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临床疗效观察

2019-06-04訾魁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4期
关键词:造孔患眼泪道

訾魁然

(河南省鹿邑县中心医院眼科 鹿邑477200)

慢性泪囊炎是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而诱发的一种常见眼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流脓、溢泪等,眼部发生外伤时极易诱发感染,严重危害患者健康[1]。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具有操作简单、脸部无瘢痕等优势,已取代传统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泪囊炎治疗中,但临床实践中有部分患者拔管后会出现泪道再堵的情况,而泪道置管利于重建泪道[2]。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本研究以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慢性泪囊炎,旨在观察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97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49例、泪囊造孔组48例。联合组男6例,女 43例;年龄 41~63岁,平均年龄(52.03±5.13)岁;病程 0.8~10 年,平均病程(5.36±2.01)年;右眼25例,左眼24例。泪囊造孔组男5例,女43例;年龄40~63岁,平均年龄(51.57±5.02)岁;病程0.9~10年,平均病程(5.40±2.01)年;右眼 26例,左眼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单眼患病;泪小管、泪点正常;伴流脓、溢泪症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者;不能耐受手术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存在器质性功能障碍性疾病者。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处理 术前患侧鼻腔滴呋麻滴鼻液(国药准字 H42022546),1~3 滴 /次,3 次 /d;以氯霉素滴眼液(国药准字H37021983)清洁结膜囊。2%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20013390)浸润麻醉眶下神经、筛前神经、钩突前方、滑车下神经、鼻腔内鼻丘、泪囊区皮下、中鼻甲前部,1~1.5 ml/处,丁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1%)塞填中鼻道-泪囊区。

1.3.2 泪囊造孔组 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0°鼻内镜,中鼻甲附着处上缘,剥离子水平向外做弧形压迹,顺压迹切开鼻黏膜,切缘、钩突附着缘距0.5 cm以上,钩突中点作切口下缘,显露泪骨、上颌骨额突,咬骨钳,自切口下端显露位去除部分泪骨、上颌骨额突,显露鼻泪管起点,继续向上去除泪骨、上颌骨额突至泪囊下半部显露,骨孔10 mm×10 mm,自下泪点置探针挑起泪囊,于外上方以钩突刀切1~2 mm切口,冲洗泪道,无出血,放置膨胀海绵(一端修尖),周围涂复方妥布霉素眼膏(国药准字H20181125),包扎。

1.3.3 联合组 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方法同上,探针辅助在造孔处置泪道再通管,从下泪小点引出,泪道再通管后置膨胀海绵(一端修尖),周围涂复方妥布霉素眼膏,包扎。术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国药准字H20064313)点结膜囊,1~2滴/次,4次/d,5 d后取出膨胀海绵,根据症状42~60 d取出泪道再通管,冲洗泪道,10~15 d 1次,至术后3个月止。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3](1)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治愈:流脓、溢泪症状消失,鼻内镜示造瘘口顺畅宽大,上皮化良好,泪道冲洗顺畅;有效:症状显著缓解,泪道冲洗顺畅或加压后顺畅,鼻内镜示造瘘口狭窄,仍顺畅;无效:症状未缓解,鼻内镜示造瘘口闭塞。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有效)/总例数×100%。(2)术前及术后3个月,以视力表测两组患眼视力,评估手术对患眼视力的影响。(3)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4)随访1年,统计两组复发率。再次出现流脓、溢泪症状即为复发。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泪囊造孔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眼视力比较 术前,两组患眼视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视力略微降低,但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眼视力比较(±s)

表2 两组患眼视力比较(±s)

组别 n联合组泪囊造孔组49 48 0.323 0.336 0.748 0.738 t P术前 术后3个月 t P 0.83±0.27 0.81±0.26 0.372 0.711 0.81±0.34 0.79±0.32 0.298 0.766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出现眼部异物感1例,鼻腔干燥不适3例;泪囊造孔组出现鼻腔干燥不适2例,症状均轻微,术后2~3周消失。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8.16%(4/49)与泪囊造孔组4.17%(2/4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156,P=0.693)。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1年,两组均无脱落病例。联合组未见复发,复发率为0.00%(0/49);泪囊造孔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6.67%(8/48)。联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泪囊造孔组(χ2=6.835,P=0.022)。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手术方式众多,如YAG激光探通术、鼻泪管逆行插管术、标准泪囊鼻腔吻合术等,且各有其优缺点。标准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成功率高,但操作复杂,组织损伤大,术后面部遗留瘢痕,无法满足美观需求;YAG激光探通术适于泪道骨性狭窄等病情较重患者[4~5]。临床急需探寻一种效果可靠,且能满足慢性泪囊炎患者美观需求的手术方案。

本研究在以往术式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改良,借助鼻内镜优势不仅能避免遗留面部疤痕,还可及时处理中鼻甲肥大、筛窦疾病等,减轻对慢性泪囊炎预后的影响,另外泪道置管可避免术后造瘘口附近组织增生导致泪道再闭塞[6]。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泪囊造孔组(P<0.05),且随访1年,联合组未见复发。证实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慢性泪囊炎效果显著,预后复发率较低。此外,有报道指出[7~8],行泪道置管、鼻腔泪囊造孔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较严重眼部、鼻腔不适,如鼻腔异物感、鼻腔干燥、眼部干燥等。这可能与鼻腔置管长度有关。本研究术中改良鼻腔置管长度,以刚突出鼻腔黏膜表面为佳,同时涂抹复方妥布霉素眼膏能起到抗炎、润滑作用。结果还显示,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泪囊造孔组(P<0.05),且症状轻微,术后 2~3周消失,未影响治疗效果。两组术后3个月患眼视力略微降低,但组间及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慢性泪囊炎采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不会影响视力,进一步证实该方案安全性高,效果良好。综上所述,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显著,能降低慢性泪囊炎复发风险,且不影响视力,并发症发生率低。

猜你喜欢

造孔患眼泪道
囊袋张力环植入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泪道探通术在婴幼儿泪囊炎中的临床应用
用基于络病理论的针药结合疗法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效果观察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严重眼外伤中的法医临床应用
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手术前后球后血流的改变及分析
一种锚索造孔喷雾降尘装置
某水库坝基混凝土防渗墙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坝基混凝土防渗墙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
天冷泪道病高发
人工泪液和临时性泪道塞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