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分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和教育对策研究

2019-06-07刘亭亭

市场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女大学生高等教育

刘亭亭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协同进步的一代,承载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寄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高低对新时代建设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所以深化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当代女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

关键词: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高等教育;新时代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4-0172-02

高等教育的高度普及提升了全国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男女平等”观念意识的跟进使女大学生的占比日益提高,女大学生不仅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更是家庭幸福的建造者。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淡化,探析部分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面临的必要任务。

一、 部分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当代女大学生应充满热情和激情,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关心国家大事和党的领导方针,有报效祖国的强烈使命感。可是,部分女大学生却将其抛之脑后,只追求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实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人理想与自身应负的责任脱离

部分女大学生在谈自己的理想问题上,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同国家建设联系起来,缺乏对自身应该负有的使命感的认识。现代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主人翁意识,以个人理想、自身发展为中心,以围绕自身有效价值目标的自我实现为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二)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集体荣誉感淡薄

经研究调查发现,部分女大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首先考虑到活动给自身带来的益处,是否是自己喜爱的,是否对今后的发展有益处,如果对自身的益处不大,不会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掉自身的利益。有此现象也可以说明,今后学生们走向社会,面对社会时,也会将自身利益放在社会利益之前,将本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集体荣誉感淡薄。

(三)以自我为中心,目标围绕自我价值实现

部分女大学生好高骛远,勾勒未来蓝图围绕自我价值的实现展开。在社团活动以及团集体活动中都想充当主角,不愿做重復性、繁杂的琐碎工作,看重个人得失。有些同学甚至为了自己的计划而与其他人员针锋相对,弃团体于不顾,不仅没有当代女大学生应该有的新时代女性气质,而且自身的表现给周围人一种“唯吾独尊”的感觉。凡事从“我”出发,这种大学生校园现象比比皆是。

(四)校园霸凌事件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日益严重

新一代的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由于家庭原因和自身的成长环境,受到的教育方式,接触到的网络信息,各种综合原因导致了部分新生代的性格极端,脾气怪异,心理成长扭曲。在校园里对同学发生肢体的攻击,欺压行为。现如今校园霸凌事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仅发生在男同学之间,在女同学间此行为更严重。国内外校园欺凌事件比比皆是,骇人听闻。

二、 部分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影响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中国大多数人摆脱温饱问题走向富裕之路。在此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变得模糊,这种争先恐后“致富”的现象快速地扭转了人们忠厚朴实的思想,进而转向注重自身利益的实现。社会竞争的残酷也让大家纷纷感到生活的压力,这种现象也间接影响到了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社会的开放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女大学生的作风问题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金钱是万能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思想观念,都给部分女大学生植入了很多错误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正向期待。很多女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女大学生从大一就出现了作风问题,个人价值观遭到扭曲。这也是现如今校园霸凌事件日益凸显的重要原因。社会竞争的残酷和就业岗位的不平衡也促使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全力参加考研班、辅导班,拒绝参加一切与考研、找工作无关的校园活动、大学生创新竞赛等等,更无从想起社会责任感。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导致部分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易扭转。父母的生活全部围绕孩子,娇纵孩子不说,更不健康的教育方式是:一边娇纵孩子,一边过分注重学习成绩。我国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很多农村家长还是会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女孩子不需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主要是大学毕业找到家境好的对象才是最重要的事。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多心理疑惑和心理迷茫。相对比在学校,老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各种奖项全是围绕成绩来评比。在学校轻视德育教育的同时,学生们也养成了对分数之外的一切事物与我无关的概念。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虽然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再教育,但是因为长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偏差的状况,很多女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缺乏认知。

(三)部分女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不够是导致其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根源

部分女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看问题较片面,女大学生天生敏感,这些复杂的原因容易使其走向极端。很多情况下,家长并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不能冷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较平坦,对于面临的现实问题不能很理性地做出选择。很多女大学生只认为自己能够在毕业时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回归家庭。出人头地,回报社会这样“高大上”的事情交给男同志就可以了。将自己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划清界限。这种意识也直接反映出了她们对自身的认知不够,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对国家的认知不够。缺乏感恩的心,缺乏担当意识。这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根源。

三、 加强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原因探析,本文针对加强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两课”教育学习和相关活动设计,培育女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了解,发挥“两课”的实质性作用。通过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强化,引导女学生全面清晰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增强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女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注重国家发展意识。认真实行改变传统的单向嵌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沉浸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结合形式,积极组织女大学生参观、调研、观看电视录像等,如“厉害了,我的国”,宋庆龄、秋瑾、江姐、邓颖超等女性领导者的英勇事迹,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当代女大学生能够把自我的人生理想与祖国对我们的责任需要紧密结合,启发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精神。

(二)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使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相统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活社会实践是培养激发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女性天性心地善良,情感丰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促使女大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社会生活,并在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校应该多组织假期志愿者活动、“三下乡”、义务献血等实践活动,将女大学生的一腔热血积极投入到实践当中去。同时,老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的眼光,分析事情的发展趋势,为今后承担社会责任做准备。

(三)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严格加强优良文化传统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教育结果很容易根深蒂固。所以正確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它是孩子形成责任担当的根本影响所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不做“虎妈狼爸”,不盲目报班;发挥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严格加强优良文化传统教育。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女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系国家,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四)以德树人,加强师德教育,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以德树人。以自身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为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工作,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为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将女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自然嵌入各个教学环节,同时引导女学生对性别的传统观念转变。女性的个人前途同样与国家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全体公民应尽的一份义务。

(五)将国防教育加入大学生课堂,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国家安全防卫认知。民族兴衰,国家安危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存亡。青年学生在最意气风发的时期一定要带领他们树立“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不只和男性同胞有关。革命先驱刘胡兰、江姐;新中国领导人宋庆龄女士、邓颖超女士都是新时代女性必须学习的榜样。通过国防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女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历史伟大民族精神和自豪感,主动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民族重担,为新时代事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魏娜.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6).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3-5-4.

[3]赵俊凤.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

[4]陈石明.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17-120.

[5]张彦.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女大学生高等教育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