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质强化班”课程成绩评定细则探索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2019-06-03程刚
程 刚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800)
我国于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进行了7次全国范围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研究发现,大学生身高、体重指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肺活量”指标出现先抑后扬趋势,但绝对值出现大幅度滑坡;除女生仰卧起坐指标外,其他身体素质指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亟待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努力提高体弱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南京工业大学采取“体质强化班”教学改革试点,以学生前后体质测试分数为依托,探索体质强化班课程的成绩评定细则,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而探究提升体弱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新模式、新路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为评价标准,筛选南京工业大学2017级和2018级2017—2018学年第1学期体质测试总分后120名(因测试缺项而导致的总分排后不在此条款中)的全日制在校生,对普通高校“体质强化班”课程成绩评定细则进行探索研究。
1.2 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体重指数(BMI)、耐力跑成绩为分班依据,将体质强化班分为3个班级,分别为一班(BMI>30)、二班(耐力跑成绩<40分)和三班(除BMI>30和耐力跑成绩<40分以外的剩余学生),学期前一班、二班和三班学生人数分别为37名、40名和43名,共计120名。对3个班级进行为期12周的体质强化教学,每周2次体质强化课,时长为60min。12周教学后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学期末一班、二班和三班学生人数分别为34名、34名和33名,共计101名。
对12名教授和副教授(5名教授和7名副教授)进行访谈,获得起初的体质强化班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强化班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体质强化班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50%+体测总分提高幅度×30%+课堂表现+阳光体育长跑附加分。学生体质强化班成绩总分为110分。
表1 体质强化班成绩评定方法
表2 体质强化班学生“体质测试”平均分、平均提高分和达标人数及达标率
2.2 调整前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学期前和学期末一班(BMI>30)达标人数和达标率为0,原因在于学生体重指数较大,二班(长跑<40分)和三班达标人数和达标率提高幅度较大。学期末体质强化班共有101名学生,经过1学期学习后,体质测试达标人数为42人,总达标为41.6%。除阳光长跑附加分外,学期末一班及格率较低,只占55.9%。
表3 第1次调整前和第2次调整后学生成绩平均分、平均提高分、及格人数和及格率
2.3 第1次调整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由于体质强化班的学生是抽取全校一二年级体质测试成绩最后120名,学期前体测成绩分布在20~29分的共计4人;分布在30~39分的共计12人;分布在40~49分的共计65人,所占比例最大;分布在50~59分的共计20人。学期前学生体测分数低,基数小,为重视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故将之前标准(体测成绩×50%+体测总分提高幅度×30%)调整为体测成绩×30%+体测总分提高幅度×50%,即第1次调整后的学生体质强化班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30%+体测总分提高幅度×50%+课堂表现×20%+阳光体育长跑附加分。
2.4 第1次调整前后学生成绩情况
一班学生第1次调整前后“成绩平均分”分别为60.3和62.5,平均提高2.2分;第1次调整前后“及格人数”分别为19(55.9%)和20(58.8%)。二班学生第1次调整前后“成绩平均分”分别为69.9和74.6,平均提高4.7分;第1次调整前后“及格人数”分别为26(76.5%)和26(76.5%)。三班学生第1次调整前后“成绩平均分”分别为78.8和84.8,平均提高6.0分;第1次调整前后“及格人数”分别为32(97.0%)和32(97.0%)。
一班学生体重基数大,体测分数低,体测总分提高幅度小,且3个班级及格人数和及格率几乎没有变化。第1次调整后学生成绩分布在0~59分的有23人,占22.8%;成绩分布在60~69分的有11人,占10.9%;成绩分布在70~79分的有13人,占12.9%;成绩分布在80~89分的有40人,占39.6%;成绩分布在90~100分的有14人,占13.9%。
研究发现,学生成绩若按照总体10%的学生达到优秀,20%的学生达到良好,60%的学生达到及格,10%的学生不及格的标准。第1次调整后总体的及格率均大于且远超过10%。因此,在第1次调整的基础上,需进一步修正体测总分提高幅度,保证及格率。
2.5 第2次调整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为鼓励学生1学期努力的学习体质强化班课程,保证其及格的前提下,修改体测总分提高幅度:体测总分提高0分及以下为50分,体测总分提高1~2分为60分,体测总分提高3~4分为70分,体测总分提高5分为80分,体测总分提高6分为90分,体测总分提高7分及以上为100分。
2.6 第1次调整前和第2次调整后学生成绩情况
由表3可知,通过体测总分提高幅度的调整,一班(BMI>30)学生成绩平均提高14.2,及格人数为29人,及格率为85.3%,既保证课程评价细则的科学性,也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2次调整后学生成绩分布在0~59分的有11人,占10.9%;成绩分布在60~69分的有11人,占10.9%;成绩分布在70~79分的有7人,占6.9%;成绩分布在80~89分的有58人,占57.4%;成绩分布在90~100分的有14人,占13.9%。一班(BMI>30)有5名学生不及格,成绩为58分、51分、58分、58分、57分,均在50分以上,且成绩不包含阳光长跑附加分;二班(长跑<40分)有6名学生不及格,成绩为54分、57分、52分、56分、55分、49分,其中49分缺考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和1 000 m测试,其余学生成绩均在50分以上,且成绩不包含阳光长跑附加分。纵观最终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多因为1学期后体测成绩下降。由此可以看出,体测总分提高幅度的调整基本满足了成绩分布比例。
3 结论与建议
“体质强化班”是提高体弱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试点探索,课程成绩评定细则的优化完善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提高了体弱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首先,要保证起始状态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真实度。其次,针对不同类别的体弱生,教师应规范、完善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评价标准。不同的成绩评定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探究体弱生分层教学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身体素质缺陷的分层分组教学,将成为接下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