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2018-01-29陈凌张丹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5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海绵城市

陈凌+张丹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作为“城市双修”有力的抓手,借助各级试点城市启动的契机和国家强制性推广的要求,近期集中力量开展“战役式”行动,还清历史欠账、解决重点问题、加大推进力度。本文在某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采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秉持先“绿”后“灰”的原则,在修复受损城市绿地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地形进行改造,优化场地竖向,因地制宜设置海绵设施,有效缓解了周边内涝问题,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城市双修,海绵城市,海绵型广场,雨洪调蓄

1 引言

在传统粗放型城市建设模式指导下,往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受到严重破坏,河道、湿地等生态斑块面积急剧缩小,生态廊道断裂或消失,城市生态格局破碎,其自然调节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与此同时,内涝、黑臭等一系列城市病频发且愈演愈烈。近年来这一情况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无论是“海绵城市”建设,还是“城市双修”,都是针对这一现象的积极举措。

“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个部分,其中生态修复指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维护和恢复,通过加快山体修复、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修复利用废弃地、完善绿地系统等措施,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海绵城市”则是以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提高城市水安全等为目标,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推广低影响开发技术,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和自然净化。显然,“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建设在内容上有所重叠,在功能上也是相辅相成的。

2 “海绵城市”与“城市双修”的关系辨析

“海绵城市”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建设。在宏观尺度上,明确城市开发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在中观尺度上,优化城市水系和绿地布局,均衡布局城市公园等重要城市生态节点,修复城市生态肌理,合理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在微观尺度上,关注海绵型公共绿地建设、小区海绵化改造等具体“海绵体”的设计和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缓解河道黑臭、内涝频繁、热岛效应等“城市病”,实现多重生态环境效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双修”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质量、提升环境品质方面有着迫切的需求。“城市双修”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在修复受损城市绿地的基础上,合理拓建绿色空间,并通过科学调度管理,将修复和新增的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天然海绵体,为周边地区提供雨水滞留和调蓄的空间,不但可以提升城市海绵体的功能,有助于完善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海绵系统,进一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而且可以恢复自然水文循环,调节城市微气候,有效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和“城市双修”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中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双修”的有力抓手。鉴于国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求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城市双修”完全借助各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启动的契机和国家强制性推广的要求,近期集中力量开展“战役式”行动,还清历史欠账、解决重点问题。

3 典型案例分析

笔者在参与某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现有地形进行改造,营造公共海绵空间,收集周边地块雨水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滤、沉淀和净化后进入核心区的低洼湿地和下沉式绿地,在有效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营造富有特色的空间,增强城市绿地的生态雨洪调蓄能力,完善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和雨洪管理系统。

3.1 项目概况

某拟建城市广场选址为一处拆迁厂区,现状绿地受损严重,总用地面积约为6.2ha;周边地块大部分已经建成,但周边内涝一直较为严重,尤其是广场西南角道路交叉口处,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和城市形象。因此,在城市广场常规排水设计的基础上,如何缓解周边内涝问题也成为了本项目需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由于擬建广场绿地率较高(规划方案绿地率为45.2%),本设计优先考虑通过合理的竖向布局,结合绿地建设海绵设施,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和缓释空间,尽可能地减少城市雨水管渠的改造投入。

通过对场地及周边区域的地形和管网进行细致分析,广场的汇水范围广场自身以及西侧、南侧、东侧的部分地块,总面积约为12.7ha。

3.2 设计方案

为方便雨水的收集,广场整体地形设计为中间低、四周高,如图1所示。

考虑到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场地原土渗透性较差,本项目主要采用滞、蓄为主的海绵设施;考虑到雨水导流、道路面源污染削减以及广场绿地浇洒,增加净、用、排的海绵设施。综合各项海绵技术适宜性和经济性分析,主要选择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草沟、蓄水模块等技术,如图2所示,具体布置情况如下:

(1)在广场西侧设置阶梯式雨水湿地,主要处理西侧和北侧汇入的雨水径流,汇水范围面积约为2.2ha。考虑到处理效果和景观效果,通过与景观设计的协调,将雨水湿地设计为阶梯式,可对雨水径流进行逐级净化,提高净化效果。湿地占地面积为2000m2,调蓄深度0.3m。经雨水湿地处理的雨水通过雨水管收集至蓄水模块;并通过设置溢流管,将超过雨水湿地调蓄能力的雨水溢流至蓄水模块。

(2)在广场南部和中间设置5处下沉式绿地,主要处理南侧和东侧汇入的雨水径流,汇水范围面积约为5.4ha。设计下沉式绿地相对于周边铺装的下凹深度约为0.2m,并通过在铺装下设置雨水通道将5处下沉式绿地相连,构成高程不同、彼此串联的下沉式绿地组合,总面积约9400m2。下沉式绿地均设置有溢流口,将超过下沉式绿地调蓄能力的雨水溢流至蓄水模块。

(3)为避免广场长期积水,在广场中央最低处地面下设置了4000m3蓄水模块和小型抽排泵,将多余雨水抽排入附近市政雨水管。endprint

从而可实现如下的雨水径流组织:场地西南角积水点的雨水通过线性排水沟收集、经两处初雨弃流装置处理后,溢流排入广场。场地南侧和东侧地块的雨水通过与市政雨水管相接引入广场。进入广场的雨水通过雨水管、植草沟等转输设施,就近排入下沉式绿地和雨水湿地进行处理。在下沉式绿地和雨水湿地设置溢流装置,雨水溢流至蓄水模块。蓄水模块设溢流管,超过其蓄水能力的雨水溢流排入周边市政雨水管,最终排入河道。

图1总体竖向布局图 图2总体方案布局图

3.3 效果评估

通过Infoworks ICM对上述方案在不同重现期降雨下的积水情况进行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在短时间(2小时)强降雨情况下,广场雨水均不需要外排,且西南角道路交叉口内涝现象得以消除;降雨后超过广场正常调蓄能力(即超过蓄水模块体积)的雨水可在24小时内通过小型泵站缓排至周边雨水管网。在不需要对周边市政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的问题。

(a)2年一遇 (b)5年一遇 (c)20年一遇

(d)30年一遇 (e)50年一遇

图3 不同重现期下模型模拟结果

另外,项目建成后,可以将蓄水模块净化处理的雨水用于广场绿地澆灌和湿地补水,每年可实际利用雨水2.3万吨以上,有效减少了市政自来水资源的使用。

4 结论和建议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留下了不少问题,一是原有生态系统遭受相当程度的破坏,二是雨水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短板,严重制约城市良好运行。在开展“城市双修”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城市公共海绵空间与地块开发同步实施,传统市政设施与新型海绵城市同步建设,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也有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

本文在一个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在修复受损城市绿地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地形进行改造,采用下沉式绿地、阶梯式雨水湿地、蓄水模块、植草沟等海绵设施,收集和处理周边地块雨水,净化后回用。本文探索了如何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富有特色城市空间的同时,增强和发挥城市绿地的多重生态功能,以协助解决城市现状问题,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

[2]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研究,2012,19(5):4-8.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海绵城市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