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主题意义探究情境创设的“四化”策略

2019-06-03贾茗越

关键词:意义建构主题意义四化

贾茗越

摘    要:主题意义探究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而情境是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是主题意义探究的“场”。教师作为主题意义探究情境的创设者,可以采用单元化、思维化、背景化、生活化四种策略有效创设主题意义探究情境,以促进学生对主题意义的建构。

关键词:主题意义;探究情境;意义建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由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要求教师把对主题意義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1]。

主题意义探究是指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挖掘主题所承载的语言和意义内涵,“强调学习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建构信息,并且能够组合信息进而表达信息”[2]。

主题意义之所以需要探究是因为意义并不能依靠静态传授,而有赖于动态建构。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通过意义建构,浅层、表层、宽泛的意义能转化为深层、内在、具体的意义。“意义”包括文本意义、潜在意义、心理意义和精神意义四种[3]251-252。其中文本意义是文本的原义,由作者赋予;当文本难度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接近时,文本意义能转化成潜在意义;心理意义是指潜在意义在个人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转化成内在的、主观的、个人的现实意义;精神意义是指知识和学习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发展的力量。如果没有意义建构的过程,意义便局限于静态的文本意义;学生如能走向文本与之深度互动,文本意义能逐渐发展为个人的潜在意义、心理意义乃至精神意义。

情境是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教学设计应从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一中心展开”[4]。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事件、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5]。情境应成为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创设情境就是构建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相接的过程[3]193。

学生、文本、探究情境是主题意义探究中互相作用的要素。意义是学生在探究情境中通过与文本深层互动逐步建构的,故探究情境才是主题意义探究的“场”。教师是主题意义探究情境的创设者,应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英语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情境中建构意义。下文将结合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4 Growing up的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创设主题意义探究情境。

一、探究情境创设单元化

探究情境创设单元化是指立足单元主题创设主题意义探究情境的策略。单元主题是单元的精神统领,而很多教师只立足单课时文本创设情境,不重视单元整体,使主题意义探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偏离单元主线。基于单元的主题意义探究需要“先整体理解单元的主题内涵和贯穿于各板块的主题元素”[6]。基于单元主题创设探究情境需要先确定单元主题,再对单元文本进行整体解读。

(一)确定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是贯穿单元语篇的暗线,是单元各个语篇表达的内涵与传递的意义。单元标题与单元主题是“名”与“实”的关系。单元标题表面上是一个单元的统领,但有时为了吸引眼球会改头换面,不能完全反映单元主题,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教师需要关注单元标题背后单元各板块所表达的实际内容来确定单元主题。单元标题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当单元标题能较好地涵盖各板块内容时,可以直接用作单元主题。如8A Unit 1 Friends导入课讨论朋友的品质,阅读课介绍最好的朋友,写作课要求描写朋友,单元标题“Friends”能较好地贯穿单元各板块,可用作单元主题。

(2)当单元标题涵盖内容过窄时,需要拓宽后用作单元主题。如7A Unit 1 This is me!导入课介绍问候方式,阅读课是班级同学的自我介绍,写作课要求学生写自我介绍,单元标题“This is me!”无法概括单元内容,单元主题可拓宽为“Self-introduction”。

(3)当单元标题涵盖内容过宽时,需要缩小后用作单元主题。如9A Unit 1 Know yourself导入课讨论不同个性品质,阅读课介绍不同个性对应的职业选择,写作课要求依据人物品质写推荐信,为精准体现单元内容,单元主题可缩小为“Know your personalities”。

本单元即属于第一种情况。该单元的导入课是关于成长中认识世界的方式,阅读课讲述NBA球星成长史,写作课要求写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物。根据单元各板块主要内容可知单元标题“Growing up”能表达单元各板块的主要内涵与意义,故单元主题可以确定为“成长”。

(二)整体解读文本

教师在解读单元各板块文本时只有聚焦单元主题,挖掘各板块的主题元素,才能实现各板块素材对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价值。教师应将单元中的每个语篇置于整个单元的主题背景下,分析其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再明确该语篇的主题意义,为探究该文本的主题意义做准备[7]。如在确定了9A Unit 4 Growing up的单元主题为“成长”后,教师针对单元内“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和“Integrated skills”三个板块素材较为零散的情形,将这些素材置于单元主题“成长”下进行整体解读,发现各板块素材均有主题意义探究的契机,详见表1。

二、探究情境创设思维化

探究情境创设思维化是指立足高阶思维创设主题意义探究情境的策略。教师应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与文本深度互动。如果探究问题仍以浅表性问题为主,就会导致探究的思辨缺席。思辨情境的创设应当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包括“判断推理、质疑解疑、求同辨异、评价预测等”[8],教师可以设置辨析、评价、推理、质疑等思维情境。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主要设置了辨析情境和评价情境。

(一)设置辨析情境

本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的卡通画部分讲述Eddie长大了却等待Hobo造房子的故事。其中文本关键词grow big和单元主题“Growing up”不太吻合,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思考二者的区别。师生对话如下。

T: Do you think Eddie is growing up while growing big?

S: I think he doesnt grow up. He is still too lazy.

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wing big and growing up?

S: Growing big means having bigger size while growing up means knowing something more.

T: What does growing up mean to you?

S: To me, growing up means independence. I want to do things by myself.

教师将文本关键词grow big与单元主题“Growing up”相关联,给学生创设了辨析两个概念的情境,使学生以文本概念为起点,在层层推进的问题链中进入单元主题“成长”的意义探究,使其在概念对比与经验反思中建构主题意义。

(二)设置评价情境

本单元“Reading”中的阅读语篇是Spud Webb的励志传记,教师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分析Spud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困难、行动与成就。在读后阶段,教师抓住“困难”和“成就”两个成长的影响因素设置思辨性问题:Which of the two help Spud grow more,difficulties or achievements? 学生各抒己见:I think difficulties help Spud grow more, because he can work even harder and improve his skills. / I believe achievements help Spud grow more, as he can become more confident about himself.

教师在语篇读后阶段基于单元主题设置了高阶思维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层分析深化了对单元主题意义的理解。阅读语篇的读后阶段可以成为主题意义探究的高潮部分,只有高阶思维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主题意义。

三、探究情境创设背景化

探究情境创设背景化是指立足知情背景创设主题意义探究情境的策略。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对主题的认知与情感基础,创设能补缺认知或激活情感的情境。强加式的意义探究没有考虑到学生认知经验与情感体验。教师须预设其认知难点,拓展单元主题文本,使学生借助文本支架建构主题意义,或引入相关素材渲染主题氛围,激活学生的內心情感,使学生在深度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建构主题意义。

(一)基于认知背景拓展文本

本单元“Integrated skills”中有关《安妮日记》战争背景的听力语篇最后一句话将《安妮日记》的价值总结为:Its a record of that time, and it has also become a symbol of the victory of human spirit. 学生没读过原著,缺乏相应的认知背景,难以理解这句话。教师补充了一段文字让学生阅读:Dear Kitty, my life has been so different. Im never able to go outdoors to breathe fresh air. I can never run or jump. But Im still positive. If I receive so much from people, why should I feel hopeless? 教师针对补充文本设置如下问题链。

Q1: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were Anne?

Q2: What kind of spirit does Anne show in her diary?

Q3: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textbook?

教师通过搭建意义建构的文本支架让学生感知安妮在战争中的生活境遇与心态,使学生理解了《安妮日记》折射出的人类精神,而不仅限于完成听力任务。听力语篇同样是主题意义探究的载体,教师可以使学生借助文本支架建构主题意义。

(二)基于情感体验渲染氛围

本单元“Integrated skills”听力部分《安妮日记》的二战背景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因为二战过去太久了,学生缺少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由于缺乏情感体验学生难以引起共鸣,情感体验的缺失影响单元主题意义探究。所以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齐唱歌曲“Heal the world”。学生唱出了孩童的苦难与救赎,当唱到There are people dying /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 Make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时,课堂浸润在感人的旋律中。随后师生探讨歌曲主题并引出安妮成长的战争背景,对话如下。

T: What is the song about?

S: The war.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主题意义四化
跳出经验看经验,探寻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改变(下)
跳出经验看经验,探寻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改变(上)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劳娜古迪荪诗歌主题研究
小学品德课堂主动参与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