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县域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格局演变
2019-06-05唐林峰安佑志张凤太
唐林峰,安佑志,张凤太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资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2.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以及“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提出,西南地区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吸引大量省内、省外人口的迁入,市民化进程在不断加快[1]。市民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最明显的标志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2]。目前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3-5]、市民化成本[6-8]、影响市民化的因素[9-13]、针对市民化过程中出现问题应采取措施[14-17]等的相关研究,前人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全国尺度的研究,而中国东、中、西部在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即便是在西部地区,西南、西北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基于全国尺度的研究更加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但面对小区域时就显得不那么适用。本研究可以完善西南地区关于市民化的研究,可以为即将迎来快速城镇化的西南地区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为西南地区城镇化政策的制定以及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西南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5个省(区、市),旅游资源及自然资源丰富,除四川盆地人口稠密、交通、经济较为发达外,其余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近年来,西南地区的市民化进程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2 研究数据与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10年西南地区县级行政区划相较于2000年变化较大,本研究所采用西南地区县级行政区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市级、县级行政区划,2000年、2010年变化区域通过合并、拆分进行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市民化需求人口测度方法
市民化需求人口测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一个地区市民化需求。本文引入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公式,基于不同等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同,参考前人研究以及实际情况得出不同等级城市市民化意愿参数,用市民化意愿参数和省内、省外人口迁入率乘积的百分比得到省内、省外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的数据,将省内外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相加,即可以大致表示出西南地区人口市民化需求的时空分布[18]。
CD=CDsn+CDsj
(1)
(2)
(3)
式中:CD为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CDsn和CDsj分别为省内、省外迁入人口的市民化需求;k1和k2分别为省内、省外迁入人口市民化意愿;p1和p2分别为省内、省外迁入人口;p为常住人口数量。
3.2 GIS空间分析技术
在本文中主要应用到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西南地区迁入人口及市民化需求进行空间可视化,可以帮助探究时空演变特征。
4 结果与分析
4.1 迁入人口时空格局演变规律
迁入人口数量不能简单的等于市民化需求人口数量,但其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探讨省内、省外迁入人口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有利于更好把握西南地区县域市民化需求人口演变格局,因此,本研究用省内、省外迁入人口比重来研究迁入人口时空格局演变。
4.1.1 省内迁入人口
由图1显示,2000年比重较大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且数量较少,呈现出块状的分布格局,这一类地区多为各省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中心城区,下文中提到的省会城市也包括直辖市的中心城区),其余则主要集中在旅游较为发达以及一些以开发矿产资源的地区,同样分布较为分散,因此人口迁入没有呈现出连片格局。2010年人口迁入比重较大的区域分布分散,多分布于各省中部,以及云南省南部、贵州省北部、广西东北部,在其分布的“块”内多为几个县市集聚,有小区连片格局,这些县市多为各省省会城市、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总体来说大部分地区迁入人口比重依旧很低,很难呈现出连片的格局。
图1 省内迁入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2000~2010年,省内迁入人口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迁入人口比重较大的区域有一定增加,依旧集中在各省省会及少数旅游型县市,但有省会城市向周边县市扩散的趋势,变化较为明显的还有部分旅游型县市。从整个西南区域来说小区域内连片格局趋势显现,整体来说除少数县市迁入人口比重减少外,其余县市迁入人口比重都是增加的,当然大多数的县市增加值较小,和省会城市、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形成明显的差异。
4.1.2 省外迁入人口
2000年省外迁入人口呈现块状的分散格局,且块状面积较大,比重较高的依旧是省会城市直辖的县市、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同样数量较少,对比来看云南省整体的迁入人口比重要比其它4个省份高,连片格局更强,基本在省内连接成片,其他几个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在四川省的北部、贵州省的中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云南交界的北部及西部,其它地区比重则较小。2010年比重较大的区域分布依旧较为分散,点缀在各省中部及少数地区,这些区域正好为各省省会以及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比重较大区域在小区域内已经有连片格局。比重相对较高的区域面积极广,连片趋势显著。
图2 省外迁入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2000~2010年省外迁入人口比重变化明显,2000年时候还只有云南省比重相对较大,10年时间内其它几个省市的省外迁入人口比重均上升趋势明显,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地方已经连接成片或条带状,省外迁入人口已经不再局限于省会等城市。整体来说只有极少数县市迁入人口的比重是降低的,其它县市均有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同,绝大多数地区迁入人口比重增长是比较缓慢的。
2000~2010年西南地区的迁入人口比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迁入人口较大区域不再局限于各省会城市,高值区域明显增多,同时高值区域有向其它区市转移的趋势,整体来说省会城市依旧是迁入人口比重较大的区域,整体分布呈现出省会城市>资源型县市>其它县市的格局。此外省外迁入人口和省内迁入人口相比集聚趋势较弱,迁入目的地选择不会太集中,同时迁入人口比重增加的速度省内大于省外,而且整体来说省内迁入人口比重普遍比省外迁入人口比重大。
4.2 基于县级尺度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时空分布格局
城市等级对迁入人口需求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参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及前人的研究将城市等级分为3级,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定义为小城市,将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定义为大城市,将直辖市、省会城市定义为特殊城市,根据前人的研究,不同等级的城市其市民化意愿有差异,因此本文中参考前人研究制成西南地区分类别人口定居意愿表,本文将迁入人口分为省内迁移人口以及省外迁入人口,以省内迁入人口和省外迁入人口为基础数据,结合市民化需求的意愿,得出2000年、2010年市民化需求的分布特征图以分析西南地区县域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时空演变格局。
表1 西南地区分类别人口定居意愿
图3为西南地区市民化需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图,由公式1~3结合迁入人口计算所得,图中显示2000年整个西南地区需求相对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各省的中部省会以及其它少数旅游型县市,但总体来说数量较少、分布分散,相对较低比重值区域相对来说其需求已经较低,因此分布较为广泛,已经呈现出较强的连片趋势,从整个西南地区来看云南省和四川省相较与其它3个省市明显需求比重较大。2010年市民化需求比重明显增大,但比重较大区域数量较少,分布分散,集中于各省中部的省会城市、少数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也有一些发展较好的地级市直辖的县市。可看出市民化需求有向省会城市周围扩散的趋势。相对较低值的市民化需求比重区其比重已经比较小,连片格局明显。总体来说,比重最大值区域依旧集中在省会城市,但不再局限于核心的几个区,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也都成为迁入比重较大的区域。
图3 市民化需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2000~2010年整体变化较大,各地区市民化需求比重均在上升,同时需求较大的区域有从各省的各省会城市向周边县市扩散的趋势,次一级比重高值区域也明显有所增多,多为旅游开发县市,说明旅游城市对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有很大的影响,相对较高区域也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很多,市民化需求在1.05%~2.66%这个阶段的县市数量增加最多,除少数几个区域外,其分布基本遍布西南地区各县市,到2010年连片格局明显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连片格局必将继续增强,各县市民化需求人口比重也将不断增大。
图4显示绝大多数地区市民化需求人口是增加的,但增加的幅度不同,其中增加最多的地区依旧是各省市省会城市的一些区域。在各省市中有少数成零星状分布的区域市民化需求在减少,其它地区均在增加。西南地区迁入人口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往往只选择省会城市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市民化需求比重低值段的县市变化较大。整体来说西南地区的市民化需求在不断上升,而且上升的趋势明显。
4.3 影响因素分析
西南地区市民化需求人口具有极强的指向性,需求比重高的区域很集中,均为省会城市、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这类县市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也受到国家政策等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市民需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图以及各阶段比重值对应的县市数量等关系来分析出其影响因素。
4.3.1 省会城市的经济优势
省会城市一般为一个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其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内具有一定的优势,由表2可以看出市民化需求比重各阶段值城市数量、省会城市下辖县市数量以及省会城市下辖县市数量占总数量的比重,无论是2000年还是2010年省会城市下辖的县市在高值段其比重有绝对的优势。
4.3.2 旅游型县市的经济优势
西南地区近年来旅游发展较为快速,在全国的知名度在不断上升,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的迁入,更有很多的人口定居在旅游区并对旅游区的建设以及开发,因此旅游开发的县市也成为迁入人口较多、市民化需求比重较高,迁移的另一个热点
区域。无论是从迁入人口比重还是市民化需求人口来看旅游型县市都是除省会城市外比重最高的区域。
4.3.3 资源开发型县市的经济优势
西南地区在中国来看矿产等资源丰富,在开发这些资源时候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为所在县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撑,因此吸引了省内、省外大量人口迁入并定居。同样的资源型县市也是和旅游型县市相似,都是除省会城市及旅游型县市外需求比重较高的区域,和普通县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图4 2000~2010年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变化
市民需求人口比重/%2000年2010年总数量∗/个省会城市下辖县市∗∗/个比重∗∗∗/%总数量∗/个省会城市下辖县市∗∗/个比重∗∗∗/%>12.42201785.00523261.546.27~12.4227725.9344818.182.67~6.2663812.78289.761.05~2.66128129.3820862.88<1.04306113.5915831.90
注:*代表市民化需求比重各阶段值对应的县市数量.
**代表市民化需求比重各阶段值对应的省会城市下辖县市数量.
***代表省会城市下辖县市数量占总县市数量的比重.
4.3.4 国家政策
在影响市民化需求的因素中国家政策在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迁移人口比重还是市民化需求人口都可以看出在2000~2010年10年间都有着显著提高。
无论是迁入人口还是市民化需求都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表现出省会城市>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普通县市的现象,这3类县市其经济水平都要优于其它普通县市,因此影响人们迁入定居并参与市民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即便是国家政策,也是在促进经济大发展,西南地区的市民化具有强烈的经济指向性。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西南地区2000年、2010年省内省外迁入人口市民化需求的研究,分析西南地区县域市民化需求人口的时空演变规律,得到以下结论。
(1)西南地区外来迁入人口主要还是以省内迁入为主,相较于省外迁入人口其比重较高,但两者迁入的地点呈现出相同的特点,有省会城市下辖区县>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普通县市的规律,省内迁入人口指向性更强,迁移的地点更为集中。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迁入人口其比重随时间的推移都在不断增大。
(2)西南地区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和迁入人口的比重类似,同样为省会城市下辖区县>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普通县市的规律,整个西南地区除少数地区外市民化需求都是增加的,但增加比重最大还是省会城市,和普通县市有明显的的差距。
(3)通过对市民化需求比重各阶段值的数量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市民化需求的最大因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西南地区在全国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亦或是教育等发展水平都是较为落后的,虽然城镇化进程速度和市民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块,但依旧远远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省内外的人口迁入地主要还是集中省会、旅游开发县市、资源开发县市,其市民化进程会不断加快,相对于普通县市会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中东部优秀人才迁入西南地区、吸引省内人口迁入城市,参加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放宽户籍制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优势互补,各省内经济发达城市带动经济欠发达城市发展,以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采用数据为2000年、2010年数据,经过8年的发展市民化需求的格局演变应该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影响市民化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本文涉及的只是影响市民化的主要的几条原因,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会继续进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