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效率提升对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

2019-06-07袁国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升级

袁国华

内容摘要:在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内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内收入的提升推动了消费者从追求产品的量向追求产品的质转移,但是国内企业产品质量、性能等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导致供求结构出现失衡,本文从产品流通的角度出发,论述流通效率对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首先,本文论述流通效率的提升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其后描述当前国内消费现状及消费升级的压力,最后探讨如何推动流通效率的提升,使其促进消费升级。

关键词:流通效率   消费升级   消费需求   信息渠道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也对社会生产的转型升级发挥带动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对消费产品也不仅局限于量的层面,而更追求产品的品质。但目前来看,国内生产商、流通商却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出现了产品质量、性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预期,供求结构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而要优化消费结构,推动消费升级,需要对产品供需的过程进行优化,即优化商品流通。如果消费是商品流通的终端,那么生产即是商品流通的始端,流通则是两端环节的链接过程,市场供需平衡和发展离不开流通环节。从已有对消费升级的研究上看,目前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到了居民收入提升对消费升级的影响,但居民收入提升、大量内需外流的事实,不得不让相关从业者重新对生产供应链的环节进行审视:目前消费升级的过程遇到了哪些瓶颈?是否优化流通产业、提升流通效率能够拉动消费升级?如何通过提升流通效率助推消费升级?在以往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包括“物流通论”、“供求二分法”等,都暂不能全面地解释这些问题,本文研究围绕流通产业效率的优化,尝试回答这些疑问。

流通效率提升对消费升级的关系分析

(一)流通业态模式变化推动消费升级

一方面,流通业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能够刺激消费需求。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流通业态可以被分为五个阶段:起步期、成长期、竞争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在起步期,受到渠道方面限制的商品流通业态发展并不成熟,消费者从渠道商获取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往往是以就近原则或追求产品实际功效为主。在流通领域逐渐扩张以后,流通业态进入了效率提升的成长期,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方式也能够实现由近及远的发展;在进入流通业态成熟期后,消费者能够获取多方信息并进行商品比较,进行商品购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另一方面,流通模式呈现的多样化态势,也能够促进便捷消费的实现。流通渠道发展的初期仅有实体商业渠道一类,一般仅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开展产品营销活动。随着网络平台、移动平台的出现,流通模式的多元化实现消费的便捷化,进而促进消费升级。相比传统实体渠道,网络渠道能够在有限的成本下进行广泛的产品宣传,充分借助论坛、网页、朋友圈等能够插入广告的页面建立链接;而移动平台更是能够借助GPS定位功能,对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实现衔接,通过便捷化的流通渠道,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

(二)流通活动引导生产助推消费对象升级

消费升级的具体表现有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品质提升,流通活动能够对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供给造成影响,流畅的供给活动能够使商家提高产品供给数量、完善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从而提升消费品质;流通活动也能够创新生产、引导消费市场,对消费结构进行优化。

具体而言,流通活动的优化能够使商家控制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开发新产品方面。若流通渠道出现冗余或者断层,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产品积压将会对流通效率造成影响,从而阻碍消费品质的提升。一方面,当流通活动滞后,商品出现积压导致部分环节供给短缺,即使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没有变化,但是能够购买的产品减少,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费者效用下降,出现消费水平降低及消费外流的情况;另一方面,流通活动滞后及供给短缺,生产者必然会为了促进商品流通进行产品的管理和检测,这些行为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升,而生产者和流通商则会将这一部分成本向消费者转嫁。商品价格提升,在消费者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将会导致消费量和消费者效用降低。因此,提高产品流通效率,能够有效控制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品质。

此外,流通活动也是实现引导消费者偏好、推动消费结构优化的关键。畅通的流通渠道和流通活动,能够使生产商在产品流通的过程中获取充分的信息资源,从而引导消费者的偏好。通过掌握充分的信息,生产商能够建立消费者数据库,把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规律,从而预判未来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设计的方向。流通中供求信息也为个性化的消费、创新生产创造有利的条件。在优化的流通活动中,生产商能够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并将这些设计以样品、半成品、商品虚拟模型等方式在线上平台呈现,在对市场偏好进行摸底以后再进行产品生产。因此,良好的流通活动能够推动生产环节走向创新化、市场需求走向个性化,促进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

(三)流通信息傳递保护消费者利益

流通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而激烈的竞争环境往往使生产商通过降低产品成本,压低产品价格;消费者在收入提升下对产品与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消费的安全保障产生顾虑。完善的流通信息传递及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透明度,确保消费质量。在高效率的流通信息传递环境下,消费者能够掌握最新的产品信息。消费者对于产品有不同的关注点,对产品流通进行评论或建议,这些评价成为产品口碑树立的过程。从流通企业方面看,流通渠道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建立起信息系统,建构信息发布、产品质量追溯等机制,强化了流通渠道对生产端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分析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结合流通信息传递机制建立起良好的产品服务平台。从政府方面看,流通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能够提升政府部门对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建立起供应链环节中相关标准,对监督机制、流通机制等进行完善,从而建立起公开化的产品流通与监管平台,从而保证消费者的相关权益,使消费者有更强的动力开展消费活动。

我国消费现状与升级压力分析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收入持续增长。根据消费理论,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的收入水平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未来预期收入的情况制约。当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其对产品和服务当期的消费量提升,同时对产品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如图1所示,我国的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4551元增长到2017年的25974元,7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

消费支出增长。消费支出呈现了我国城乡居民的个人、家庭在进行消费的实际支出情况,包含了商品消费支出以及接受服务的支出。从近几年来的总体情况看,消费支出呈现稳步增长,如图2所示。

在改革开放之后,外资企业涌入推动20世纪90年代初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而1995年后出现了较长的通货膨胀期,消费支出的增幅放缓;受到入世和经济危机影响,收入支出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近年来国内经济下行,国民消费信心受到了影响,增长幅度仍然处在一定波动状态当中,而近几年总体消费支出增长较为平稳。

消费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是在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见图3),国内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保持着下降趋势,居民购买食品的开支在总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生活水平保持提高。根据联合国对各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判别,该国家的平均恩格尔系数水平大于60%为贫穷;50%-60%为达到温饱水平;40%-50%为达到小康;30%-40%为相对富裕;20%-30%为达到富足。1995年,我国平均恩格尔系数为50.1%,2017年底,我国平均恩格尔系数为29.3%,已经达到联合国的富足标准。

(二)居民消费升级所面临的困境

国内消费品品质未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提升的环境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但目前生产商、流通商并不能够及时响应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向市场提供质量及性价比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求结构失衡,如图4所示。

可以看到,国内产品品质无法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虽然抽样产品中,优等品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21.8%提升至2015年的67.3%,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等品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甚至许多国家拥有免检品牌和产品,这一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在2017年全球最具价值的100类品牌排行榜中,上榜的国内品牌仍然仅有华为和联想,虽然目前是制造大国,但是产品品质却仍然发展较为滞后。

居民消费满意度低。虽然线上渠道带来了便捷化的消费体验,但是由于价格竞争激烈、缺乏产品体验等,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投诉和维权问题。从2017年度中国电商用户体验和投诉监测报告的热点投诉问题可以看到,2017年平台多种渠道受理的投诉案件数量比2016年增长了48.02%,投诉的问题及其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发货问题、退款问题以及商品质量是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这些投诉、举报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在相对有限的监管制度下,消费者的购买力受到了抑制,消费升级的速度受到了制约。

购买力海外流失严重。在消费者群体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提升、国内供给端却无法提供相应品质的产品下,消费者的购买力便倾向于向外转移。目前国内相关制度的出台,使得海淘合法化、透明化,跨境电商也为境外产品创建了流通入国内的渠道。境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性价比高的产品,也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内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上升,2008年的交易量仅为0.8万亿元,而2017年则增长到了6.3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0%左右,远高于国内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幅度,购买力向海外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

同时,国内消费者在开展境外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境外品牌商品和奢侈品消费占据较大比重。根据Nielsen和支付宝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境外旅游和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游客海外支出平均达到了5565美元,比2016年增长了3%,其中购物消费占比达到25%。这一数据显示消费者对境外品牌商品的偏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的综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结合境外旅游、互联网渠道,消费者拥有了更多产品消费选择,能够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最终导致内需向外流失严重。

基于流通效率提升的消费升级策略分析

(一)依托流通的协同功能提升供给质量

从国内消费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消费者的消费目的逐步由基本的温饱转向了对个人发展和产品质量的追求,消费升级对消费需求层次提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如果流通渠道的生产商、流通商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则会导致供求结构失去平衡,阻碍消费需求并造成消费市场流失。流通是生产端与消费端之间的重要纽带,因此要发挥其协同作用,借助其产销联结功能,帮助生产商找到能够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供应链的协同运作效果,使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商流、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实现整合。基于流通协同运作,进一步促进产品流通与产销结合,实现生产商、流通商以及分销商之间的对接,一方面,能够使产品经过集货、批发、零售等环节向各地消费者传递,以便于向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将最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协同供应链向生产商逆向传递,促进生产商关注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有针对性地研发和生产针对消费市场的产品。因此,作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流通应当对两个终端的环节进行有效衔接,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并发挥平衡供给需求的作用。

(二)依托电子商务推动流通创新发展

首先,要将产品与品牌高度融合,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品牌建设的基础,通过打造优质电子商品平台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其次,对线上线下流通渠道进行整合,打造消费者在实体店体验产品和了解产品相关信息、在线上进行交易购买的模式,从而实现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同时,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所积累的大数据,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发现其背后的价值,掌握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的行为规律,由生产商、流通商对产品流通过程中消费市场及消费者的轨迹,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潮流的变化不断向生产方提供信息,甚至根据消费者的创新想法或意愿专门为消费者制作定制化的产品,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不断创新供给,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减短产品信息流动的周期。因此,依托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生产商、流通商及供给商打造B2C、O2O、C2C等线上交易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流通效率的提升,同时引导追求个性、品牌、创新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文化形成,从而推动消费升级。

(三)依托完善供应链提高协同效率

目前国内供应链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仍需提升供应链专业化水平,同时打造与流通业相匹配的高效、畅通的产品现代化供应链。高效率的供应链协同离不开专业流通中介机构以及完善的供应链。继续完善管理现代化、服务网络化且所有制多元化的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供应链的资源整合,促进传统仓储向专业化、现代化管理和运作模式转型,提升流通的效率,同时,打造能够连接多元化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的综合服务平台,依托供应链对渠道的商流、物流等进行融通,并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其融入到供应链的设计开发、流通分销、终端管理等环节,提高供应链向生产商传递需求信息、向市场获取产品需求信息并开展补货等能力,结合智能条码进行产品生产与流通追踪,从而提升产品流通和配置的效率,缩短流通过程中的环节,提升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减少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成本。通过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实现流通渠道在城乡的有效流通,推动产品供给与流通的效能。

(四)依托流通信息网络加强消费安全监管

线上平台的不断优化,为生产商、流通商及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打造了良好的渠道。相对透明的产品信息披露和公开化的产品口碑评价,能够使消费者基于消费偏好、计划等,以较实惠的价格获得产品;生产者在向消费者公开产品信息的过程中,也能够收集和获取各个渠道产品的销量、收益率及评价的数据,从而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善,为下一阶段的流通活动做准备。因此,生产商和流通商的双向关系也应当对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构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流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并提供信息沟通、质量追溯等服务,确保出现问题的产品及时回收,提升对产品安全的追溯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此外,政府仍需要强化对流通领域产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的监管,从源头出发制定质量保障与监管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先锋作用,制定产品参数、技术及管理的共性标准,提升产品供应链的整合水平和整合效率,对举报、抽检等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并构建信息公开的监管平台,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结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收入、消费能力也在持续提升,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背景下,拉动内需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但从目前看,国内产品高度同质化、产品质量缺乏保障的信息层出不穷,时刻刺激着消费扩大、内需增长的敏感神经。因此,仍需要从产品流通环节,研究如何优化产业布局拉动内需。首先,本文描述了流通活动与消费升级的关系,包括流通模式能够促进消费方式升级,流通活动能够引导消费对象升级,流通信息传递保护消费者利益;其次,研究结合当前居民消费现状,发现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主要在于消费品品质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居民消费存在安全隐患、购买力向海外流失的现象严重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应从发挥流通的协同功能、拓展电子商务、完善各类供应链、建立流通信息网络等方面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黃隽,李冀恺.中国消费升级的特征、度量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8(4)

2.张文宏.基于“互联网+”与消费升级环境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路径转变[J].商业经济研究,2017(16)

3.耿献辉,江妮.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进口产品质量对国内企业研发能力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4)

4.杜丹清.互联网助推消费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学家,2017,3(3)

5.金丹.居民消费升级对我国经济转型的折射价值[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消费升级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
消费升级给营销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