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道经俗语词释诂

2019-06-05刘祖国

现代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古

刘祖国

摘  要:中古道经总体上属于较为典雅的文言作品,用词平实浅显,有相当数量的方俗语词充斥其中,俗语词数量呈现出增多的趋势。道教产生时期正处于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古道书保留了为数不少的口语词汇,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资料。论文以中古道经中的“不容”“无容”“欲”“悒望”“寡人”“死狗”为例,作一阐发。

关键词:中古;道经;俗语词

中古汉语是指东汉至隋代时期的文献语言,蒋礼鸿先生认为:“所谓‘中古汉语,和前汉以上的‘上古汉语有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语汇的口语化。”[1](P1)蒋绍愚先生在谈到专书词汇性质划分问题时也指出:“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角度看,我们首先关心的是专书中的反映这个时期词汇新面貌的口语词汇。”[2](P1)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去研究中古时期的方俗口语词,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中古汉语史。

道经是道教思想传承的工具,需要有一定的口语性才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中古道经有些内容非常接近生活,用词平实浅显,客观记录了不少当时的方俗口语词。分析判定这些俗语词,既是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下面酌取数例中古道经俗语词作一考察,敬请方家指正。

1.不容

《真诰》卷十五:

此更说酆都中事,仍复及重思耳。说祝人有祠者,不容有蒸尝之义,当即是前所云献奉仙官故也。鬼年限足应受余生,亦复死便有祠事矣。

按:关于“容”,学界多有讨论。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列举了“容”的五个义项:犹如;或;可;应;宜[3](P85)。何乐士等先生认为,“容”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是具备条件的或在情理上是許可的。可译为“能”。常与否定词“不”等连用,表示“不能”“不允许”之义[4](P466)。柳士镇先生指出,“容”字先秦时即已萌生了表示可能的助动词用法,例如《左传·昭公元年》:“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刘淇《助字辨略》云:“此容字,可辞也。容之为可者,容有许意,转训为可也。”但后来这种用法并未流行开来。此期助动词“容”字的运用显著增多,既可以表示“能够”的意义,又由此引申出“或许”的意义[5](P125)。董志翘、蔡镜浩先生认为,“容”又常与否定词“不”“无”等连用,表示“不能够”“不可以”之义[6](P445)。高育花先生认为“容”可表示不定、推测的语气。《宋书·蒋恭传》:“容有不知,不合加罪。”[7](P32)萧旭先生认为“容”犹应也,当也,宜也[8](P718)。王云路先生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无容”“不容”,指客观上的不可能、不允许。如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又寻所烧者定当非此例,无容一封一焚故也。”《梁书·郑绍书传》:“高祖将临其殡,绍叔宅巷狭陋,不容舆驾,乃止。”也指情理上的不可能、不应该。如《梁书·萧琛传》:“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又《梁书·贺琛传》:“尧为圣主,四凶在朝;况乎朕也,能无恶人?但大泽之中,有龙有蛇,纵不尽善,不容皆恶。”有时二义难以划分。如《梁书·王份传附子锡》:“二国通和,所敦亲好;若以才辩相尚,则不容见使。”[9](P718)

不容,本为不能容纳;不能宽容。《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邢昺疏:“君门虽大,敛身如狭小,不容受其身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引申为不允许。《左传·昭公元年》:“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宋朱熹《乞修德政以弭天变状》:“其势不容少缓。”

魏晋南北朝道经中的“不容”似多表“不可能”。例如《真诰》卷十一:“山出好术并杂药,绝宜松柏,而本无人植,不容自生,今亦分布,岁种之耳。”卷十二:“此令告掾也。其事皆有指趣,不容显注之,从定录官寮来凡三十一条,并有掾写注之一卷相随。”卷十三:“其[弟一](一弟)子是陈世京。世京,孙休时侍郎,少好道,数入佛寺中,与契乡里,故晚又授法。契初将寒华入建安之时,时亦同举,实赖世京济其密计焉。此数子今处茅山之外,非常在洞中之客也,亦时得入耳。亦数至长史舍屋间游戏,然多在大茅之间。建安初至孙休即位六十二年。杜初从孙策,不减年二十左右,则逃时已年八十许矣,不容此尔。”卷十五:“凡此六天宫亦皆应有义旨,乃粗可领解,自不容轻说。”《周氏冥通记》卷四:“因直尔而已,更别余语。云云。此中似别有事旨,不容备言,亦应是为帅见有辞存。”

2.无容

《周氏冥通记》卷一:

子良因染笔作七星形,此人曰:“我无容运手。尔但安二星置网之头,当相告也。”

按:无容,本指不文饰仪容。《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朱彬训纂引王念孙曰:“党,所也,言父所不敢为容也。”引申为不允许;不让。《周氏冥通记》卷一:“又寻所烧者定当非此例,无容一封一焚故也。”《隋书·赵才传》:“自以荷恩深重,无容坐看成败。”

中古道教文献中的“无容”多表“不可以”。六朝隋唐《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科曰:凡是道学,当知枢机缓急,言语善恶,招祸得福,唯闻口业。出家之人,若道士,若女冠,在房在观,与长德师尊有所言对,谘决可否,和声下气,奉听长德师尊之言,若未如意,道理不明,待上辞尽,然后徐徐决定,无容以私乱众,及口气狼藉,虽复在内,不为恶心,而招在外,大小不顺。”《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卷一《序品》:“吾今处此深山穷谷,不劳如此珍丽之饰,无容空受,以为过费。”《太上洞渊神呪经》卷八《召鬼品》:“吾今遣三万六千赤骑,手提铁杖,游行天下,取无义五逆之人。若有病人,令道士治者,悉令鬼王赦之。若复不赦,此等鬼王悉皆贬责,更无容恕矣。”

只有极少数“无容”表示“不可能”。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卷下《解官表》:“始奉中恩,得遂丘壑。今便灭影桂庭,神交松友。一出东阙,故乡就望。睠言兴念,临波泻泪。臣舟棹已遄,无容躬诣。不任仰恋之诚,谨奉表以闻。”葛洪《葛仙翁肘后方备急方》卷一《救卒中恶死方第一》:“此前救卒死四方并后尸蹶事,并是魏大夫传中正一真人所说,扁鹊受长桑公子法,寻此传出世在葛后二十许年,无容知见,当是斯法久已在世,故或言楚王,或言赵王,兼立语次第,亦参差故也。”

除“不容”“无容”之外,魏晋南北朝道经中还有其他相关表述。

何容,谓怎么会,怎么可能。《真诰》卷十四:“刘平阿者,无名姓,名姓不示人也。汉末为九江平阿长,故以为号。行医术,有功德,救人疾病,如己之病。行遇仙人周正时,授以隐存之道,托形履帽,而来居此室。常服日月晨气,颜色如玉,似年三十许人。二君何容不知其本名,既示不欲复说之耳。戴孟之本族,乃亦已陈之在后矣。”卷十五:“以此而言,人命便无定限,一切皆是夭遏耳。若修道精勤,如鲍助啄齿,何容不得永年。”

岂容,怎么可能。《真诰》卷十五:“此‘二字,杨君书际纸下如此。掾写不熟详,乃作‘七字。今世中诸本皆作第七,此误尔。宫唯有六,岂容是有七耶!此呪复说‘以次东行四字者,是欲令鬼辈讶吾知其次第位例也。”

3.欲

《真诰》卷十:

黄仙君口诀: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猪肝、犬头肉,至忌,都绝为上。道士自不可食猪犬肉而交房中,令药力不行。又计食一斤,损筹百日,子其慎之。

按:欲,本谓贪欲、情欲。《说文解字·欠部》:“欲,贪欲也。”《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何晏集解引马融曰:“欲,贪欲也。”在中古道教文献中,发生词义转移,常作“可以”义。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步纲之日,一月七日为之也。月一日、五日、九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九日。若夜步则用用夜半,若白日则用日中。若在无人处,日中止庭乃言,要不欲令俗人见,俗人见则天精不降。”《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兆存思金华洞房雌一之精,常当别室寝处,不杂服用,禁忌哭泣,令金房气丧;亦不欲哭泣之声,令三素慼扰;又不欲见尸柩之秽,令神感不生;亦不欲吊临死家,履尸臭气。若服非同类,履非同气,则令三宫感散,胎神淹没。五辛为伐藏之斧,九色为破身之刀。若存雌一,深当慎之,不可犯也。”《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八方大魔王皆与六天同生,而其官属皆有万众,游行则从鬼兵,幡盖麾节,五色玄黄,飞行云中,或在五岳,下历八间,妬害仙道,试败学仙之人,不欲令得仙。”《真诰》卷十:“李少君口诀:道士求仙,不欲见死人尸,损神坏气之极,人君、师父、亲爱,不得已而临之耳。所以道士去世,不事王侯,是无君也;块然独存,是无友也。唯父母师主,不得不临丧,致感极之哀,不吝性命之伤耳。”卷十三:“既方是后世子孙时事,则非今所宜预言,兼以此地福重,不欲宣广,使人滥住,致有犯秽故也。”

徐仁甫先生曾专门论述这一问题,《晋语四》:“齐秦不欲。”“不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作“未可”。是“欲”犹“可”也。“欲”又助动词。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谓新愁眼可穿[10](P40-41)。

4.悒望

《周氏冥通记》卷二:

昨所与陶隐居共有辞欲须雨事,国主忧民乃至,但时运应尔。比诸处屡有章辞,皆不与报。陶既有功行。周方来于此,当为验二人之德,不烦谦谦,恐悒望,故遣报。

按:悒望,忧郁怨恨。此段意谓周子良与陶隐居一起上章作辞求雨,但时运不济,都没成功,怕他们心情不好抱怨责怪,所以来报告此事。

悒,忧郁不安。《楚辞·天问》:“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洪兴祖补注:“悒,忧也,不安也。”东汉《太平经》卷四十《乐生得天心法》:“然,今既为天语,不与子让也。但些子悒悒常不言,故问之耳。”《太平经》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诀》:“天大疾之,地大苦之,以为大病,诚冤忿恚,因使万物不兴昌,多灾夭死,不得竟其天年。帝王悁悒,吏民云乱,不复相理,大咎在此。”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达乎通塞之至理者,不悁悒于穷否;审乎自然之有命者,不逸豫于道行。”《周氏冥通记》卷三:“中旬间当与思和此保命字也往诸司命间论之,意此必无苦,勿卒忧悒。”

望,怨恨;责怪。《字汇·月部》:“望,怨责、责望。”《国语·越语下》:“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韦昭注:“怨望于上而天又奪之食。”《史记·袁盎列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张守节《史记正义》:“望,怨也。”《论衡·知实》:“遂极命绝,兆象著明,心怀望沮,退而幽思。”《汉书·灌夫传》:“后蚡使藉福请婴城南田,婴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颜师古注:“望,怨也。”《后汉书·杜林传》:“嚣虽相望,且欲优容之。”李贤注:“望,怨恨也。”

5.寡人

《真诰》卷十七:

周君曰:“寡人先师苏君往曾见,向言曰:‘以真问仙,不亦迂乎?仆请举此言,以相与矣。”玉斧曰:“情浅区区,贪慕道德,故欲乞守一法尔。”

按:寡人,古代君主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汉傅毅《舞赋》:“(楚襄王)谓宋玉曰:‘寡人欲觞群臣,何以娱之?”中古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普通人也可以用此词,晋人习惯自称寡人。《艺文类聚》卷九引晋王羲之《与人书》:“张芝临池学书,池小尽黑,寡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壻。”余嘉锡笺疏引李详云:“案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僭。”

刘汉生先生认为,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变迁,原来用于称谓封建帝王、国君的词,其指称对象逐渐下移,如“孤”“寡人”,士大夫也常用来自称。王夷甫说:“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文学》)一个姓袁的官员也曾说:“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政事》)而“君臣之好”,也可以用指上下级的关系,尤其用于府主和属吏之间。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明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八:“吴曾《漫录》曰:‘孙绰表哀作诗,其序云“自丁荼毒,不胜哀号,作诗一首,敢冒谅暗之讥,以申罔极之痛。”虽人臣亦可以言谅暗也。仆谓人臣而称谅暗,不特孙绰也。晋人如山涛居母丧,诏曰‘山太常居谅暗,情在难夺。盖当时未甚避忌故尔。又如登遐二字,晋人臣下亦多称之,如夏侯湛曰:‘我王母登遐,孙楚《除妇服诗》曰‘神爽登遐忽一周,又《诔王骠骑》曰‘奄忽登遐,自此称登遐者不少,亦当时未避忌尔。然不可谓臣下亦可称也,案暗字何休读为音,郑氏读为谙,白乐天诗曰‘商宗谅暗中,读为暗。”

方一新先生研究指出:“(王楙)不足之处是对词义演变过于拘泥,如卷二八‘谅暗登遐条已经看到在魏晋时期,诸如‘孤‘寡人‘谅闇‘登遐‘临哭等原本用于帝王的词语,臣子也可以使用,盖当时君主和臣下的界限不如后代那样分明耳;王氏不明于此,却牵强地用‘当时未甚避忌故尔作解释,‘然不可谓臣下亦可称也,自相矛盾,不够通达。”[11](P912)

6.死狗

《真诰》卷十二:

旦使奴至市买菜,奴盗用钱饮酒,晏乃还。卧于阁内,又不得菜。既醒,乃骂之为死狗。

按:死狗,詈词。例如《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诸葛恪围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刘整出围传消息,为贼所得,考问所传,语整曰:‘诸葛公欲活汝,汝可具服。整骂曰:‘死狗,此何言也!”宋梅尧臣《闵尚衣盗裤》诗:“三公出死狗,训导能有素。”

古籍亦见“老狗”之称,本为年老的狗,常用为对老人的詈词。《汉武故事》:“上尝与栗姬语,属诸姬子曰:‘吾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弗肯应,又骂上老狗。”《南史·王僧达传》:“僧达曰:‘家养一老狗,放无去处,已复还。尚之失色。”《水浒传》第二五回:“那王婆老狗,恁么利害怕人,你如何出得他手?”明陈士元《俚言解》:“骂人为老狗,亦古语。汉武帝尝与栗姬语,姬怒,弗应,又骂上曰老狗。其狎昵如此。”

清钱大昕《恒言录》卷一《毁誉类》“畜生”条:“桓谭《新论》:‘夫畜生,贱也。然有尤善者,皆见记识。《后汉书·刘宽传》:‘客不堪之,骂曰:“畜产。”畜产即畜生也。《隋书·后妃传》:‘畜生何足付大事?亦詈骂之辞。《后汉书·西南夷传》:‘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宋书·吐谷浑传》:‘马是畜生,食草饮水。《北史·高车传》:‘此是畜生,毋乃辱父母。皆指六畜而言。”

吴福祥先生研究指出:“指称家禽、家畜及其相关概念的词语,若内涵义发生改变且外延意义随之改变而用于人类,则变成贬义而非褒义。”[12]以“狗”为例,据刘福根先生研究,中古时期的詈词还有“庸狗”“狗辈”“狗子”“鸡狗”“奚狗”等[13](P37)。

中古道经总体语言风格虽属较为典雅的文言作品,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方俗语词充斥其中,俗语词数量明显呈现出增多的趋势。道教产生于东汉,正是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古道书保留了为数不少的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提供了宝贵的语料,值得深入发掘。

參考文献:

[1]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序言[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Z].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5]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7]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7.

[8] 萧旭.古书虚词旁释[M].扬州:广陵书社,2007.

[9]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徐仁甫.广释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1]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吴福祥.试谈语义演变的规律[J].古汉语研究,2017,(1).

[13]刘福根.汉语詈词研究——汉语骂詈小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中古
论中古咏史诗中士“遇”与“不遇”之主题抒写
“中古”生意“最好的时代”?
中古谱牒的类型、层级与流变
中古佛典序跋的佛教史价值刍论
云龙县漕涧镇铁厂村话的韵母系统和中古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云龙县漕涧镇铁厂村话的声母系统和中古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中古法制文明论
论中古离别诗的意象
《诗经·大车》正音与谈部中古分化探
上古、中古与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