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探索
——以东莞市博物馆趣味导览教学为例

2019-06-05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东莞市东莞趣味

杨 畦

(东莞市博物馆,广东 东莞 523007)

1 关于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1.1 提升博物馆公众参与和青少年教育的必要性

博物馆提供广泛的知识,从人文历史到自然科学。博物馆馆藏是人类活动和发展最好的物证,这是博物馆与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与此同时,博物馆根据各种展品组织展览,表达深刻的内涵,并向观众传递信息[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博物馆开始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和推广[2]。2015年3月,颁布实施《博物馆条例》,提出新时期博物馆的职能应将教育功能摆在第一位,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开展差异化教育,并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提出了要求。

博物馆教育已是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发展的思想、理念和观念对人的将来有重大影响,在品格和人格的形成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青少年认知的建构主义理论,青少年这一时期的认知改善相对较为突然且大幅度[3-4],因此青少年的信息摄入需要正确的引导,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博物馆应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职能。通过研究青少年群体,制定符合该时期发展的教育目标,为青少年量身打造博物馆主题教育活动,促进该群体走进博物馆常态化,培养地方文化认同、民族自信。

国外博物馆重视青少年教育,发展较早,形式上主要为常设展厅展览、特展教育活动、儿童会员制度、青少年长期教育项目等。美国博物馆一直重视青少年教育,不仅有世界上最多的儿童博物馆,同时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的青少年教育活动。而且,青少年教育发展比较均衡,无论大小,无论城乡,都能够提供青少年教育,做得比较好[5]。在德国,以政府为主导的慕尼黑博物馆教育中心的任务是搭建一个多层次的博物馆教育体系,推动整个博物馆教育行业的发展,主要形式包括常设展厅导览、特展教育活动、教育展览和博物馆之夜等。

可以说,国内外博物馆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博物馆特殊的环境。在这里,青少年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探索其爱好与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自信。

1.2 博物馆青少年公众教育的理论参考

1.2.1 情境式教学

情境认知观点认为,人类行为具有可变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特定环境,认知过程是由情境建构、引导和支持的,个体的心理通常在情境中活动。教学过程中,老师或讲解员引入或创造一种生动、具体的情境,以一定的情感色彩的和形象为主体,唤起青少年的态度,从而帮助其理解知识[6]。本导览中,一方面博物馆展厅作为展厅内容学习的环境——情境;另外一方面同学与老师的共同参与构成了社会的情境,产生互动,这些都有利于认知学习的过程[7]。

1.2.2 多感官学习

感官方式原为突破教学障碍与学习障碍而提出的一种补救教学模式(a multisensory approach)。最早由美国学者傅挪(Grace Fernald)于1920年提出的VAKT(visual auditory kinesthetic tactile)策略,又称多感官学习策略,旨在让学生同时透过视觉(visual)、听觉(auditory)、触觉(tactile)、动觉(kinesthetic)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及触觉获取信息,并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由不同的经验而内化学习,透过感官去认识周围环境世界、获取信息,是学习过程中必要与必经的历程[8]。与多感官认知教学相关的理论包括:多元智能理论、视觉认知理论、听觉认知理论、味觉认知理论、触觉认知理论。本次趣味导览中,运用触觉、视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从而获得相关考古与文物的知识。

1.2.3 体验式学习

库伯提出了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圈,认为通过感知、体验、认知等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体验转化和创造知识的学习过程[9]。本次导览在博物馆真实情境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考古等相关知识。首先是感知,即个人参与,获得直接经验;接着通过思考,将感知和体验深入到内心,将反思和观察融入特定感知,提炼出抽象化的知识,即将感性知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构建一个新的认知架构;然后,学习者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新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扩大外延的过程,也是持续循环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2.4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法[10],也称为研究式学习。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体验、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独立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可以看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加强[11]。这种教学法不仅能教会学生事实类知识和概念类知识,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学习更高层级的知识——程序类知识、元认知类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者,保持终身学习的目标[12]。

运用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探讨青少年在博物馆环境中的知识建构,以及如何实现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更多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如社会文化背景下,结合自身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即知识建构的过程[13],而并不是老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

2 东莞市博物馆青少年导览教学的现状

2.1 东莞市博物馆青少年观众的群体特征

东莞博物馆青少年观众主要集中在6~12岁学龄期,兼有12~18岁青少年期。这两个时期的学生均受到学校第一课堂的教学压力,并且在考学升校的应试过程中会逐渐体验到更多压力。

在博物馆这类第二课堂的文化场所,心理活动会暂时脱离“课堂与书本”的心理环境,而转变为参观游览时的“无意注意”心理范式:没有预定目标、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产生注意。这与孩子“玩”的行为是一致的,它需要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运动变化以及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调动个人需要、兴趣及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是第二课堂最重要的设计需求之一。

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第二课堂的策划设计,设立学习目标、体验方式,可以将丰富的博物馆内容有效传达给学生,同时不影响孩子的主动参与,这样就可以达成博物馆社教的教学目的。

2.2 东莞市博物馆导览教学的多元化需求

博物馆的导览,即引导与参观。东莞市博物馆的传统类型导览主要为标识牌、语音讲解设备、讲解人员等,但是在服务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标识牌上只有阐释文物基本信息的文字,这对实现“文物活起来”极其有限;语音讲解作为单向的知识传播,缺乏互动交流;而馆内讲解员亦受限于传统讲解模式,难以更加多元化地描述文物对象。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打破了博物馆严肃老套的刻板形象[14]。以视频、投影、互动等多媒体技术为代表,展品及相关资料呈现出“虚拟”的视觉效果,使展览更具吸引力。

博物馆工作人员越来越重视智能导览系统和数字化(新媒体)导览模式在导览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仅利用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单一手段进行宣传教育的被动教育理念是不够的,一方面,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内容易碎片化,不利于知识系统的获取;另一方面易割裂讲解员与参观者间的联系,缺乏互动交流,不能最大化地发挥教育功能。因此,东莞市博物馆导览服务,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应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传统与新兴导览方式有机结合,针对馆内展品资源及特点,开展多元化导览,创新教育模式[15]。

3 东莞市博物馆青少年趣味导览教学的探索

3.1 趣味导览教学的宗旨和依据

根据我国2011年义务教育的各个课程标准,本导览服务设计的教育理念如下。

趣味考古导览服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反映现代社会对公民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在活动中,一方面增强活动的意义和趣味;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突出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过程,如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等方式,激发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最终成为一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独立个体[16]。

本次导览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情境学习、多感官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体验与探索知识的乐趣。通过“可触摸”文物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思考,让学生共同探究这些文物的形成与使用(历史),配合老师解释,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17]。

3.2 趣味导览教学的策划设计与实施过程

东莞市博物馆推出趣味导览,以青少年为目标观众,特点为多元化导览服务,以考古基础的专业学习为切入点,对《古代东莞》基本陈列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打造人工导览加上集触感、观感、体验感和成就感于一体的多元化互动教育导览模式,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乡土教育及第二课堂的职能作用。

(1)展教一体化。该导览模式是东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分析人工导览及智能导览发挥引导不足的实际情况下,参照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学习规律,开发出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多元化互动教育导览服务,即展教一体化。通过展厅、知识问答、互动体验,运用动态示范和广泛参与,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互动环节,从而让青少年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

展教导览活动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内容设计,主要将考古专业知识与历史文物知识相融合,语言风格尽可能通俗易懂。形式设计包括文物触摸、互动体验、视频教学、电子答题等。通过这项展览教育一体化的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专注力,增强其学习成就感,从而达到对本土历史与文化的认知,培养地方文化自信,以及对文物、历史及考古等相关知识建构,激发其对学习的乐趣,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不同年级学生,人性化的设置分众化讲解服务。低年级学生专注培养他们从玩耍中学到知识,充分发挥博物馆知识的趣味性特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高年级学生则更多地体验在知识的抽象化与知识的迁移上。

(2)引入“触感”,激发学习兴趣——多感官学习、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这个环节属于吸引阶段,通过肢体“触摸”古代文物(图1),激发学生对于历史文物的兴趣,进而探究考古遗迹的成因。本次活动从东莞村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特地挑选出贝类、陶器、骨器、石器4类文物,共计30余件,这批文物是与村头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物标本。应尽量挑选颜色、纹饰、形状具有典型性和特征性的标本,以便青少年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近距离触摸,从视觉上、触觉上主动获取信息,根据已有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激发学生对考古与历史知识的兴趣及远古遗迹成因的思考,使学习具有课外的延伸性与扩展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还要从提高他们归纳和总结能力的角度出发,并选择一个或多个具有相关性的馆藏,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记忆、理解单个文物背后的知识,抽象到知识的总结归纳,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自我认知,最终激发创造力。

(3)趣味互动,延长学习专注力——情境学习。本次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卡通考古版《古代东莞》教育手工册的引入(图2)。该手工册作为博物馆情境下教学的有趣辅助物,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手工册的阅读,发现问题并参与到探索发现中,边听老师讲解,边观看文物,边完成手工册。该手册中,将《古代东莞》基本陈列里所包含的考古及文物知识转化为神秘有趣的游戏场景及人物对话,带领考古爱好者“小莞”学习并理解出土文物整理、古代服装演变、文物特征辨识、穿越时空的街道、学宫变学校等内容。

博物馆具有开放的实际情景,是对学校教育缺乏实际情境的补充。在博物馆情境内,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教育手工册,利用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吸收所学习新知识。在博物馆提供的固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环境下,运用互动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内化古代东莞相关历史及知识。

(4)视频教学,增强学习记忆——情境学习、多感官学习。通过观看 “古代东莞海盐制作”及“东莞城市记忆”的视频(图3),辅助学生对展厅内容进行建构。“古代东莞海盐制作”以实景沙盘场景、莞盐制造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运用动画特效手段,再现了东莞制盐的知识原理、工艺过程。

“东莞城市记忆”运用三维建模、3D动画特效空间展现了金鏊塔至东莞学宫几乎所有清代东莞城的重要对象。通过剪辑与光影变化,使青少年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领略到东莞学宫、红砂岩城墙、衙门、道家山、迎恩门的特色与知识。

多媒体教学,利用声音、图像、图片、文字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涉及多种感官教学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具有可视化、可触摸的特点。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东莞海盐制作”与“东莞城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历史、自然与人类联系起来,赋予文化与历史一定的意义,实现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5)电子答题,赢得学习成就。在参观最后阶段是对参观本次展览的总结与评估——趣味问答。

首页主要以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画为背景,简单的水与墨,黑与白,笔墨交融,勾勒出别有一番“墨韵”的古代东莞,万江河畔,金鳌洲塔高耸的独特地方风土人情,借以表达东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如图4所示。电子答题有两个特点,一是答题过程中,页面切换以水墨动画的形式晕开,增加了趣味性、生动性和交互性;二是奖赏机制的设立,当观众完成问卷后,根据答对题目的数量(一共9道题,对应九品官阶),获得相应的文官官阶,背景是官阶补子的图案,有文字介绍官阶知识,同时出现答对题目数量,以及答错题目的正确答案。最后,可拍摄一张本人穿着树皮衣的“原始人照片”作为纪念品。在答题的过程中,每做一题,可了解相应的广彩瓷器烧制步骤,随着答题的完成,最后呈现出完整的广彩人物故事图双耳瓶。

4 东莞市博物馆趣味导览教学的成果分析

4.1 趣味导览教学的效果评价

导览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有效收集参与观众的满意度或情况意见反馈,对本次导览教学做一个系统的评价,使之导向更有效、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为下一次决策所用。如果不能及时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技术提升,很容易降低青少年观众的参与热情,以至于失去兴趣[18]。通过对参加“东莞市博物馆趣味考古”导览受众的现随机抽样调查(项目样本100份),得出表1调查结果。在趣味导览评价及建议的问卷中,99%的观众对趣味导览持肯定态度,对于导览形式、导览内容、服务态度、创新环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正面评价,对场馆硬件、灯光设备等提出了改进建议。

表1 “东莞市博物馆趣味考古”导览受众的现随机抽样调查表

通过对数据统计与分析可知,青少年学生对集触感、观感、体验感和成就感于一体的多元化互动教育导览模式认可度高;本次教学活动有效增长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力;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其愿意继续来博物馆学习,培养一个良好的博物馆学习习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4.2 不足与展望

通过多元化的导览服务,有效提高了青少年的博物馆参观满意度,为地市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思路。但是众所周知,国内博物馆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大型省会博物馆尚可,会有更多的游客和更多的反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小型地市级博物馆的发展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限制。

目前东莞市博物馆的趣味导览教学活动,能够体现出青少年的参与热情,但是受限于场地空间大小,在参与人数较多的活动中,无法让活动内容完全覆盖到每个体验者的实践行为中,即在教学活动产生高并发量的情况下,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不能让每个参与者完整体验活动精髓。

地方博物馆如何培养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忠诚度,鼓励他们到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点及难点。这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博物馆、学校、老师、家长等。作为博物馆应大力发掘本馆特色资源,注重引进博物馆教育人才,借鉴先进的理念与方法,从青少年的需求和心理特征出发,开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引导他们与博物馆一起共同成长,逐步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功能,使学生完成学校教育的同时,拓展认知领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寓教于乐的同时,加强对深层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地方历史文化认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猜你喜欢

东莞市东莞趣味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英文摘要
东莞,东莞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午睡的趣味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