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义公共空间理念下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路径探索

2019-06-03谢望

上海城市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

谢望

摘要:从宏观视角出发,分析总体城市设计的特征及未来的转变趋势,在传统公共空间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价值观,从整体城市设计层面关注公共领域与居民日常需求,提出“广义公共空间”的概念,强调以人的服务和交往需求为出发点,建议建立网络、节点式的广义公共空间体系,补齐城市公共需求,优化城市空间模式,探索新时期城市公共空间构建的新路径。以宁海县项目为例,结合当地城市转型期的策略方法与行动计划,提出将城市的感性设计转译为具体实施层面的理性项目,制定满足城市设计实施可操作性的管理手册,来适应城市实施动态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广义公共空间;公共价值引导;城市双修;成果转译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3.010

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引导之下,我国城市化正全面推进,城市发展不断转型。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物质以及文化生活的品质需求的日益增长,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的主要目标。城市的公共领域,承载了城市的风貌和文化、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相关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大部分需求。如何真正地将“人的需求”作为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重心,将城市发展的“增量”转变为“提质”,从“GDP导向模式”转变为“幸福感导向模式”,将研究和建设的重点聚集到城市的公共领域,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为应对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千城一面、特色缺失、空间破碎、文脉割裂、风貌不协调等严峻问题,关于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与理论的探讨以及各种针对城市转型期的理念和策略——城市双修、风貌保护规划等也逐渐兴起,就总体城市设计而言,如何在技术方法与设计内容上创新,如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升城市吸引力,如何以实施为导向正确地转译规划成果,仍然是现阶段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现状趋势的再认知

(一)总体城市设计的特征及工作任务共识

1.工作任务与内容

中国城市近30年的快速扩张以及城市的管制特征,为宏观的超大尺度城市设计提供了可能,形成了总体城市设计的独特领域。区别于详细城市设计以及专项城市设计等的各类下层次城市设计,是匹配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研究城市整体风格特征、景观要素、空间形态、实施操作等方面内容为主,为以下各层次规划提供依据。

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梳理城市特色资源,传承历史文脉,保护自然环境,提出总体形象定位;梳理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划分出整体层面的生态保护资源和控制边界、廊道、标志区域节点、道路骨架、重大公共空间、城市绿道等;并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密度、高度、色彩、照明、建筑分区等系统提出风貌管控的要求;划分城市设计控制分区、针对重点导控区域,提出城市设计原则和风貌控制要求,引导城市发展。

2.固有特征

空间形态的艺术性:以城市空间美学为主要核心并加以完善和拓展,关注三维空间布局、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城市风貌特色,原则上保留了传统城市设计的空间美学原理的运用规则,全面构架和编排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空间形态。

宏观整体的科学性:研究对象与范围尺度巨大,可达上百平方公里,涉及众多因素,总体城市设计应重点关注城市宏观、整体层面的问题,因而也需要更理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

人本价值的公共性: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相对于建筑更多关注公共利益,主要关注城市公共空间,以服务市民为主,总体城市设计也不例外。空间特色的塑造源自于人对空间的感知,倡导公共利益优先,满足多样的市民活动和公众生活。

成果管控的政策性:总体城市设计是对下层次详细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协调与管控,作为贯穿整个城市规划进程的公共政策,以管控政策和导则为主,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统筹,协调好城市各项发展中的诉求,是一系列的城市行政过程,可称之为“设计的设计”。

(二)总体城市设计的趋势转变

1.物质设计向需求属性转变

城市规划在西方国家已经逐渐从物质规划转向为社会性的、经济性的综合规划,以免忽略环境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城市设计由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开发模式,规划经常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的内容常包含在多数的详细规划中。在对三维形态以及城市空间的物质设计强调的同时,社会、人的心理属性也不容忽视,人的活动及兴趣选择、对公共空间组织模式的认知和需求問题亟待解决。

2.千城一面向空间特色转变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设计“泛化、无所不包”,表现在规划的尺度、内容、成果表达等方面,设计内容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日益严重。很多城市努力寻求特色、个性发展的冲动正逐渐增强,避免出现“风貌平淡、形象雷同、一劳永逸”的问题,希望将城市本身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生命体。

3.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

中国以扩张为特点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已基本结束,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逐渐转向为协调城市更新、复兴、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政策和指导。其中,大部分规划工作和城市设计有关,如何在用地空间的集约前提下提升城市的景观资源价值,包括容量和质量双提升、构建城市价值导向下的城市再生、新老共生的都市图景,探索规划编制的新思路以及创新技术的新方法,是现阶段总体城市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

4.感性设计向理性实施转变

目前城市设计需要与法定规划衔接才能产生作用,但对城市的影响和作用依然有限。原因在于重设计、轻管控,编制往往注重顶层设计,编制和管理的延续和联系总被忽视,总体层面对市场、问题、公众反馈等把握不准确,缺乏有效的转译路径,往往难以落实。总体城市设计在很多具体问题上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载体上,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管控也多以弹性引导为主,未来刚性的管控指标希望可以纳入强制性的执行内容,进而改善很多难以落实的问题。

(三)从广义公共空间出发理解总体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的立身之本,其实在于“统筹”,最大化地发挥多方协调的角色价值,将市场、市民的声音体现在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从而实现城市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转。

之所以从广义的公共空间出发,是因为针对整个城市而言,最重要的设计对象就是公共空间,其对于民众的切实体验、城市的整体形象以及空间架构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总体城市设计仅仅将主要的公共空间、廊道通过轴线的方式串联,但是对于“人民的城市”,传统的公共空间已不再是公园、广场和街道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应作为配套服务来看待,这些虽然是城市规划刚性管控的内容,但这些公共产品经常以政府投入为主,常被忽视,但往往这些才是人们长期停留、使用的空间,是支撑城市运营的场所载体。

广义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发展延续的主要场所,应该是包含了所有城市复杂系统的公共产品类型,人们在这里进行沟通交流、生活休闲。将广义的公共空间通过设计展现出来,是总体城市设计得以落到实处的体现。

二、多重政策背景下总体城市设计效力的思考

2016年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发展会议指出:全球已经进入城市世纪,中国强调“人民的城市为人民”的价值观。同时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引导之下,新型的城市设计作为中国城市设计历史之交时期的新方式,使得总体城市设计迎来改革和创新的机会。如何在多重政策背景下,从关注人的需求方面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利用现有存量提升优化的设计方式、内容和手段,打造公共领域的人居环境、景观风貌、社区营造、城市文脉和地域性文化等,是当下总体城市设计要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城市设计法定化提供了利好环境

由于非法定化的性质,以及长期实施保障机制的缺乏,城市设计的美好愿景在现实管理和实践中落地困难。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的颁布,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条例与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城市设计的发展得到空前的机遇,得以从形态的蓝图落实到管理的政策,协调城市空间群体的利益,从而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完善规划的建设管理。

(二)城市双修工作促进了转型提质

2016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双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城市双修不仅仅是规划理念,更成为了规划管理方式与城市建设方式转型的契机,从问题入手,可以解决一部分的“城市病”。总体城市设计结合城市双修,既能补齐城市设计形态论的缺失,也为双修工作找到对应的形态空间,为其提供后续管理的有力抓手,将有利于富有控制力的、可实施性的、长效可持续性的管理和服务。

(三)存量时代下的城市实证探索

在“新常态”与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渐渐由增量扩张迈入存量提升阶段,城市也面临转型要求。目前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规划过程中明晰角色定位、改进理念方法、建立管理体系、理顺实施机制,将城市设计置入三层次五阶段规划体系的各层次各阶段,城市设计从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到寻找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影响城市战略决策,通过“空间控制图则”将城市设计纳入土地出让环节,建立精准实施的有效机制,为如何使城市设计更好地落地,做出了切实的探索。

(四)新形势下总体城市设计的重要价值

首先,以人为本,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面向人群需求,提升城市品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思路,要求整体城市设计应该更关注人的感受,加强“人与城市”之间的多种体验关联,建立市民与公共资源的亲密关系,强调社会空间的人性归属感。

其次,提升魅力,成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动力。挖掘、统筹和提升城市自身的优势资源,并突破惯性思维和现有平面格局,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和动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有良好的区域竞争力。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和需求出发,提出城市发展战略以及总规、其他相关规划的条款补充和合理性建议。

最后,优化空间风貌,解决城市面子问题。挖掘资源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特征风貌是城市最宝贵的价值资源,总体城市设计的价值也要回归到传统城市设计本源,通过抓住城市现状特征资源,强化对城市资源特色的挖掘和重点要素的管控,形成城市自身獨特的魅力,从物质层面解决城市形象面貌需求。

三、广义公共空间的概念初探

(一)“人民城市”的基本价值观

基于“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观,结合生态、科学、创新以及发展的价值观,通过提供以人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空间的创造,来激活城市价值、提升城市品质、响应美好生活需求。结合城市规划的公共属性,更好地推动公共产品引导城市发展。

(二)广义公共空间的重点研究对象

关注公共领域。在符合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之下,生活、便利、健康、艺术性的公共场所和设施空间是衡量城市服务品质、判断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也是吸引人才、增加归属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资源载体。我们需要从各类需求出发,立足于传统的公共空间之上,提供多元、便利、个性的公共产品,与居住、就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使得人与城市更友好互动。广义的公共空间,不光是一座公园,也可以是综合体,极具活力的街道亦或是一条风景优美的滨河绿道,这些会成为引导市民公共行动的空间载体,发挥长期、有效、全面的功能和影响。

从总体城市设计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多重政策背景下的总体城市的效力认知来看,考虑到总体城市设计无法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解决城市的所有问题。我们希望探索一条更有效的研究路径,将研究重点从传统的“多而全”聚焦到城市的公共领域,介于传统的公共空间之上,从城市的山水、人文空间、公共服务、风貌形象以及出行方式等方面,研究公共领域的设计与导控,让这些公共服务要素,成为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和交流交往的空间(图1)。

(三)广义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

一是打造人性化尺度:依托人的行为特征来构建一个综合的网络和不同尺度的集成要点,不再是简单的等级配置,应该是密集连续、空间特征多样化的场所。这一空间网络,一是必须满足空间尺度人性化的特点,健康出行和日常出行能够决定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二是是公共服务多样化,慢行的出行方式和多样的空间匹配升级版的生活需求;三是空间要素特色化,生态绿化空间、城市开放空间、文化场所和地形地貌未来都将成为城市标志性去處;四是先进设施集成化,包含安全便利的城市先进技术设施;五是公共管理精细化,刚性与弹性结合的城市多元化管理。未来的广义公共空间,将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成为人和城市交流的核心载体。

二是需要服务与创新:广义公共空间会提供均衡、充裕的服务,围绕公共服务与公共交通形成“公共供给”和“街区化服务”,利用规划弹性空间的预留,为未来的城市服务能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同时,激发“创新集聚”,创新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广义公共空间提供的“网络节点”模式能够提供高密度的交往交流空间、更加多元的公共产品以及更专业化的服务内容。

三是城市单元小型化:广义公共空间的针灸式的改造、植入和修复,让城市单元变得更小,让原本单一、大型的功能区变得尺度更适宜、更具活力、功能更全,让过于单调的空间风貌变得更有特色、形态更丰满。这种通络式的再生是未来城市双修等路径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为城市从全面拓展和推倒重来的空间下,找到了一条走向有机更新的路径。理性、有机增长的小街区模式,未来将成为引导城市从巨型走向中小型、多元、有活力的方向。

四、宁海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案例

(一)项目编制背景

宁海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是宁波市下辖县,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是长三角经济圈与海西经济圈双重辐射的重要节点。宁海湾与三门湾在这里交界,山与海的自然交汇创造了宁海的众多美景,中心城区生态格局可以概括为“两山环抱、双水流经、两湾在望”。同时,这里人文荟萃、诗画文化源远流长,城区以建立在步行交通上的小街巷为主,空间尺度非常宜人,尤其是老城区城隍庙周边以及桥头胡千年古村片区,传统风貌特征尤为明显。

2017年浙江省建设厅制定了《浙江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浙建 ﹝2017﹞7号),同年,宁波市成为全国6个“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双试点城市之一,本次规划要求从理念到行动,运用城市更新理念,融入城市“双修”内容,促进城市转型提质,做精做美。

(二)整体技术框架

以创新的方式构建总体城市设计的空间蓝图,不仅体现在空间方案上,更体现在工作框架体系上,通过明确工作目标、扎实摸底现状、精准特色提炼。具体体现在:现状梳理、四大策略、蓝图整合、重点片区、最终形成有效的管理手册五大篇章,其中“四张网”的理念是本次城市设计如何打造广义公共空间的集中体现(图2)。

(三)面向市民的诉求判断

调查分析是收集、梳理现状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研究的重要基础。规划应进行中心城区及县域大层面的现场实地踏勘,同时向规划部门收集相关的既有规划、采取面对面访谈、手机二维码问卷等形式采集、整理民众需求和建议,在规划落地之前建立面向市民的诉求判断,解决三个问题,即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布局、如何传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感受。

在建成比例已经相对较高的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角色,是作为空间品质和建设亮点的提升以及对已有的规划和整体空间框架的统筹。通过对现状交通、山水景观、公共活动、建设风貌等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现状中关于山水和城市、空间和活动、现代和传统之间的核心问题。通过建筑质量、建设风貌、文化价值等多要素识别现状保留空间,在总规基础上,通过相关资料落实已有设计,本着提升和统筹两大目的,综合确定最终的设计工作底图(图3)。

(四)从打造广义公共空间出发的策略体系

城市的森林水绿、文化故事、公服设施、绿色出行四方面,承载包容了未来城市居民所有的公共社交活动,是一切广义公共生活的集中载体。本次规划从“四网融合”的理念出发,提出四大策略,将四网融合叠加在一起,构建宁海最有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策略一:全城风景化的森林水绿网,整体上通过增量供给、灰空间改造、建筑空间引导、立体绿化引导等路径实现全城森林水绿网的构建。打造山海廊道以及四大特色主题段、实现城市绿地的增量供给,构建城市的十条横向山城廊道,完善外围郊野公园环,并形成16条林荫街道。

策略二:诗画气质的文化故事网,整体上通过遗迹恢复、文化元素渗透、路径串联、文化活动策划等路径实现文化故事网的建构。通过挖掘宁海新老文化,形成四条文化长廊,串联城区文保点以完善文化故事线。

策略三:人性化公共服务设施网,旨在构筑全覆盖、分层级、方便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以人为核心,完善商业、文化、医养、教育、旅游服务和产业服务六类服务设施,各类设施叠加形成三个集中服务区。

策略四:逍遥自得的绿色出行网,从构建慢跑环、徒步道以及一系列城中休闲步道和登山步道等方面,形成展现城市特质和活力的逍遥绿道网(图4)。

(五)总体蓝图整合

在“人意山光、自在宁海”的整体形象定位之下,本规划建构“双湾双溪诗画境、十廊十景自在城”的城市形象目标,搭建宁海整体景观风貌结构,补齐城市绿道、海绵生态、城市夜景、风貌分区、城市色彩、高度控制和天际轮廓线等总体城市设计不可或缺的风貌感知体系。

(六)重点打造两块标志性门户区

设计重点刻画“诗画客厅”和“海城大道”两个标志地块,营造城市诗画风情的城市滨水客厅及连通双湾观山海的城市主动脉,实际解决城市“面子问题”。在规划手法上,通过打造重点建筑群来完善环湖功能,通过塑造特色空间来延续山水廊道,通过优化街道立面来提升风貌形象,同时构建城市绿道增强人绿互动,打造重要节点织补城市的缺失,最终形成新老对话、山水辉映的城市形象。

(七)转译有效成果,夯实实施路径

为了实现有效的成果转译,补齐城市设计形态论的缺失,也为双修工作找到对应的形态空间,为总体城市设计提供后续管理的有力抓手,建立可实施性的、长效可持续性的管理和服务。制定满足城市设计实施可操作性的管理手册,其中部分内容可反馈到总规中作为强制性内容,以系统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实施性,使设计蓝图转化为具体明确的建设任务,同时提高城市设计管理效能。管理手册分两部分,分别包含近期要启动的具体项目以及控制与引导性相结合的城市设计導则。

1.制定近期行动计划

根据《2017宁海县重点工程和实事工程建设计划》以及《2018宁海县“双高攻坚”专项行动》,确定宁海近期重大项目和城市双修的内容,制定“绿城、趣城、靓城、慢城”四个行动计划,建立近期行动计划项目库,形成一个近期行动计划表,便于管控实施(图5)。

“绿城计划”以构建城市优越的生态环境为目的,打造1个生态湿地、建造4条城市廊道、谋划2项绿化工程、打造13片公园绿地;“趣城计划”以完善城市配套、激发活力为目的,建造打造新城10大项目、整治1条特色街区、保护3项历史文化、策划8个城市事件以及完善多项城市服务设施;“靓城计划”以完善城市面貌为目的,改造4条街道、城中村棚改23个、打造2个城市地标;“慢城计划”以倡导休闲出行为目的,打造3个慢生活体验区、建造6条城市绿道、完善公交站场及智慧交通设施等(图6)。

2.城市设计导则

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以控制性和引导性相结合,从“建设开发、开放空间、慢行交通、风貌形象”四个方面进行分类控制与引导,最终形成成果转译。城市设计导则,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研究人的经济生活需求、生活使用的便捷度,感知休闲体验、活动内容、出行体验、活动路径以及视觉和感官体验。根据城市设计各体系完整和有效运作的需求,分别提出控制性内容与引导性内容的不同要求。其中,原则上控制性内容需在下一层次规划中予以贯彻落实与具体深化,引导性内容可根据下层次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图7)。

五、结语

城市的规模建设不应该忽视人性化的本质,总体城市设计在架构城市格局的同时,应提升人文关怀,真正把人的需求作为城市的发展重心。本文旨在研究一种总体城市设计的方向,更直接地抓住城市来自本底的需求,关注公共领域,强化其特色,并进行厚度和宽度的延展,形成城市独特的公共空间魅力。同时希望这种成果可以直接指导到后续管理,真正为下一步城市建设工作提供实际帮助。

参考文献:

王世福,汤黎明.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的认识[J].规划师,2005,21(1):34-36.

童明.变革的城市与转型中的城市设计——源自空间生产的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17(5):50-57.

边兰春,陈明玉.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的城市设计转型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8(1):18-23.

蔡震.关于实施型城市设计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117-123.

冯雪.反转视角,以社区公共空间重塑总体城市设计[C]//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872-882.

王富海.深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的价值与意义[J].时代建筑,2014(4):30-33.

Abstract:From the macroscopic ang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urban design and future trend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public space concept, combining the new period values, it focuses on public areas and residents' daily demands in the overall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generalized public space”, emphasizes the service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as a starting point, proposes network and the node type of the general public space system to supplement the urban public demands, optimize urban spatial pattern and explore new approaches to construct the urban public space in the new era. Taking Ninghai county project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strategies, methods and action plans of the local city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perceptual design of the city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a rational project at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level, and a feasible management manual for the  urban design should be develop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ynamic  manage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overall urban design; generalized public space; public value guidance; dual urban restoration; achievements translation

责任编辑:许  丹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城市双修”中的生态修复
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湘北城镇生态修复实践探索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