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脂肪肝准确性及CT检查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

2019-06-04胡天翔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内蕴内阻肝郁

胡天翔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放射线科,辽宁 沈阳 110032)

脂肪肝,是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肥胖者。与此同时,临床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生于醺酒、快速减肥、营养不良以及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同时,脂肪肝患者主要的自觉症状为身体疲乏。为了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生活质量,便需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干预方案。近年来,不少学者表示,在脂肪肝临床诊断过程中,CT检查方法能够发挥显著价值作用,并且和核磁共振(MRI)诊断比较优势突出[1]。但是,对于CT检查和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研究则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本课题重点围绕“CT与核磁共振诊断脂肪肝的准确性以及CT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脂肪肝患者128例,男68例,女60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7.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1年,平均为(4.3±0.2 )年。此外,所有患者并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均在知情同意的条件下签署相关诊治同意书,在进行CT与MRI诊断之前均通过肝脏活检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诊。

1.3 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严重精神障碍者以及不愿配合此次实验者。

1.4 研究方法 本次入选的128例脂肪肝患者均实施CT与核磁共振(MRI)方法进行诊断,并对脂肪肝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进行分析。涉及的诊断方法及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内容如下。

1.4.1 CT诊断方法 本次对脂肪肝患者实施CT诊断方法,选用飞利浦256排CT扫描仪,将扫描参数中的管电压设置为120 kV,将电流设置在200~300 mA,将层厚设置为0.5 cm×16.0 cm,将扫描螺距设置为0.827。在诊断过程中,指导并协助患者行仰卧位,首先进行常规模式的扫描,进一步实施增强扫描,在肘前静脉部位给予增强造影剂欧乃派克注射液50~100 mL进行静脉注射,将注射的速率控制在3.2~5.0 mL/s,注射20 mL之后,采取持续动态增强扫描操作。对肝/脾CT值比值进行测量,然后结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制定的有关“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将判定标准设定为:肝脏密度显著下降,肝/脾CT值比值低于1.0;(1)轻度:肝/脾CT值比值低于1.0,但高于0.7;(2)中度:肝脾CT值比值不高于0.7,但高于0.5;(3)重度:肝脾CT比值不高于0.5。

1.4.2 MRI诊断方法 本次对脂肪肝患者实施MRI诊断过程中,采取GE Hde 1.5T核磁共振诊断仪,线圈为8通道;在检查之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将身上佩戴的金银首饰摘取下来,然后在检查过程中指导并协助患者行仰卧位,将诊断矩阵设置为128×256,层厚设置为5 mm,TR为100 ms,TE 12.32 ms,选用钆喷酸葡胺对比剂,在前肘进行静脉注射,将速率控制在每秒钟3~4 mL;得到MRI与化学位移MRI图像特征之后,对图像信号强度进行测量,并对肝脏脂肪含量进行测量。含脂肪为5%~10%为轻度脂肪肝;含脂肪为11%~25%为中度脂肪肝;含脂肪26%~50%及以上为重度脂肪肝。

1.4.3 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 以我国中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并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将脂肪肝分成五个中医类型,即:其一,肝郁脾虚证;其二,湿热内蕴证;其三,痰淤互结证、其四痰湿内阻证;其五,肝肾不足证[2-3]。本次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个体化病情情况,进行详细地分型。

1.5 评价标准 (1)对采取CT诊断与MRI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评价;(2)对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和肝/脾CT值比值关系进行分析;(3)对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和脂肪肝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本次涉及的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其中,计量数据使用()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并用х2检验;此外,P<0.05表示2组数据具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采取CT诊断与MRI诊断的结果对比 128例脂肪肝患者采取CT诊断,确诊125例,确诊率为97.66%;采取MRI诊断,确诊90例,确诊率为70.31%。在确诊率方面,CT诊断结果明显高于MRI诊断,2组数据之间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采取CT诊断与MRI诊断的结果对比 (例)

2.2 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和肝/脾CT值比值关系分析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肝郁脾虚证17例,肝/脾CT值比值为(0.895±0.236);湿热内蕴证54例,肝/脾CT值比值为(0.895±0.236);痰淤互结证28例,肝/脾CT值比值为(0.622±0.149);痰湿内阻证23例,肝/脾CT值比值为(0.774±0.190);肝肾不足证6例,肝/脾CT值比值为(0.594±0.137)。由数据可知,肝郁脾虚证的肝/脾CT值比值最高,肝肾不足证的肝/脾CT值则最低,2组数据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3 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和脂肪肝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和脂肪肝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于肝郁脾虚证患者,占比最高的是轻度脂肪肝;而对于湿热内蕴证、痰淤互结证、痰湿内阻证患者,则占比最高的是中度脂肪肝;此外,肝肾不足证患者占比最高的是重度脂肪肝。见表2。

表2 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和脂肪肝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例(%)]

3 讨论

脂肪肝作为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临床针对脂肪肝患者需加强诊疗工作的开展,明确患者的脂肪肝类型,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医治方案[4-5]。

在脂肪肝检查过程中,本课题重点提到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MRI),其中CT诊断主要对患者肝脏CT值进行检测,进一步对患者组织密度差异进行评估,CT诊断的主要优势为操作简单,数据客观、科学,无创,易被患者接受;而对于MRI诊断来说,在分辨率上较高,能够对肝细胞内脂肪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但是在组织密度差异评估方面效果不够理想。因此,综合考虑可优先CT诊断方法[6-7]。此外,还有学者表示,脂肪肝患者采取CT检查和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中医辨证分析,可将脂肪肝患者分为五类不同的证型,包括:其一,肝郁脾虚证;其二,湿热内蕴证;其三,痰淤互结证、其四痰湿内阻证;其五,肝肾不足证[8-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肝郁脾虚证的肝/脾CT值比值最高,肝肾不足证的肝/脾CT值则最低;另一方面,对于肝郁脾虚证患者,占比最高的是轻度脂肪肝;而对于湿热内蕴证、痰淤互结证、痰湿内阻证患者,则占比最高的是中度脂肪肝;此外,肝肾不足证患者占比最高的是重度脂肪肝。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脂肪肝疾病患者,采取CT诊断的效果优于MRI诊断,因此可择优选择CT诊断方法;同时,CT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可采取CT诊断脂肪肝的同时,联合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以此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内蕴内阻肝郁
果蔬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复习课之八问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值与真实值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