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生”的招生选拔与培养探析
2019-06-05魏炜吴俊许小娟赵云
魏炜 吴俊 许小娟 赵云
[摘 要]“具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的人才”培养是四川大学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该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双特生”人才培养的具体承担单位,在“双特生”选拔、创新培养模式以及改革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双特生”;人才培养;选拔;培养模式;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6-0025-03
四川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制定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长,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激发出每个学生的潜质与能力”,是四川大学近几年在本科人才培养上锐意改革的目标。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平台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在此历史背景下,2010年我校颁布了《四川大学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主要分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创新人才培养、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人才培养三种类型,并在随后几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基本构建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其中针对“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人才”即所谓“双特生”的选拔和培养在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双特生”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和特殊的专长潜质,或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或者对一些冷僻、人才稀缺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有一定的独到见解的人才。从近些年的招生选拔来看,这一类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为了给这些“偏科”的怪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和挖掘他们的潜能,开发和激活他们的个性特长,我校率先出台了《四川大学关于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学生选拔与培养的实施办法》,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机构从“双特生”的选拔、“双特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双特生”管理机制的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双特生”的选拔
本着多渠道发现和选拔“双特生”的原则,我校“双特生”的选拔有自主招生以及校内选拔两种方式。我校的自主招生专门开辟了一个“双特生”的选拔窗口,具有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并在国家招生政策许可的前提下,优先或破格录入四川大学相关专业学习。具体而言,“双特生”的考核测试侧重于测试考生的特殊专长、基础水平和真才实学。测试时首先由专家组与考生面谈,根据了解到的考生的兴趣特长现场命题,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现场书面作答;随后专家组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积累和培养潜质等方面进行深度的面试。考核测试结果分为出类拔萃、特别优秀、优秀和不合格,通过 “双特生”招生选拔的学生按照考核结论在录取时可以享有不同的加分优惠。
我校“双特生”产生的另一种办法是从已入学的在校生中进行选拔。有部分学生进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某些方面展露出一定的特长,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不利于其特长的激发与个性化的发展。于是学校提供“双特生”校内二次选拔机会,所有我校在读本科生都可以通过本人自荐、辅导员和教师推荐等多种形式提出申请,经由相关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结合其申请材料对申报者进行细致严格的考核,最终遴选出真正具有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的学生进入“双特生”培养计划。
我院自2010年该计划实施以来,已经选拔了7名“双特生”进入该计划学习,其中有2人是通过高考自主招生选拔进入,另外5人均为入校后通过校内选拔进入。有位通过高考自主招生选拔进入的学生的综合成绩优秀,同时表现出对植物分类学的浓厚兴趣和一定的专长,在自主招生面试现场不仅展示了她高中三年收集制作的各类植物标本,而且能够准确命名专家组成员随机指定的十余种植物,对于涉及植物系统分类的问题能够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能够顺利通过自主招生入选“双特生”培养计划。另一位通过校内选拔在大二进入该计划的学生偏重学科交叉,创新思维能力强,在分析仪器制备等方面具有浓厚兴趣。该生有1项发明专利已得到受理,并获得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以及全国大学生基因应用创意大赛特等奖、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西南赛区二等奖、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优秀创新创业项目一等奖等多个奖项。通过本人自荐和教师推荐,经专家组考核后顺利进入该计划。
二、创新培养模式
“双特生”培养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如何根据“双特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及发展潜力,在完成教学基本环节和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长,使他们在专长方面葆有持久的兴趣,潜心于专业学习和研究,努力成长为出类拔萃的特殊专门研究人才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一)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对于入选“双特生”培养计划的学生,我院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选聘具有良好师德,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因材施教能力的專家担任其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会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同时根据“双特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特殊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坚实的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兴趣方向的引导和加强,才有可能成长为出类拔萃的特殊专门研究人才。因此,“双特生”的培养方案通常由公共必修课、现有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核心基础课程、指导教师指定的个性化特色课程等构成,毕业学分一般不会超过本专业其他本科学生毕业的学分。
比如我院10级“双特生”秦[××]同学,其兴趣、专长为植物系统分类,在其个性化培养方案中,除了必修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外,导师还专门为其开设了以下特色课程:植物形态解剖学与实验、经典分类学、植物微形态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等,着重夯实植物系统分类的相关基础,而这些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没有开设的。
再如我院15级“双特生”吴[×]同学,其特长方向为进化生物学。该生入选“双特生”培养计划后,导师便明确了她的培养目标是打下坚实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在系统学习相关课程后,能够对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手段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各种角度的分析和解释,用以回答生物的演化历程和今后的演化方向,进而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因此为其开设了以下特色课程:分子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技术概论、统计模型与模拟、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学建模与实验等。
(二)采取“三阶段”培养模式
对于“双特生”的培养,我们通常采取“三阶段”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学习特长领域的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核心基础课。让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为进入特殊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领域。由指导教师教授其特殊领域的专业知识,主要为培养计划中的个性化特色课程;指导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其专业素养。
第三阶段,对学生的特长领域进行特殊培养。由指导教师对其在特殊领域进行深入的专业指导,如广泛阅读指定的文献,开展专门的课题训练计划,强化科研实践训练等。比如“双特生”秦[××]同学,指导教师根据其植物系统分类的兴趣方向,安排其在读期间参加了“四川省湿地植物资源第二次普查”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植物资源调查项目”等野外调查,独立完成了“龙泉驿地区植物区系研究”的项目,使其在植物系统分类方面积累了重要的专业的经验和知识,为今后成长为植物分类学领域的特殊专长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述三阶段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一阶段学习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双特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課程修读与考核方式
由于“双特生”的个性化特色课程基本上是指导教师或授课教师一对一上课,因此课程的修读模式灵活多样,不一定按照听课、考试等传统方法,可采取听课,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交流、探讨,研读文献等多种方式学习。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口试、笔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可以撰写论文、读书笔记,或回答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等。如果学生的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此外,“双特生”参加指导教师安排的实践活动和科研工作,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三、改革管理机制
“双特生”的培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因此“双特生”的管理可以不拘泥于常规制度。学校设立了“四川大学‘双特生培养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四川大学“双特生”的培养。具体承担“双特生”培养工作的各学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以大胆进行改革,尽最大可能为“双特生”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根据“双特生”培养工作需要,我院成立了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由任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助管参加的“双特生”导师小组,负责“双特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小组各成员工作职责明确。
指导教师主要结合学科发展需要,根据“双特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整体学习计划。明确“双特生”的学习目的,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扬长避短、有效学习和开展研究,在其专业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指导教师还负责对“双特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学风引导,教育学生珍惜“双特生”的培养机会,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习条件,潜心于学习和研究,尽最大努力争取早日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
“双特生”的辅导员主要配合导师做好“双特生”的培育工作,及时了解“双特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把握“双特生”的心理,引导“双特生”学会正确面对学校的特殊培养政策和措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接受特殊培养。
“双特生”助管则主要是配合指导教师,完成指导教师安排的有关“双特生培养计划”学生培养管理工作,负责学校与学院之间有关“双特生培养计划”工作的沟通联络,向学校提交学院有关“双特生培养计划”培养情况材料,整理学院“双特生培养计划”的相关资料等。
(二)实行阶段性考核
“双特生”每一阶段的学习完成后,学院会对其进行阶段性学业水平测定以确定该生是否继续留在该培养计划中。学院会组织成立由相关领域的学者组成的专家组,负责考察评估指导教师在对“双特生”特殊兴趣和特殊领域进行专业指导等方面开展的工作举措及进展情况,同时考察“双特生”的基本学习与发展情况以及经过阶段培养后在特殊兴趣、特殊领域取得的成效。
对“双特生”的考核方式一般采取审阅学生个人的阶段性学习总结、学习成绩表,以及指导教师对“双特生”阶段性培养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同时组织对“双特生”的面试考核。面试过程中,专家组会针对“双特生”的特长领域现场出题、现场作答,考核其特长领域的进展情况,最后综合上述考察结果给出“双特生”阶段性学业水平的考核意见。只有经测定确实具有培养潜质或确实可能成长为特殊专长人才的,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
四、结语
我院自2010年“双特生”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共选拔了7名“双特生”进入该计划学习,目前5人已本科毕业,2人在读。毕业的5名学生中有4人分别进入清华大学、军事医学研究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昆明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且专业与其本科阶段的特长培养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探索,我院“双特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双特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不仅在其专长方面葆有持久的兴趣,而且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为其继续在兴趣特长领域深造奠定了基础。
“双特生”培养是一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一直以来也在思考相关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双特生”的选拔,到底什么样的学生能够真正称得上“双特生”?我们认为“双特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偏才”与“怪才”,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奠定其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的阶段。因此,如果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仅仅着眼于“偏和怪”,这样的学生即使能够进入该计划,但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从事科研的潜力,也很难完成正常的学习,更谈不上实现创新。其次,将某一学科领域具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潜质的“双特生”划入人才培养特区进行培养,是否有利于“双特生”的健康成长?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将努力探索特长生的成长规律,为学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培养方式,真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终身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突破。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亚群,刘毳.也谈大学破格招生:从钱钟书、吴晗、臧克家上大学说起[J].考试研究,2011(1):3-8.
[2] 李力.试论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创造性思维[J].高等理科教育,2005(1):96-99.
[3] 周菡晓,杨皓岚.特殊兴趣及特殊专长学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5(1):17-19.
[4] 叶望,周莞尔,左树煜,等.浅析高等院校对特殊专长学生的录取政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46-49.
[5] 刘旭辉.论特长生的个性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67.
[6] 邹帆,于丽琴.对特长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4):3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