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海神祭祀仪式研究
2019-06-06彭冰
摘 要:我国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海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增添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以海为生,海洋在给予他们丰厚食物的同时,也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少数民族的海神信仰和祭祀仪式构成了我国海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在广西沿海地区生活的京族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少数民族海神信仰历史演变,海神祭祀仪式的文化价值等进行一系列研究,并对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的海神信仰与海神祭祀仪式的特点做出系统分析,进而探究出少数民族海神祭祀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海神崇拜;祭祀仪式;民间信仰
作者简介:彭冰(1994-),女,广东汕头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2
1、绪论
1.1 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的海上生存风险
众所周知,中国的陆地面积辽阔,大陆农耕文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海洋资源、地理环境也具有相当的优越。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感知到海洋的馈赠,发展起了渔业文化。可是中远洋渔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在渔民们享受海洋丰厚的馈赠的同时,也不免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他们的亲人也遭受着生离死别的悲痛。风暴巨浪,台风海啸,雾霾冰山……大海中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危险在挑战着渔民。
1.2 民间海神信仰的诞生与演化
海神信仰是海洋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在这种长期朝不保夕,险象环生的捕捞生活中,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愿望寄托于海神,通过举行海神祭祀仪式,以一颗虔诚真挚的心灵向海神祈求丰收成果和平安归来等心愿。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海神文化别具民族色彩,常年居住在海边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具有浓厚的海洋信仰。人们赋予海神扶弱济贫、乐善好施、坚强无畏、慷慨无私等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力量发扬光大,把海神信仰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传递给下一代。这些精神力量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捞的渔民们克服万难,勇往直前。妈祖祭典是妈祖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始终记住妈祖做过数不胜数的善事义举,她的精神也被流传到海内外,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赞扬和崇敬。
2、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海神祭祀仪式概述
中国的海神国家祭祀是随着我国沿海社会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中国渔民一方面通过提高造船技术来勇敢地迈向大海、征服大海,另一方面通过海神崇拜,海神祭祀来获取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海洋祭祀文化是中国海神信仰的衍生物,这不仅是展现了沿海渔民靠海为生的生活信仰文化,也是体现了人海相依,共生共存的亲密关系。我国沿海各地区少数民族的海神祭祀仪式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无论是生活在浙江或福建地区的畲族,还是生活在广西地区的京族,或是生活在台湾地区的高山族,都具有各自民族色彩的海神祭祀仪式。在民族色彩鲜明的外表之下,他们又具有相同的特点和相同的文化内涵。
生活在浙江地区的畲族,他们的海神祭祀仪式极具地方特色。在舟山最早的地方志——《宝庆尝国县志》就有了龙王和龙宫的记载。当地族人主要信仰网神、龙王、观音、妈祖、地方神。其中网神是民间信仰的元始海神,但渔民主要信仰东海龙王,所以如今舟山的祭海活动主要祭祀的神灵就是龙王。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海神“老三”是海上的游魂,掌控着海洋的丰富和风险。每年祭祀“老三”时,船长要在船上烧香拜神烧纸,然后将酒和肉洒向大海。每年的开洋节,整个渔村的渔船都汇集到村子的港湾中,共同举行海神祭祀仪式。大家载歌载舞,场面热闹非凡。
高山族在我国台湾地区,四面环海,人民生活自然与海洋有密切关系。海祭在台湾原住民族阿美族中又称捕鱼祭,是一种海洋民俗文化,它完全是由渔民自发形成的一种信仰和崇拜。台湾流传有许多海神显灵救难的民间传说,妈祖、观音、玄天上帝、水仙尊王等具有海神性质的神祗都深受台湾人民的崇拜。台湾的民间信仰也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当地每年“三月疯妈祖”的盛况就说明了本地海神信仰的盛行,这也体现了我国海神信仰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中国各地区少数民族的海洋信仰异彩杂陈,富有地方特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保护海神祭祀仪式这种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海洋信仰多样化的价值。
3、广西沿海地区京族的海神祭祀仪式
3.1京族海神祭祀仪式流程
广西沿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海洋捕捞、浅海采集等生产活动中形成了饶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京族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人民最初信奉的神灵多与海洋密切相关。京族人把镇海大王列为崇奉众海洋神灵之首,除了镇海大王,京族还长期崇拜海神、龙神、雷神、飓风神、天妃、伏波神和孟尝神等。
起初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创造了哈节。作为京族一项浓重的节日活动,哈节一共有迎神,祭神,入席听哈等几个环节。迎神仪式主要是在唱哈的前一天进行,由当地的族人举旗、擎伞、抬着神座来到海边,把神迎进哈亭之中。然后把族人养的猪赶到哈亭,让猪绕着哈亭跑三周,在仪式之中,人们把猪称之为“象”。听哈的族人们各自养了一头大猪,称为“养象”。到了节日当天,人们会在众多“象”之中选出最好的一头“象”用来祭祀神,表示对神的崇敬与感激。祭神仪式之后,这头猪的主人会将8斤猪肉分给其他人品尝,剩下的由主人自己分配。第二个环节是祭神仪式。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其他的京族人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诵读祭文,接着向诸神敬酒和献礼。祭祀仪式完成之后便是娱神的环节,娱神典礼的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文雅的诗词歌赋朗诵,也有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说唱,还有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各类歌舞表演。接下来的仪式便是入席饮宴与听哈,人们称为“哈蒙”。6-8人围坐在一张酒席,各式美味佳肴由“哈头”供应一小部分以外,其余的都由各家自行准备,人们可以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由一名“哈哥”和两名“哈妹”组合完成表演。“唱哈”这一环节极具民族特色,连续进行3天,场面甚是热闹。
3.2京族海祭仪式的基本特征
(一)海洋民族特性
京族以渔业为生的民族生存方式孕育了他们所特有的海洋民族特性。京族人对于海洋的崇敬与依赖就深深地体现在海神祭祀仪式的重要性与隆重性上。每年渔季结束,京族人都要通过举行仪式感浓重的海神祭祀大典来感激大海的恩惠与庇佑。通过海神祭祀仪式,他们表达出了对浩瀚海洋的敬畏之心,对海神和祖先们的感恩之情以及对未来海上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海洋文化也培养了他们博大的胸襟和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精神。
(二)信仰對象的多元性
京族信仰的海神形象具有多元性。镇海大王,海公,海婆,观音,伏波等神灵都不是当地本土的神,而是由周围的汉族和壮族人民,越南越族人民的祖先引入当地,并被当地的人民所接受的。京族来到中国之后,为了进一步融入当地其他民族的生活环境,接纳了“镇海大王”,“龙皇天子”,“观音菩萨”,“伏波将军”等海神。一直以来,京族人信奉着诸多神灵,这充分体现了京族海神文化中的多元性,也体现了京族人民在文化融合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信仰目的的功利性
京族人举行海神祭祀仪式是为了祈求出海时海汛平安,渔业丰收,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富足。京族在新船下海或丰收归航时,必须进行海神祭祀活动。在哈节的“祭神”仪式上,由正祭员读迎、送神祝词:“恭维王!三扛孕秀,五岳储精。……来年仲秋,再御龙亭。承蒙圣德洋洋,瞻仰天恩浩浩。相安相乐,男女康宁。”这种对于平安的祈求常常通过海神祭祀的各项仪式表露出来。
4、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海神祭祀仪式的研究意义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中国沿海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海洋休戚相关。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在生存生活中产生了海洋传统文化,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的海神信仰,也衍生出了海神祭祀仪式。海神祭祀仪式具有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特性,它不仅展现了东方祭祀文化的神圣与传统,也彰显了我国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繁荣我国的海洋文化与民族风俗的目标与决心。
在这个强调打造海洋强国的新时代,海神祭祀仪式被赋予了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意义。它的存在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醒着族人在日常生活和渔业生产活动中自觉遵守各种海洋生活禁忌,形成自觉保护海洋环境,尊重并维护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法则。此外,海洋祭祀仪式还具有促进少数民族内部和谐的重要意义。在京族哈节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习惯法,这些习惯法至今仍为京族群众遵守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海神祭祀仪式的筹备、进行和结束等各个阶段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精诚合作,思想交流以及互相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复杂繁琐的祭祀活动不仅仅增进了人们之间密切合作的情感,也陶冶了族人精益求精的情操,更增进了整个少数民族之间和谐安宁的邻里关系和村风村貌。海神祭祀仪式等信仰活动的代代延续,不仅使海神信仰在中国民间得以弘扬和发展,而且增强了本民族的文化色彩,提升了族群内部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这种经久不衰的海神信仰是中国海洋文化一笔宝贵的遗产,海神祭祀仪式也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傅轶,黄少辉.南海海神信仰文化研究——以南海神和妈祖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1):84-87.
[2]周金琰.湄洲妈祖祖庙祭典及其当代意义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5,(5):81-92.
[3]宋宁而,杨丹丹.我国沿海社会变迁与海神国家祭祀礼仪的演变[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33(2).
[4]朱潇琴,陈佳慧,苏慧静.关于舟山群岛海神信仰及其寺庙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
[5]施沛琳.海洋少数民族文化力研究——以台湾东海岸阿美族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2017,31(2):16-22.
[6]吴小玲.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开发利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49(1):18-23.
[7]廖国一.京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重要价值与传承创新[A].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防城港市京族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80-92.
[8]任才茂.京族的海神信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