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19-06-03邵凯隽王文秀叶发青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融合

邵凯隽,王文秀,叶发青

(温州医科大学 教务处,浙江 温州 325035)

教育部于2014年6月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审核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师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同时,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做好原有7年制医学教育与“5+3”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教育部于2015年3月出台了《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将7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并给出了具体改革时间表。这表明,曾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大量优秀高层次人才支撑的7年制医学教育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2017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3个方面的9点要求,为各高校进一步深化“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改革方向。

温州医科大学(以下称我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开展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号召,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改革经验,加快推动7年制医学教育向“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转型步伐,通过经验分析、创新模式构建设计及教学实践等几方面工作,推出了系列改革与创新举措,全面推动了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1 7年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问题分析

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开展7年制医学教育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卓越医师教育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及时总结梳理7年制医学人才培养与卓越医师教育培养项目改革的实践经验,对于我校开展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对7年制学生培养方案、学业情况、外语能力、临床实践及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调研分析,我校在7年制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基于7年制一贯制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7年制一贯制培养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①7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未能有效结合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的学习内容,出现课程知识内容重叠等情况,一贯制培养优势不明显;②分阶段培养与管理(“5+2”模式,教务处与研究生院分段管理),学生归属感不强,割裂了一贯制培养的系统性,不利于人才培养[1];③研究生阶段培养时间较短,且未能有效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体系存在壁垒;④分流与淘汰机制不完善,缺乏主动与被动淘汰分流机制。

1.2 基于最佳生源质量的7年制医学人才培养优势不突出 我校7年制学生录取平均成绩高于当年高考一本线近50分,生源质量优于其他所有专业,最好的生源进入到7年制医学专业进行培养。但通过7年制学生的学分绩点、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学业预警人数、四六级通过率等指标数据的统计比较,7年制培养效果及优势并不明显,未显示明显优于5年制学生。

1.3 基于优质教学资源的7年制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效果不明显 为推动7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改革成效与培养质量,我校在7年制医学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政策保障、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习资源及教学经费等方面都予以优先保障。但是,拥有优质教学资源的7年制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学业成绩、外语学习、竞赛获奖、社团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没有明显优于校内其他专业,与预设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2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

做好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是构建新型医学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7年制医学教育改革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围绕医教协同,重点突出一体化培养,并在细化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探索课程教学与方法及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几点思考,具体如下:

2.1 明确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实际,借鉴国际经验,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点突出临床能力、创新研究、国际视野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明确以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能力,具备独立承担相关学科常见多发病诊疗能力、较强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为主要目标[2]。

2.2 创新培养方案 实施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连动机制,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学院及学工部等部门组成“5+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落实各环节培养目标。突出“5+3”一贯制培养特色,整合本科与硕士阶段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采取小班教学、床边教学、PBL/CBL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优化统筹临床培训实践和内容,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体系,做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实施科研导师一贯制,给予全学程临床科研训练和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强化医学人文素质训练,改革“两课”和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的教学方式,完善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的体验式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体系。

2.3 实施课程整合 实施以基础-临床整合,疾病- 系统整合为主要目标的一体化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改革。以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和融会贯通的整体医学思维为目标,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三段式医学课程模式,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 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学科的 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基础课程、桥梁课程、临床课程和实践课程更为协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3]。2.4 优化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推进网络化、数字化课程、教材等资源开发,优化整合各级精品课程、数字课程、公开课等在不同平台的线上课程,建设一批适合“5+3”一体化培养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完善共建共享的在线开放学习平台,在“5+3”一体化培养体系中,采用混合教学方式的专业核心课程比例不低于30%。

2.5 规范技能培训 推进专硕与住培有效衔接,明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有机统一,建立从见习、实习与规培3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4]。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培训培养方案、大纲和考核标准的统一,根据《温州医科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和加强协同,加强临床专硕培养管理体系与住培管理体系的协同。

2.6 完善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5年本科教育与3年硕士教育培养过程,统筹安排研究生学位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的教学;完善制度体系,出台开展“5+3”一体化外语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标准与机制等方面的支撑文件,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应用效果、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反馈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资源保障,推进综合性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与承接教学能力。探索进一步拓展学校临床教学医院资源,加强符合“5+3”培养需要的住院医规培基地管理。

3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内涵

基于上述综合考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招生情况及长学制人才培养与改革既有经验,学校将“5+3”一体化人才培养定位为集“高起点、高要求、全程、全面、层次分明、特色鲜明、创新型、融合性”为一体的高层次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制定了基于多创融合的临床“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多创融合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3.1 本硕学习阶段融合 融合本科与硕士阶段学习,前4年安排公共课程,后4年统一安排实习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分层临床轮转,有效打通本硕学习区间,实现整体教学安排一体化。

3.2 基础临床彻底融合 联合基础学院、药学院及临床学院等校内多个教学单元,全面整合课程,构建11个系统器官整合的课程体系,涵盖22门课程,缩减原传统模式学时达40%以上,实现基础临床彻底融合,实现课程知识内容一体化。见表1。

3.3 教学方法方式融合 以基础临床课程整合为基础,在整合课程里全面开展PBL、CBL教学,实施以小班教学、小组讨论的模式。同时结合在线课程的建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方式融合,实现教学方法与理念一体化。

3.4 医院与学校融合 充分发挥临床学院与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与技能学习的优势,注重临床能力培养,完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反复接触临床,在学校和医院学习时间比为1.5:6.5,实现医院与学校教学融合,实现医教协同一体化。

3.5 导师全程指导融合 以提升临床科研素养为核心,实施科研导师一贯制,实施全学程临床科研训练和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安排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参加研究生学术社团活动,加强临床科研思维的启蒙教育;在大学三年级确定研究生导师,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并开展科研基本能力训练,每学年时间不少于2个月。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开展临床科研素养的专业训练,实现科研训练与能力培养一体化。

3.6 医学与人文融合 加强医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实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改革“两课”和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的教学方式。在低年级开设早期接触临床项目、早期医院志愿者项目、遗体捐献仪式、门诊实践项目、医疗下基层项目等课外实践内容,形成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的体验式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一体化。

3.7 国际化教育融合 设计英语学习不间断和国境外培训经历,注重国际化教育理念。改革外语教学,拓展国(境)外学习项目,提升国际化素养,构建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着力语言应用能力,医学人文素养、学术能力与国际化素质培养[5]。积极引入国际外语教学资源和外教授课,实施国际外语考试奖学金制度。学生在本科5年学习期间,须有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学习1个月及以上经历,实现国际化教育与开放学习一体化。

表1 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为线索的课程整合表

3.8 趋同与分流融合 专业前期趋同,后期根据学生职业素养、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科研潜质等方面评估,并结合学生意愿,在第5年进行中期检查与分流分类,适合“5+3”一体化培养的学生,继续完成相应模块的学习任务,确定不适合的学生进行适时分流,实现趋同分流一体化。

4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践

学校自2015年起招收“5+3”一体化培养专业学生,截至目前共有包括临床医学、眼科学、儿科学等3个“5+3”一体化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共460余人,全部按照基于多创融合的“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行培养,同时三个专业又根据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及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微调,进一步凸显专业特色。通过近3年的改革实践,通过对“5+3”在校生学业情况、科研训练、综合素质及教师反馈等方面的数据调研分析,在创新培养模式下,一是学生呈现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学习能力强、英语水平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快等特点;二是学生学业水平、四六级通过率、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人数及主动性、参与国境外交流学习的人数和机会均高于同年级其他专业;三是适应新模式教学能力强,参加PBL、CBL及在线课程学习的人数及效果均高于同年级其他专业。基于多创融合的“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特色正逐步显现。

5 结束语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是顺应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建设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尚未有成熟模式,改革之路艰难且漫长。我校将在医教协同机制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建设浙江省重点大学为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培养质量,探索具有地方医科院校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为国家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建设、区域社会发展及卫生健康事业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融合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医学的进步
《融合》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