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湿热阻络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2019-06-04廖红霞颜日阳张智明
廖红霞 颜日阳 张智明
广东省河源市中医院内科,广东河源 517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作为常见的三大慢性病之一,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其所带来的并发症往往困扰着众多患者[1]。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合并症,据资料统计其发病率达10%~96%,该病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患者截肢最重要的原因,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因此临床上西医治疗手段有限,疗效不佳[2]。中医中药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据中医认为,根据临床特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归属于中医“消渴”“血痹”“麻木”等范畴,为脏腑亏损,本虚标实之证[3]。我院从中医学角度入手,自拟湿热阻络方浴足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并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资料均来源于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65 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纳入标准[4]:(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中华医学会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符合下肢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3)认知功能正常,能配合治疗与各项检查工作;(4)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及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2)近期有过严重应激状态者;(3)行血管旁路移植或截肢手术者;(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有开放性伤口、活动性出血者;(6)临床资料不全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2)与治疗组(n=33),治疗组男21 例,女12 例,年龄38~72岁,平均(55.1±6.8)岁,糖尿病病程2~15年,平均(8.51±2.34)年;对照组男22 例,女10 例,年龄36~70 岁,平均(54.5±7.0)岁,糖尿病病程3~14年,平均(8.48±2.4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实施前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性西医治疗,包括指导患者严格控制饮食、运动治疗,常规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并进行严格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西药依帕司他(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0mg。国药准字H20040012),成人剂量每次50mg(1 片),每日3 次,于饭前口服,14d 为1 个疗程。治疗组采用自拟湿热阻络方剂浴足,方剂由以下药物组成:苍术20g,黄柏30g,忍冬藤20g,苦参20g,赤芍20g,络石藤60g,透骨草60g,醋乳香20g,醋没药20g,土茯苓30g,绵茵陈40g,煎水取汁1000mL,置于恒温足浴盆中,加适量开水至膝关节以下10cm处,调水温至38℃左右,每组浸泡30min,2 次/d,以14d 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疗效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肌电图检查结果判定[5],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肌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肌腱反射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但<5m/s;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肌腱反射无变化,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无改善。
(2)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参照国家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标准如下[6]:主症:轻中重分别计1、3、6 分,无症状0 分。次症:轻中重分别计1、2、3 分,无症状0 分。采用积分法,治疗结束时统计症状评分的变化。体征主要指踝反射和感觉阈值测量(温度感觉、针灸疼痛、压力感觉、振动感觉等);反射和感觉阈值消失、减弱、正常分别计4、2、0 分。
(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MCV),其中包括感觉传导速度(SCV)(包括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与运动传导速度(NCV) (正中神经、腓总神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治疗后,两组证候积分与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MCV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SCV 与NCV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以及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也在增加,有数据显示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其中36%伴严重的难治性疼痛,3年生存率仅为53%左右,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临床治疗更加困难[7-8]。近年来,中医络病理论在对疾病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慢性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更为明显,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血瘀经络引起的,或因气虚血瘀,阴虚痰湿,湿热阻脉,气滞血瘀所致[9-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长,过度消耗身体能量物质,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诱发肢体疼痛[11]。同时中医认为足部是足阴经和足阳经循行的部位,为经气产生之根本,膝关节以下分布着大量的特定穴,有助于刺激经气,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2]。本研究自拟湿热阻络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治疗后,两组证候积分与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SCV 与NCV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以及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帕司他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常用药物,属于醛糖还原酶的可逆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其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安全性有待提高[13];本研究所制自拟湿热阻络方中,予黄柏苦寒燥湿,泻下焦之虚火;苍术、赤芍芳香化湿,宣畅气机,使湿邪祛而有出路;苦参养阴清热凉血,防苦寒伤阴;络石藤性苦、微寒、善祛风通络;忍冬藤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通络的功效;透骨草辛能行散、温胜寒湿,可达舒筋活络、活血止痛之功效;醋乳香、醋没药有着很好的止痛作用,可以活血化瘀,快速缓解疼痛,并且有很好的消肿作用;土茯苓具有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绵茵陈清热、利湿。全方攻补兼施,清热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配合苦寒清热通络之络石藤,通络止痛之力更强,共奏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14]。以上述药方浴足既可扩张局部血管,通过用水和热量来增加血液流动,药物直接到达病灶处,改善疼痛、麻木等,并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达到治疗糖尿病DPN 的作用[1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s,分)
组别 证候积分 体征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治疗组(n=33) 7.41±1.24 3.50±1.00 14.100 <0.05 3.54±1.25 1.05±0.11 11.399 <0.05对照组(n=32) 7.67±2.91 4.69±2.43 4.446 <0.05 3.84±1.34 2.84±1.27 3.064 <0.05 t 0.471 2.596 0.934 8.067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CV变化比较(m/s)
综上所述,自拟湿热阻络方可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