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子产业区域收敛特征比较研究

2019-06-07陶婷婷杨静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物流产业

陶婷婷 杨静

内容摘要:本文以经济收敛作为理论基础及分析工具,从中观视角认识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演变,通过批发、零售、物流三个子产业的收敛特征检验,逐一解构流通产业区域收敛的内部构成。研究发现,流通产业省域收敛的内部结构性差异较大,σ收敛存在于零售及物流产业,但批发产业不存在;绝对β收敛仅存在于零售产业,批发及物流产业并不存在。批发产业体现出弱条件β收敛趋势,物流产业则表现为强条件β收敛趋势且收敛速度高于零售产业及整体流通产业。最后指出,需从战略上重视、发挥子产业比较优势两个方面加快流通产业区域收敛,不可“一刀切”,推动流通产业区域协同发展。

关键词:批发产业   零售产业   物流产业   收敛特征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流通业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交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联网等技术普遍应用,我国区域商业格局逐步改变,跨区域协作和互动发展成为必然,流通产业一体化发展渐成趋势。统筹流通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是从供给侧发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流通业的区域协同发展是个复杂命题,需借助科学的理论体系及分析方法,新的理论切入点亟待突破。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索罗(solow,1956)和斯旺(swan,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提出,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初始资本拥有量较少的落后地区比资本拥有量较多的发达地区具有更高边际收益,从而在经济增速上可超越发达地区,实现向发达地区的追赶,即“收敛”。本质上来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研究经济增长趋势及作用机制就是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以收敛性视角去研究区域经济差距有很强说服力,为统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带来极大的理论支撑与政策启示,收敛的存在性及特征决定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方向及政策着力点。然而,理论所预测的趋同与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并不完全相符,收敛的现实特征较为复杂:一方面在收敛机制的作用下,忽略区域初始条件和产业参数,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趋于收敛是一般性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间异质性的存在,不同产业收敛性也存在差异。目前关于中国经济收敛性的已有研究非常丰富,但都存在忽略产业异质性的共同局限。

具体到流通产业,随着流通媒介生产与消费的产业功能越来越重要,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同。各地在加大力推动流通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发现其存在区域差距大、流通效率不高、现代化程度偏低等瓶颈问题,产业发展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类似的区域梯度差距。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流通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也在不断分化,分化之下的收敛特征不可一概而论。流通产业具有极强的复合产业特征,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内部子产业在服务活动及特性方面的相似程度较低,子产业间相互替代程度较低,子产业的区域收敛特征可能存在差异。流通产业区域收敛的总体结论并不能完全说明其子产业的收敛特征,各子产业的异质性不可忽略。

因此,本文尝试从经济收敛的视角研究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演变,将分别对流通产业的三大子產业—批发产业、零售产业、物流产业的收敛性质进行单独检验,厘清通产业区域收敛的内部差异,探析流通子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为促进流通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经济收敛的一般检验方法

收敛的实证检验方法非常丰富,目前已有检验方法主要有统计指标法、截面回归、面板数据、时间序列检验、动态收入分布、空间计量等。统计指标法较为直观简单,借用衡量区域差距的一般指标,通过比较差距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来判断收敛的存在,常用的有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系数、基尼系数等。σ收敛的主要依据是变异系数的变化态势,若一段时期内变异系数趋于下降,则该区域存在σ收敛。

截面回归是最早使用且运用范围最广的参数方法,集中检验β收敛及俱乐部收敛。Baumol(1986)提出以gi=αi+βyi,0+εi的回归方程检验跨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其中,gi为第i个经济体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yi,0是第i个经济体期初人均GDP水平,εi~N(0,σ2),若β显著为负,则经济增长收敛,这是检验绝对β收敛的最初形式。而后,Barro&Sala-I-Martin(1991)将人均产出的动态方程线性化,得出,参数β表示收敛速度。后续研究中常用上述回归方程的简化形式检验绝对β收敛性:。其中,T为样本时期数,yi,t+T和yi,t分别为各地区t期和t+T期人均收入水平,若β<0,则表示增长率与初始水平负相关,存在绝对β收敛。在绝对β收敛检验中发现,收敛的影响因素不局限于人均产出水平,还包括资源禀赋、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通过将经济结构和特征引入绝对β收敛的检验方程后,形成条件β收敛的检验方程,即。其中,Xi为一组影响稳态位置结构参数的控制变量,若β<0,表明在控制结构参数差异下人均增长速度与初始水平负相关,条件β收敛成立。

立足于不同分析视角形成的收敛实证检验方法多种多样,总体来看,这些方法并不排斥且具有互补性,在实证中可将这些方法结合运用,以增强结论的有效性。本文从已有研究方法中选取较为成熟的统计指标与截面回归两种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力图实现对流通子产业区域收敛特征的比较分析。

流通子产业区域收敛的实证测度

为使收敛分析简明扼要,本文拟采用单一指标检验流通子产业的区域收敛特征。从以往研究中可发现,产业的收敛性质检验多使用劳均产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用以说明产业发展综合水平(朱发仓、苏为华,2006;戴觅、茅锐,2015等),但一般的劳均产业增加值在流通产业的收敛检验中并不适用。这是因为,流通产业的本质是媒介生产与消费,与制造业直接创造产值相区别,流通业以实现价值为目标,其创造的产值要转化为最终消费才体现流通产业本身价值。基于此,下文批发、零售、物流三个子产业的收敛检验均以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参照基准构建相对指标,以子产业规模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对值说明流通产业实现最终消费的能力,从消费端的角度反映产业发展水平。

(一)批发产业的区域收敛特征

选取2000-2015年我国各省区批发产业商品销售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建批发产业发展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产业商品销售额,数据均来自200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采用收敛的参数估计检验方法,实证结果如下:

σ收敛。测算结果可知,2000年我国批发产业变异系数为0.84,2015年为0.71,整体来看,变异系数小幅下降,但15年间的变化有起有落,并未出现持续减小,基本可以判断为不存在σ收敛(见图1)。

β收敛。参照上文,建立我国批发产业β收敛检验的回归方程:

式(1)、(2)分别用于检验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Wit为i地区期初的批发产业发展指数,WiT为i地区T时期的批发产业发展指数,ΔW为批发产业发展指数的平均增长率,Xi为i地区批发产业发展水平的其他影响因素,α为截距项,ε为随机扰动项。收敛性主要取决于β,若β<0且显著,说明批发产业发展水平的增长率与期初水平成反比,即存在绝对β收敛,反之则不存在绝对β收敛。结果显示,式(1)的检验方程F值并不显著,批发产业绝对β收敛不成立。加入地区人均GDP(lnGDP)之后的实证结果见表1,β为负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模型虽通过F检验但拟合优度较低,收敛速度仅为0.088%,批发产业存在弱条件β收敛且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二)零售产业的区域收敛特征

选取2000-2015年我国各省区零售产业商品销售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建零售产业发展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零售产业商品销售额,数据均来自200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采用上文收敛的参数估计检验方法,实证结果如下:

σ收敛。计算结果显示,我国零售产业变异系数由2000年的0.38下降至2015年的0.28,15年间整体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见图2),零售业存在σ收敛且省区间绝对差距有不断减小趋势。但这一过程也有波动性,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特点。2003年及2009年差距小幅拉大,这与零售业外资进入及金融危机的特殊影响因素有关。

β收敛。同上,建立我国零售产业β收敛检验的回归方程:

式(3)、(4)分别用于检验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Rit为i地区期初的零售产业发展指数,RiT为i地区T时期的零售产业发展指数,ΔR为零售产业发展指数的平均增长率,Xi为i地区零售产业发展水平的其他影响因素,α为截距项,ε为随机扰动项。两个模型均通过F检验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模型拟合优度均在0.5左右。其中,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β=-0.0398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零售产业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为0.3%,高于流通产业的收敛速度。从条件β收敛(见表3)的结果来看,区域经济因素(lnGDP)并不显著,零售产业的省域收敛性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

(三)物流产业的区域收敛特征

选取2000-2015年我国各省区物流产业货运量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建物流产业发展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流产业货运量,数据均来自200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采用上文收敛的参数估计检验方法,实证结果如下:

σ收敛。与零售产业类似,我国物流产业变异系数由2000年的1.54下降到2015年的0.98,中间过程有周期性波动,但整体呈现出σ收敛态势(见图3),物流产业区域差距有缩小趋势。

β收敛。接着,建立我国物流产业β收敛检验的回归方程:

式(5)、(6)分别用于检验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Lit为i地区期初的物流产业发展指数,LiT为i地区T时期的物流产业发展指数,ΔL为物流产业发展指数的平均增长率,Xi为i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其他影响因素,α为截距项,ε为随机扰动项。由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β<0且显著,但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仅为0.13,基本可以判断不存在绝对β收敛。继而进行条件β收敛检验(见表5),结果显示β=-0.7902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ln GDP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我国物流产业存在较强的条件β收敛趋势,收敛速度达到3.9%,大幅度超越零售产业,高于流通产业整体收敛速度。并且,物流产业的区域收敛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正向效用。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严谨的研究方法及详实的研究数据对流通子产业区域收敛的存在性及特征进行逐一检验,检验思路逐层深入,检验过程步步推进。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区域收敛的现实表现更加复杂,不仅具有阶段性、地区性差异,同时还存在内部结构差异:σ收敛存在于零售及物流产业,但批发产业不存在;绝对β收敛仅存在于零售产业,批发及物流产业并不存在。批发产业体现出弱条件β收敛趋势,物流产业则表现为强条件β收敛趋势且收敛速度高于零售产业及整体流通产业。可见,物流产业是流通产业区域收敛的强劲动力,零售产业自发收敛趋势最强,批发产业的区域收敛性最弱。

这一研究结果与各子产业的特征有着天然的耦合性:零售业服务于区域内居民生活需求,随着各地收入水平的上升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缩小,零售业将不断升级发展,区域收敛将自发推进;批发业服务于区域内大宗生产与生活需求,区域产业特色将赋予其批发业独特的服务内容与功能,在各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批发业的弱区域收敛特征具有必然性;而相较于零售业与批发业,物流产业的服务内容具有更强一般性,降本增效是当前物流业发展的一致目标,同时物流产业发展也将对地区零售业、批发业的发展形成极大促进作用。因此,物流产业构成流通产业区域收敛的强劲动力。基于上述流通业子产业不同的区域收敛实证结果与产业特征,要推动流通产业的区域收敛,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当分类展开。

首先,构建自上而下的物流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与自下而上的点-线-面-网的物流通道体系,加速物流产业区域收敛。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物流节点体系,但是物流节点并未形成顺畅的物流通道体系。其中除存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設不完善的情况外,各地物流业发展各自为政,物流数据统计、物流服务标准、通行政策各异等,为地区间物流联通构筑了有形与无形障碍,物流业的区域收敛必然难以实现,使得其对流通产业收敛的强劲动力作用大打折扣。此种倾向之下,一方面,需要从全国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统筹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标准,建立自上而下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与标准体系、制度体系等;另一方面,则需要依据相应规划,以物流节点城市为点,在各物流节点城市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疏导物流节点城市间的物流通路,形成物流节点间畅通的物流线性联动;在节点城市间联通无阻的情况下逐步畅通节点城市与周围城市间的物流通道,形成以中部、东部、西部、东北部地区的区域物流业协同发展局面;随着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的畅通,地区内与地区间物流联动日益频繁而深入,从而形成我国物流业协同发展的网状结构。

猜你喜欢

物流产业
一起由质押监管骗取贷款的贷案及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