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体重指数相关性分析
2019-06-03
贺州广济康复医院,广西 贺州 542827
随着经济水平发展,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危害度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发生质变,脂肪在肝脏储积过多造成的。轻、中度的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有重度脂肪肝患者才会出现恶心、腹部隐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肝炎、酗酒、长期使用激素类、抗肿瘤药物等均是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早筛查并发现脂肪肝是减少其危害的重要手段[1-2]。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脂肪肝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体重指数(BMI)相关性,为提出脂肪肝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1849例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普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近期创伤史、手术史、恶性肿瘤、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病毒性、药物性肝炎,血吸虫性肝病史人群,其中男性1002例,女性847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55.25±15.61)岁。
1.2 诊断标准
1.2.1脂肪肝诊断标准 超声诊断:(1)肝脏近场出现弥漫性点状高回声,与肾脏和脾脏相比回声强度更高,部分患者出现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减退,且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的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中度肿大,肝边缘顿挫;具有第(1)项+(2)(3)(4)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脂肪肝[3]。
1.2.2高血脂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血清总胆固醇(TC)>5.72 mmol/L(220 mg/dL);(2)血清甘油三酯(TC)>1.70 mmol/L(150 mg/dL);(3)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 mmol/L(35 mg/dL);(4)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 mmol/L(140 mg/dL);具备以上任何一项即可诊断高血脂[4]。
1.2.3高血压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5]。
1.2.4糖尿病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任意血糖≥11.1 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或空腹血糖(FPG)≥7.0 mmol/L,OGTT试验餐后2 h血糖(P2hPG)≥11.1 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6]。
1.2.5体重指数(BMI) 过轻:<18.5 kg/m2,正常:18.5~23.9 kg/m2,过重:24~27 kg/m2,肥胖:28~32 kg/m2,非常肥胖:高于32 kg/m2[7]。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本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采用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的方法,每份体检报告均由两名医生同时录入Epidata数据库,进行一致性核查,剔除无效的体检报告,所有纳入研究的人群同一检查项目均由同一个检查医生完成(副高以上职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患病情况
本次纳入研究的样本共计1849例,其中脂肪肝276例(占14.93%),高血压514例(占27.80%),糖尿病148例(占8.00%),高血脂症333例(占18.01%)。
2.2 脂肪肝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体重指数相关性分析
脂肪肝人群的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患病率及BMI≥28 kg/m2所占比例分别为41.67%、22.46、25.72%、45.29%,非脂肪肝人群的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患病率及BMI≥28 kg/m2所占比例分别为25.73%、17.23%、4.90%、9.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人群血压、血脂、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脂肪肝人群SBP、DBP、FBG、TG、TC、LDL-C、BMI指标水平较非脂肪肝人群显著提高,HDL-C指标水平较非脂肪肝人群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脂肪肝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体重指数等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
以是否患有脂肪肝为因变量Y,以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作为自变量X(赋值情况见表3),进行Logis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均进入方程,且均为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1 脂肪肝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体重指数相关性分析[n(%)]
表2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人群血压、血脂、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表3 脂肪肝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体重指数等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赋值表
3 讨 论
脂肪肝是肝脏疾病发展过程的必要的病理过程,并且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轻、中度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有重度脂肪肝患者才会出现恶心、腹部隐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随着经济水平发展,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脂肪肝形成的基本机制是:食物中的脂肪水解后与胆盐结合,肠黏膜将其吸收后与胆固醇、蛋白质结合形成乳糜颗粒,进入到肝脏,乳糜颗粒分解为脂肪酸、甘油,肝细胞中的线粒体辅助脂肪酸释放能量,形成甘油三酯、胆固醇酯,其中大部分的载脂蛋白形成VLDL进入机体的血液循环,是机体代谢能量的重要来源,但是若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内过多积聚,合成与分泌平衡发生紊乱,造成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多的沉积形成脂肪肝[7]。本研究1849例体检人群中脂肪肝276例(占14.93%),与既往调查研究基本一致。
3.1 高血压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Bloomgarden[8]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非脂肪肝人群显著提高,且高血压患者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也显著提高。本调查结果显示,脂肪肝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1.67%,非脂肪肝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73%,且脂肪肝人群的SBP、DBP较非脂肪肝人群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loomgarden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脂肪肝发病与高血压显著相关。
表3 脂肪肝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体重指数等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结果
3.2 高血脂症是诱发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升高与肝脏脂代谢的能力不相符是发展为脂肪肝的前提条件,而一旦形成脂肪肝,加重肝脏脂代谢能力的下降,血脂代谢能力进一步下降,诱发高血脂症[9]。本调查显示:脂肪肝人群的高血脂症患病率为22.46%,非脂肪肝人群的高血脂患病率为17.23%,且脂肪肝人群的TG、TC、LDL-C较非脂肪肝人群显著提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脂肪肝的发病与高血脂症密切相关。高血脂症的患者脂肪过多堆积在肝脏内,肝脏转运能力受限,不断沉积在脂肪肝内,诱发脂肪肝,而脂肪肝形成后肝脏代谢功能紊乱,又是诱发高血脂的重要危险因素。
3.3 糖尿病与脂肪肝发病密切相关
本调查显示:脂肪肝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72%,非脂肪肝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90%,且脂肪肝人群的空腹血糖较非脂肪肝人群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原因:高糖饮食促使新陈代谢发生紊乱、胰岛素抵抗,血糖未转化为能量,而转化为脂肪长期存在于肝细胞中,向血液循环中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增加,导致胰岛素失去活性,诱发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出现可逆性的胰岛素抵抗,脂肪酸大量在肝脏内蓄积,促使脂肪肝的形成[10]。
3.4 肥胖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诱因
本研究显示,脂肪肝人群BMI≥28 kg/m2所占比例为45.29%,非脂肪肝人群BMI≥28 kg/m2所占比例为9.03%,脂肪肝人群BMI指标水平较非脂肪肝人群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肥胖是脂肪肝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考虑原因:肥胖人群的胰岛素受体少、敏感性弱,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且脂肪分解受到抑制,肥胖程度进一步加重,脂肪不断沉积诱发脂肪肝并不断加重,若患者骨骼肌的胰岛素受体少,并且胰岛素受体极易基因突变,肌肉对血糖的摄取能力下降,脂肪不断合成并且贮存在肝脏中形成脂肪肝[11],因此,脂肪肝的防治需要考虑体重的控制。
3.5 脂肪肝发病的综合危险因素的影响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均进入方程,且均为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BMI对脂肪肝有重要影响外,性别和年龄也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的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与其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男性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更大,社交频繁,避免不了的应酬、酗酒等均是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增长伴随着机体代谢能力下降,也是脂肪肝发生的诱因。因此,脂肪肝的防治要将男性和年龄大的人群作为重点干预人群。
综上所述,脂肪肝的发病与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密切相关,进行脂肪肝综合防治时,在控制体重的同时,与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防治并行,男性和年龄大的人群应作为重点防控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