Style, and Aging: Growing Old Disgracefully? 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 , 2014, (13): 263-265.
⑦ Born,G. For a relational musicology: Music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beyond the practice turn. 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 2010, (2): 20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