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实训考评体系构建创新思考
2019-06-06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校企联合实训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有针对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发改委、教育部等多部委曾发文指出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的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2016年《江苏省教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100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基于人才培养转型和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背景之下,反思现有实训考评体系,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创新,保证实训实习质量的校企联合实训考评体系,对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联合实训目标设立、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院校角色转变,实现学科专业科研、教学与实践的应用型建设,乃至社会发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训考评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校企合作项目的广泛开展,校企双方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加大对联合实训项目投入,每年学生实训实习方向得到不断拓展,学生考核通过率、毕业率、就业率等都在不断提升。但深入到具体项目而言,学生实训实习的考核缺乏科学、系统、全面的综合考评指标。在项目考评体系的管理上也受到院校自身的众多因素影响。综合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联合考核环节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院校考核体系管理不充分过程监督不完善
1.校企联合实训实习项目中对于学生培养的管理目标存在偏差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方案应当以企业需求、行业导向为主导,在充分考量相关行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后,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会同合作单位共同制定合作管理目标,并在以此目标作为考核的核心理念。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管理相关校企合作项目时趋于简单化。不同学科专业的实训实习方案常年不更新或基本雷同。校方向企业提供的培训要求不明确,相关合作企业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培养目标,造成了相关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断层。学生觉得自己参与的没有意义,相关的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对于参训学生岗位安排不合理,整体合作项目目标趋于僵化。
2.校企联合考核体系形式化,过程监督不完善
第一,学校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对于学生的考核偏向于社会效益。学校重视学生通过实训项目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鼓励学生获取媒体资源、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效益,希望以此拓宽学校在区域内的发展路径。这样的考核指标对于学生成绩评定的比重较大。往往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级别和数量的社会评价后,可以获得不错的考核绩效。但这样的考核导向虽然提升了学校的区域知名度,却违背了项目的初衷旨在提高学生实务技能巩固理论知识。第二,以文字材料作为考核主要依据。实训过程中,企业对于学生的评价较为笼统,缺乏学生具体的表现反馈和能力评估。究其原因,相对于庞大的参训学生数量和分散的参与范围,校方很难对相应的合作企业配备相对应的指导老师同步进行监督。合作企业的层次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企业没有较为客观的指标的和评价体系,通常通过经验和学生提供的文字材料很难具体客观的评价学生综合实务技能。第三,校企融合程度不够,企业对于此类合作项目考评积极性不高。企业以市场为主题,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花费一定成本来培训管理参训学生却不能提高生产效益,使得企业很难调动热情来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缺少社会责任感。此外,各企业单位面对与企业外部人员具有一定防卫机制。处于对知识产权等权益的保护,学生在企实训受到很大限制。企业对于参与考评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不足。
(二)考核多元主体缺乏统一指标
在对学生参与的校企合作的实训实习的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离在所处的考核过程中存在着社会、企业、学校、学生个人等主体的不同评价。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都受到所在区域发展状况、所在企业发展层次、所在岗位生态环境、所属管理教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校很难依据哪一方面的评价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不同的主体也存在着不同的指标,不同主体之间也很难互联互通。例如学生参训的一线岗位表现很难直接反馈到指导老师手中。指导老师只能依据相关考勤、实训总结等做出较为感性的评价。对于实训过程能够中的综合实务素质是否提高很难测量。
(三)联合实训教学反馈系统不健全
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结束后,学校方面依据学生、企业、社会的相关文字材料很难直接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实务能力、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通过感性认知所得出的经验性评价既不能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增订、学科专业建设的改进。整个实训项目的过程、细节反馈路径狭隘,很难及时转化为教育资源。
二、实训实习创新型考评体系构建
(一)完善过程监督,构建“三位一体”考评管理体系
“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参考了2009年英国“国家实习计划”。英国国家实习计划通过政府主导使得英国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更好的校企合作实习岗位,并未社会提供成本更低、综合能力更好的劳动力,从而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社会、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渠道。
本文通过参考该计划,试图在除传统的学校企业的“二元合作以外”,引进各部委行业国家标准和政府教育部门监督,构建行业标准导向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
首先,针对传统校企合作考核体系缺乏同一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多元主体的问题,国家行业标准可以很好的指引院校对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实训考核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规划。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具体实训内容提供良好的参照指标,更加有利于教育部门制定校企合作项目的实际考核,也更加有利于学校客观全面的评价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务能力、专业技能等,同样也为企业监督自身行业规范提供良好的参照。
其次,行业国家标准具有很强的行业概括性、系统性、标准性、示范性、指导性。实训项目引进行业标准,有利于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训中进一步了解、解读当前行业的行业发展状况、行业需求和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需求指标。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行业标准引入校企合作实训考核体系将为参训学生就业指导和学科专业实务技能提升;教育部门制定专业教育大纲、发展规划;院校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企业培养人才路径、行业规范建设提供重要的综合功能性平台。
通过这一考评体系的建立,有机的讲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应用型高校、企业单位联结在一起,使得各方协调系统的发展,产生互惠效益。
(二)“双师制”考核评价体系建构与教学反馈机制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对于培养应用型学科专业人才,院校应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双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精英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特别符合当下我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双师制”在高职院校已经普遍引用,意图在校内理论课堂和校企联合实训的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在一线的指导、监督、评价功能,更好的增强校内校外的培养优势互补和互动,更加精准的对接到项目中参训学生的优劣势,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实现优势力量的集中,整体全面的考察到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样的“双师制”不仅对于校企合作项目的考核有着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意义,对于应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将培养出一批高效的师资力量。
此外,“双师制”考评体系可以积极有效的实现理论教学和校企实训实习的互相反馈,链接了长期狭隘的企业实训一线和教育一线的沟通路径。通过双师制度下的客观评价,学生拥有了更加全面的信息评价渠道,针对反馈的信息,学生可以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更好的理解专业理论,明晰自身在实训实习中的不足和难点,可以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中获得更快的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在校外实训一线中更好的实践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对应用型人才的深化培养。
(三)量化考评指标体系思路
校企合作实训项目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目前总体依赖学生实习日记、实习心得、实训总结、指导老师考勤、企业反馈信、社会评价信息等文字性材料。总体而言取决于院校的考核人员的经验性和主观性,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量化考评指标体系并非简单的将主观性材料凭借经验划分指标。校企合作实训项目计划中应当充分考量相关学科专业对应的国家行业标准、从业资格标准,根据行业规范和从业指标确定具体的考评方案细则和和评价体系,并进行量化。
各学科专业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和专业特征行业特种划分特有的人才评价量化指标。
从院校角度而言,这样的量化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相同学科专业历年实训成效的纵向比较,也方便评价每个学生在同届学生中横向位置。经过一定周期的量化,所形成的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学相关统计分析更加立体全面的反映、预测每个学生在实训岗位中相关表现和能力指数。
(四)综合运用统计学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实训过程和成果思路
院校对于自身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可以长期对历届学生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做出具体的数据统计。然而绝大多数的院校对于这些数据的分析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均值、优秀率、毕业率、签约率、结项率上。事实上,这些原始的评价数据中,如果加以适当的调整,筛选后可以通过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于学生实习中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校企合作实效性因素探究都用重大的潜力价值。在建立了一定规模(通常统计学样本量不低于50)的相关实训实习数据后,院校可以运用SPSS、STATA等统计软件对相关学生的具体能力在相关学科专业中的层次进行统计判断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到每个学生在同一专业中的能力指标。这是对统计学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社会统计学的简单运用,这一技术性的考核判断工具的引进成本低廉,效果显著。
三、校企合作实训实习考评体系实施建议
(一)院校“以人为本”的政策保障体系是实施的关键
校企合作实训项目本身对于教育政策和院校合作政策的依赖性较高。院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努力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够使得校企合作项目的联合考评体系获得良好的实施空间。一切都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去开展实训实习。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调动学生、企业的积极性,也是院校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体现。对于考评体系的实行,需要院校和相关企业充分沟通,深度合作,达成共同的评价准则。在企业实训一线的企业岗位导师要深入的了解院校的培养方案、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指标。联通好实践指导和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实践成果、研究成果的转化认定,并给参与学生制定好合理的学分认定方案时校企合作考评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
(二)考评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校企合作实训项目的开展目标的设定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1.考评目标设定的地域性原则。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同地域性、地域性企业发展的状况,院校应当因地制宜的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实习项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符合当地的发展需求,考评标准应当符合当地政府、当地企业的对于人才的吸纳需求,除了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当设定地域特色的考核目标,方便学生提高在社会中发展的适应性。2.实训目标的先进性原则。各种考评的指标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院校应当根据当地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标准和要求,积极的修改考评目标的设置。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要有超越意识、前卫意识。对于企业生产力、企业发展有预测和改进的修订考评体系和相关指标。3.紧贴需求的可衡量原则。校企合作实训实习考评工作体系要紧贴学生实际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综合二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每一个考核指标的设定都应当尽可能的量化,尽可能的可具体衡量。纯粹主观性、经验性的衡量标准往往是在放纵标准。实训目标的达成与否需要严格明确的事实来说明。4.及时性原则。考评体系成果最终是要经历实践检验的。对于实训项目的考评要及时进行即时反馈才能达到校外企业第二课堂和校内理论第一课堂的紧密结合。及时反馈相关考评结果,有助于提升整个校企合作实训实习项目的实效性。
(三)突出“双师制”考评的教育功能
双师考评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考评体系中要突出企业实训第二课堂的实践指导反馈,这就需要校企的深度融合。需要企业选拔优秀的一线指导人员精心指导和培育在企实训的相关学生。在工作经验的传承上市学校理论课堂所不能触及的难点。这一点也正是校企合作实训项目的精髓。大力加强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第二教育课堂,突出企业在考评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活力发展。
(四)学习引用统计判断统计分析技术是实施的必要条件
院校对于考评体系的新技术引进将有助于学校在科学开展实训项目的基础之上更加精准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便于院校对学生综合实务能力、专业技能的增长程度、总体学生的参训状况进行准确的把握和预测。引进新的统计技术、分析技术将使得校企合作实训实习考评体系运作的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