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修渠,倔强老人的雄心往事
2019-06-05吴储岐郝迎灿
吴储岐 郝迎灿
贵州遵义草王坝村,是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山峰藏得死死的村庄。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吟唱着一首心酸的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而村里有一位老人,他和大山较着劲,用多年的时间,干成了一件事——修水渠。这条水渠,就是让世人惊叹为“挂于云端”的大发天渠。大发天渠交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如鬼斧天工一般。这位老人,就是今年84岁的黄大发。
立誓,解决村民用水难题
草王坝村因石漠化严重,很多年里全村灌溉和人畜饮水要不靠山坡自渗水,要不靠守着一口望天井不分昼夜地排队挑水,接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一个多小时。如果想要喝山谷小河里的水,那么上下山一趟就得4个多小时。没有水,种水稻就是天方夜谭,村里人很少能吃上一顿可口的白米饭。引水入村的办法也有,只要想办法把几公里以外的河水引过来就可以了。可是,草王坝村和小河之间相隔的几公里,被悬崖峭壁给阻隔了。要引水只有劈山,依山凿渠,可现实却无比残酷,不懂技术、缺乏水泥、没有工具等难题摆在村民们面前,修修补补十几年,办法想尽,水就是进不来草王坝村。
做村支书的黄大发立誓,一定要解决村民用水的难题。
1989年,枫香区水利站迎来一位五旬老汉,54岁的黄大发申请跟班学习水利技术。说是学习,其实就是在工地递上传下,给技术员打杂。
不识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他就缠着技术员着图纸讲解;不会用工具,他就在一旁专心看别人怎么用……这位五旬老汉谦逊得像个小学生。
他要从零起步、从头开始,掌握修渠的知识,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并学会了开凿技术。
再战,修不好拿命来换
1990年冬天,从草王坝村通往县城的崎岖小路上渺无人烟,可有一个矮小佝偻的身影在这条小路上走了整整两天——村支书黄大发要去县水电局给饮水工程立项。徒步跋涉了两天的黄大发,走到了县水电局时,瘦弱的身躯已经没几分人样,可眼神并不改当初,一样铿锵、坚定。不巧的是,水电局领导当天下乡了,不在单位。黄大发就打听到县水电局副局长黄著文的家庭住址……
晚上7点,黄著文回家,在家门口,他看见一个瘦弱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身上穿着破烂单薄的衣服,脸上冻得红一块紫一块,一双磨破了的解放鞋,露出脏脏的脚趾……
“我是草王坝村的村支书黄大发,来找你给我们村的饮水工程立项。”
“这么冷的天,你怎么来了,快进屋说。”
终于,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草王坝水利工程批复了!县、乡政府从当时拮据的财政里划拨了6万元资金和19万公斤玉米。可水利站要求:如果村民们能在第二天凑齐1.3万元作为规划押金,技术人员就能马上到位。
明知筹钱很难,但黄大发一声没吭,当天就火急赶回村里开动员会。全村一起集资。可这对于当时穷得叮当响的草王坝村,谈何容易?
果不其然,在动员会上有村民发难,为首的就是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大发,你要是能把水引过来,我拿手心板煮饭给你吃”“你要是能修好渠,我买烟花给你放”……但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地将钱塞进黄大发手里。黄大发激动地说:“舅公,你这是逼我立军令状啊!”
草王坝人到底是被干旱折磨得太久了!尽管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可当黄大发再次提出要动工修渠引水时,村民们还是兴奋得炸开了锅。
凑不出钱的就借钱,借不到钱的就卖东西换钱。豆子、鸡蛋、蜂糖……朴素的草王坝村民走到80里外的甘溪集市,吆喝声一阵接着一阵。隨后,乡亲们打着火把,拿着皱巴巴的零钱,交到黄大发手里。
看着大伙儿凑来的钱,盯着乡亲们质朴的眼神,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做保证,我拿命来换!”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黄大发带领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开工凿渠,沉寂数十年的大山再次沸腾了。
攻坚,终完成艰险大工程
在没有水的地方修水利,和水泥灰沙得用水,浇湿渠基得用水,没水怎么办?只好将水引一截修一截。在悬崖峭壁上修水渠,怎么修?人在腰间拴一条缆绳,从山顶一尺一尺试着往下放,人悬在空中操作。故事远不止这么简单,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辛酸。
绝壁凿渠,每一处都充满未知和危险。擦耳岩是最险的一段,壁立千仞,岩壁中间有个凸起,挡住了视线看不到前面的情况,悬崖上没有树枝,全是秃岩。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没人敢动工,连请来的施工队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就用大绳把腰拴着,自己带头翻了过去……
日复一日不停歇。每天早上,黄大发带着200多人的队伍,自带饭菜进山,施工队在前面凿壁打槽,村民们在后面挑土砌堡。为了抢进度,他们不分昼夜寒暑,每天坚持苦干到天黑。
水渠一尺一米延伸,清澈的河水爬上了悬崖、峭壁、陡坎。苦心人,终不负,1995年,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沟边人山人海,鞭炮声、鼓掌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村民拥簇着黄大发上台讲话。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眼泪顺着黝黑、皱褶的脸庞哗哗往下流。
渠通了,水来了,草王坝开始稻花香里说丰年。然而,黄大发并没有歇下来,他继续带领村民拉电、修路、建学校。如今,即使已经卸任村支书十多年,黄大发老人依然没有停止脚步。他思考的最多的事,就是怎样让村民们尽早过上小康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