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7年某疾控中心内部审核结果分析
2019-06-04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疾病预防控制所,山西 太原 030013)
疾控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实验室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验室按照《评审准则》与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对涉及质量体系的各个环节开展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活动,是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1]。本文对某疾控中心2010~2017年8年内6个部门的内部审核资料与不符合项报告进行分析,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作的有效性,探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2017年度6个部门的内部审核资料与不符合项报告。
1.2 方法
1.2.1 审核依据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10-2015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16-2017年)、中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质量体系文件作为审核依据。
1.2.2 审核范围 覆盖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要素和活动,涉及部门包括中心领导层、业务科(质量管理)、检验科、综合科(仪器设备、后勤保障)、现场监测1科、现场监测2科。
1.2.3 审核方式 分组审核,由中心经过委外培训,获得内审员资格的人员组成。每组至少两人,采取现场检查、人员交谈、核对记录、调查验证等方式进行。分组时,内审员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确保内审工作的客观性与独立性[2]。
1.2.4 审核过程 按照《内部审核计划》的规定每年组织1次内部审核。内审前,由质量负责人提出内审要求,制定内审计划,业务科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记录表,内审组长牵头按计划进行现场审核。审核后开具不符合项报告,编写内审报告,并对不符合项进行跟踪验证。
2 结果
2.1 不符合项年度分布情况
2010~2017年共进行8次内审,发现不符合项次92项。见表1。
2.2 不符合项部门分布情况
8次内审共涉及6个部门,不符合项主要分布在3个部门,分别为现场监测1科23项,占25.00%;检验科22项,占23.91%;业务科17项,占18.48%。见表2。
2.3 不符合项项点分布情况
92项次不符合项主要分布在25项不符合项点中,排列在前3位的依次为“记录”14项,占15.22%;“服务和供应品”9项,占9.78%;“设备标识”8项,占8.70% 。见表3。
2.4 主要不符合项的共性
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点构成比占到5%以上的有以下内容:a)样品送检单中样品数量填写错误、原始记录有空项、杠改处未签名、审核人漏签字等;b)供应商评价资料不全,仪器、试剂采购验收记录未按规定填写;c)新购仪器标识不全,仪器设备状态标识更新不及时;d)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总体要求记录不规范,射线仪、声校准器的检定结果登记不及时; e)质量监督意识不强,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及日常质量监督记录不能满足准则要求,监督效果不明显;f)人员培训签到记录不规范,培训记录效果评价不完整;g)结果报告出具不及时。
表1 2010~2017年内部审核年度分布表
表2 2010~2017年不符合项科室分布情况
表3 2010~2017年不符合项项点分布
3 讨论
分析6个部门2010~2017年内部审核资料,发现不符合率大致呈下降趋势,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基本能够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未发现区域性管理失控和质量事故等情况,检测报告规范,记录完整,差错率低于1%,检测报告首次交付合格率90%,在用仪器设备检定率100%,人员培训合格率95%,客户反馈意见和投诉处理率100%,实现了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
2010年以来,中心历经数次外部审核,实验室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同时领导十分重视内审工作,派内审员参加省级内审员培训, 并要求内审员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检测过程,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内部审核检查表修订完善,实验室内部审核工作逐步规范,内部审核质量逐年提高。
以下按部门和项点对2010~2017年某疾控中心内部审核不符合项进行分析:
3.1 不符合项的科室分布
不符合项主要分布在现场监测1科、检验科、业务科。现场监测1科工作内容涉及到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两大专业,仪器设备和各种记录表格使用较多,最易出现不符合项,检验科和业务科涉及质量体系的要素也较多,出现不符合项频次也较高。相比之下,综合科、现场监测2科涉及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较少,出现不符合项的频次较低。
3.2 不符合项项点分布
构成比在5%以上的不符合项点的原因分析:
“记录”, 主要是因为体系文件换版,记录表格发生更改,实验室检测人员没有认真学习领会,对新的记录表格填写不准确;
“服务和供应品”,主要是综合科在试剂验收方面没有完善手续,日常只是完成了采购入账的基本手续,但忽略了质量体系内相关表格的填写;
“设备标识”,主要是日常检测工作中涉及到仪器设备使用的科室较多,却没有配备专职仪器管理人员,设备管理薄弱,该项在2014年有明显下减趋势,分析原因,中心在2013年11月通过了计量认证复审,全员对设备管理的意识增强,强化了关键环节;
“检定/校准”,主要是没有专职仪器管理员,仪器使用科室的检测人员对检定/校准的要求没有完全掌握,相关记录不规范,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
“质量监督”,近几年陆续有新人员进入,监督频次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求,日常质量监督的表格内容也有缺陷,监督效果不明显;
“人员培训”,此项在2014年及2015年有上升趋势,分析原因,中心在这两年有新人员进入,但业务科对新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人员档案也建立滞后,培训资料不完善;
“结果报告”,结果报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出具结果不及时。由于中心人员配备不足,检测人员较少,遇到样品量大,许多检测工作交叉的情况下,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报告。
4 建议
4.1 配备专职仪器设备管理员, 减少设备管理和控制的不符合
人力资源是组织建立、实施、保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确保满足客户要求,增强客户满意的必要条件[1]。中心实验室的设备比较多,而从事设备管理的人员都是兼职,设备从购置、验收、建档、标识及使用状态和校准状态的控制等,都比较繁琐,兼职人员的精力有限,建议配备仪器专职设备管理人员1名,由专职人员严格按照设备实施管理要求,对设备从安装调试、建档、检定校准、期间核查、维护保养等方面进行管理,每季度组织各检测科的仪器管理员,安排一次对仪器设备的保管、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记录。
4.2 有计划地进行人员培训,提升质量管理理念
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每季度组织全员进行1至2次学习,聘请专家讲解工作中的常见问题,重点强化《记录控制程序》《服务和供应品程序》《设备设施管理程序》等程序文件内容,每半年组织质量管理知识考试1次,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加强新人员岗前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并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才能开展日常检测工作。通过开展人员培训,切实提升业务素质,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3 加大新人员的监督频次,强化质量监督工作
细化全中心质量监督计划,加大新人员监督频次,由质量监督员每月对不同项目至少监督1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每季末将质量监督记录及时上交业务科,由质量管理员汇总分析工作中出错率最高的地方,提出建议,完成中心的质量监督总结,不断提高质量监督能力。
4.4 严格落实奖惩制度,调动人员积极性
中心要严格落实奖惩制度, 每季度对质量体系工作进行专项考核检查, 奖励与惩罚并用,使体系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增强, 主动研究探讨更好的工作方法, 营造学赶比超的工作氛围, 快速提升质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