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都江堰的保护与利用

2019-06-05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李冰都江堰遗产

邢 琳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 南昌 300025)

1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重要意义

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一项宏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为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许多古籍都对此进行记载。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说,“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1]。《北堂书钞》引《风俗通义》说,“秦昭王听田贵之议,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也”[2]。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功绩卓著,具有突出的价值与意义。

1.1 都江堰的修建凸显了古代东方文明的智慧

李冰修筑都江堰,科学利用地形的特点,选择有利地理位置,创造性地将自然环境与人工修筑相结合,是古代东方文明崇尚天人合一、讲究因势利导和富有创造力的例证。《华阳国志.蜀志》对此进行了记载,“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3]。

都江堰的关键工程有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李冰设置都江鱼嘴引导水势,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使都江堰兼具防洪、灌溉两项功能。而宝瓶口则是李冰在大禹的基础上以火烧之法凿玉垒山所得,“其崖崭峻不可凿,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3]。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宝瓶口的入水常年保持衡量,三大工程紧密结合,极好地实现了都江堰的水利功能,解决沫水水患问题,成都平原得以水旱从人、沃野千里。“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3],便是当时成都平原的真实写照。

1.2 李冰修都江堰对水利技术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都江堰的重要工程无疑代表了先秦水利技术的最高水平,李冰治水的管理办法对后世水利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李冰“壅江作堋”发明了都江鱼嘴这一疏导样式的工程,在这之后许多新修的水利工程均采取了相似的办法解决水患。李冰在修筑都江堰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一些技术方法,清李元总结“李冰治水之法有八”:六言碑、誓水碑、石人、象鼻堰、石犀、水则、七桥以及九井[4]108,其中六言碑即“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指都江堰岁修时要把握好河床淘沙的深度,避免造成水灾或影响灌溉;“低作堰”指修飞沙堰的时候要把堰顶低作,方便排洪,淘滩旧有石马为标志。《蜀水经》说,“江口旧有石马埋滩下,凡穿淘必以离堆石记为准,号曰水则”[4]103。因为该工程技术科学有效,多年来一直被沿用,并成为至今治理河道、修建水渠的重要指导思想。

1.3 都江堰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见证

先秦修筑的郑国渠、灵渠早已不复当年光彩,都江堰却因为它兼具灌溉、通航的功能一直沿用,成为成都平原稳定发展的根本。东汉崔寔在《政论》中说道,“蜀郡李冰凿离堆,通二江,益部至今赖之”[5]。诸葛亮北征之时认为都江堰是农业的命脉,《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6]。此后,历代都非常重视都江堰的管理,许多管理修缮记录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政治、社会、经济的状况。

都江堰还承载着许多无形的文化习俗,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如各种关于李冰的神话传说,《风俗通义》佚文中详细记载李冰刺杀江神的传说;《太平广记》也有“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伤数十郡,唯西蜀无害”[7]之载。及至当代,当地于每年清明举行的放水仪式等习俗,都是了解四川省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1.4 遗产都江堰在当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都江堰-青城山”已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是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集人文、自然为一体的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社会价值,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将“突出的普遍价值”定义为“文化和/或自然价值是如此罕见,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都江堰的主要工程代表了当时水利规划、水利技术、工程管理的最高水平,自开凿至今虽已2 000余年,却依然发挥功能,而且当今的都江堰是一个集水利工程、文化建设、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复杂性文化景观,在促进成都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此类文化遗产的范例,都江堰从历史或技术的角度都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2 都江堰保护与利用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图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掘文化遗产的精髓精华,在科学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经济、教育作用。

大运河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大运河是活态的线性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水利运输工程,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对其进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在对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从河道污染整治、遗产保护、常规管理、日常监测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环节中都合理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大运河流经省市多、遗产点构成复杂,因此各流经省份进行了联动保护,以大运河山东段为例,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方面,分段设计了保护方案、实施了保护工程,建立起日常的管理、保护、监测体系。对于重要的遗产点,如南旺枢纽,编制了详细的保护、维修、展示、环境治理的规划设计,规划建设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同时,还规划了集保护、旅游、非遗为一体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最大限度地体现大运河这一水利工程遗存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功用。

都江堰处在地震带上,近代以来数次特大地震对都江堰的工程均造成较大影响。如1933年叠溪地震导致泛滥水灾、堰塞湖等严重灾害发生,都江堰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的一系列保护修缮,使得都江堰的状况不断好转,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旅游业的开发,都江堰又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紫坪埔水库修建及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岷江上游的生态;同时,由于都江堰为仍然在利用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利用不能够达到平衡状态,遗产的管理工作以及对遗产文化内涵的发掘尚需继续加强。文章针对都江堰的保护、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2.1 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

都江堰遗产的内涵极其丰富,不仅有历史遗迹等有形的遗产,即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系、发挥功能直接相关的泄洪、排水、灌溉等设施,还有诸多与文化习俗有关的、有突出价值意义的文化遗产。如都江堰放水节,它是承载、传承都江堰遗产血脉的基础。都江堰保留相关信息的复杂性、丰富性是其他文化遗产难以比拟的,它所面临的问题是综合的、多专业的。因此,对都江堰既要保护文物本体、保护相关文化遗产,又要保护都江堰水系、保护生态系统。

正是由于都江堰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科学评估都江堰目前的管理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遗产管理机制,以保障都江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都江堰的保护涉及文物、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涵盖农业、商业、旅游休闲、经济建设等多个领域。如若要对其进行保护,需要联动各部门、各领域、各层面,采用跨部门的保护管理模式。以水利工程为核心,在传统的文物保护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保障机制。如进一步协调都江堰管理局、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之间的工作。此外,要建立遗产登录系统,监管都江堰的保护、研究、管理等。还应引用现代3S技术(即RS、GIS、GPS)对各类信息分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2 加强对文物本体的保护

作为“都江堰-青城山”这个复杂文化景观中重要的构成部分,都江鱼嘴(图1)、飞沙堰(图2)、宝瓶口(图3)等主体工程的保护情况关系着整个遗产保护传承。历史上,这些遗产经过了多次修缮、整治与重建,使都江堰能够永续保存并且发挥着的功能。如元代吉当普改建都江堰枢纽工程,创建了铁造龟鱼嘴,《元史.河渠志》记载,“故以铁万六千斤,铸为大龟,贯以铁柱,而镇其源,然后即工”[8];清道光年间曾遵循“深淘滩”之法扩展宝瓶口,通畅内江的进水;1936年都江堰内外江岁修,采用现代技术用浆砌条石重修了都江鱼嘴等等。现今,随着都江堰功能的拓展,更要注重对重要水利工程遗存文物本体的保护。

(1)界定都江堰的遗产构成,深入调查分析文物本体的具体保存情况及现存问题,明确保护目标,评估其保存现状,分析治理对策,确定具体的保护方式。目前,它们面临着自然风化、损坏失修等问题,尤其是都江堰处于地震多发区域,存在一些不可抗力因素,这些都会加重文物本体的损坏,影响都江堰的防洪、灌溉等功能,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2)根据调查结果,及时保护修缮文物。依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设计施工方案,秉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在确保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实施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养维护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修缮,并实施日常性、季节性的常规保护;同时,根据都江堰的现实需要,科学的调整、改进3大主体工程。据悉,目前都江堰有改建、岁修、防洪等工程,极大地保证了都江堰的完整性。

(3)加强监测工作,注重安全防护。目前我国已完成了《中国世界文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并逐步推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的建设。都江堰的保护同样需要对重要的遗址点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加强遗址点以及防洪监测监管,监测工作中应结合实际,注意监测内容的合理性,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只有在科学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才能够使遗产的文化内涵长久地弘扬和传承。盲目地开发与利用则会使遗产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目前,都江堰面临着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都江堰遗产保护的重点则是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问题。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处理好开发建设和都江堰遗产完整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文化多样性,实现都江堰长期的、可持续的利用。要实现都江堰的持续性利用,就必须合理开展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景观改造、旅游开发等工作。

第一,确定都江堰保护、利用的总体定位和总体目标。“水”是都江堰核心,都江堰的核心遗存为水利工程遗存,忽略了“水”文化就不能体现它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在都江堰灌区范围内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等与“水”有关的活动时,应严格遵守《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具体要求,综合利用水资源,以保障生态景观的真实性。

第二,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等规范,科学评估水利遗产的资源状况、开发情况、游客数量,分级、分专项的编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规划以及经济发展规划,重视环境整治问题,合理确定游客承载标准,实现都江堰文化遗存及环境的整体保护。同时,做好灌区遗存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改善工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保护机制,为灌区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利用等提供保障措施。

第三,注意遗产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利用遗产资源的时候要注意不改变其的真实性。注意整合都江堰的文化、自然与休闲功能,构建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新型的产业结构。科学制定保护、利用措施,科学的确定展示策略,正确地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全面协调并长期指导都江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 结束语

都江堰是代表人类创造性的杰作,它的修建解决了水患、灌溉了成都平原,对水利技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历史或技术的角度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在新的时代下,对都江堰的保护应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建立管理和保护都江堰的保障机制,及时保护修缮文物本体,加强监测工作,根据都江堰的具体情况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整合都江堰的文化、自然与休闲功能,合理地开展景观改造、旅游开发等工作,发挥都江堰的社会作用、经济作用,达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利用和发展相结合的目标,推动都江堰的保护传承。

猜你喜欢

李冰都江堰遗产
拜水都江堰
遗产怎么分
李冰与都江堰
千万遗产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遗产之谜
遗产
都江堰安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