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企业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
2019-06-01方春雪
■方春雪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前 言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客户选择众多,其对于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此导致各企业成本不断增加。为此,众多企业在成本降低过程中,更加关注“显性”成本费用,如零件购买价格、行程管理、办公费用、差旅标准等,而对于“隐性”成本则有所忽视,如各部门壁垒、工作效率、工作失误等[1]。因此,成本管理应当以隐性成本为主,即通过质量成本管理,解决企业根本问题,才能推动企业更加长远的发展,占据更大比例的市场。
1 企业质量成本概念
1.1 概念
上世纪50年代中提出质量成本概念,美国各公司均积极推行,此成本管理主要考察两方面,一是企业为达到客户满意质量所投入的费用,二是涵盖质量未达到客户满意标准所产生的损失[2]。通常而言,可将质量成本划分为以下几点:①预防成本,即预防产品发生故障或产品不合格所花费的资金;②鉴定成本,即检查产品质量是否能够达到客户满意要求;③内部损失,即在交付产品之前,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经济损失;④外部损失,即交付产品后,客户并不满意产品质量而产生的投诉费、返修费等。
1.2 管理原则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主要目标是将成本降低,在考量质量总成本的前提下,将各分项质量成本管理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以全面质量及财务成本管理为基准,要求全员参与,并以大质量管理理念为依据,在开展企业整体质量管理过程中,为保证质量成本有序开展,应当遵循“全员参与管理、全力推行优化、全过程落实、全方位提高”的原则,保证上至领导层、下至基层员工均能参与其中,通过全员努力,有效落实管理目标,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2)适宜性原则。企业质量成本目标制定时,应当结合其生产能力、人员素质、设备条件、产品结构等方面,即依据企业特点构建质量成本体系,通过制定短期与长期目标实现良好控制质量成本。
(3)真实性原则。企业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应保证各项数据、记录的真实性,才能达到准确核算、真实考核、透彻分析、有效控制的目的[3]。否则质量成本将会流于形式,无法获得应有效果,提高企业效益。
(4)重要性原则、质量成本属于企业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其中涉及多种职能部门,如检验、财务、货仓、售后、生产等,只有将统计与分析质量成本归入各部门质量职能之中,以质量成本管理为重点,才能保证此工作发展长效性,避免仅依赖质量部门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局限性。
(5)效率性原则。效率作为质量成本管理的重点,管理过程中应当统一成本核算口径,统一人工工时、损失成本、加工成本、生产定额等计价与核算标准,以此保证在计算成本时能够更加准确快速,降低职能部门数据统计时的主观性。
1.3 重要性
企业运营实践过程中,质量与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应当结合企业战略进行综合考虑。产品策略与战略目标相对应,不同质量策略,其产品质量成本也不同。充分认知质量成本后,管理者对于生产中浪费与失误带来的损失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企业增加收益时,对于质量与战略规划常常有所忽视,导致此种情况是由于企业对于生产率、质量、战略、竞争力关系等并未深入了解。通过战略整合,可保证产品与战略的内在联系。若是企业为低成本战略,则需要制定低成本质量计划;若是企业想利用优质产品建立企业形象,则需要规划产品质量,将生产、研制、销售优质产品作为重点。
通过统计分析质量成本,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企业产品质量在成本方面的投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如,企业若是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则加大鉴定与预防成本的投入,尽管质量成本总值上升,但优异的产品质量会加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利润。质量成本管理可依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也能利用质量成本对生产漏洞加以反映纠正,在市场竞争中,都将会转变为质量优势。
2 新时期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全面动态管理
瞬息万变的发展下,对于企业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保证其能够随着时代特点而调整优化,质量成本管理也同样如此。在标准要求中,随着内部企业管理方式、社会形式、行业背景等变化后,质量成本管理模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确保质量成本管理措施与手段同企业发展需求相符。但是,我国目前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僵硬化、固定化特点,部分企业对于质量成本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其仅属于成本把控、质量监控等,财务部门与质量监管部门承担主要责任,此种过于片面的管理理念理解,已经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割裂,无法充分认识到质量成本的内涵与作用,成本管理缺乏动态性、全局性,各部门沟通不畅、配合有限的情况下,生产活动中具有严重浪费情况,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2.2 重质量轻管理
企业通常对于质量管理活动的经济成本有所忽视,仅对产品高质量提出要求,则易产生质量管理侧重质量方法,欠缺目的与动机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企业质量成本管理过于形式化,并未深入研究提高管理效果措施,则难以改进质量成本。另一方面,高层领导与成本负责人都未意识到降低每一份质量成本,经济利润将会直接提高的重要性。质量成本管理中,未与高层管理需求及商业需求所联系,即提高盈利能力、占据市场份额,那么其管理仅能作为检测产品质量高低的工具。而分析管理流程,无论质量成本控制分析,还是核算改进,都较为粗糙。例如,数据收集主观性较强、忽视设计成本与隐性成本、泛泛而谈的质量成本分析欠缺深度,并未实现全员参与等[4]。原因主要是企业对于经济性质量成本管理有所忽视,只有通过非增值活动与不良质量活动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在损益表中有效反应经济损失,才能让管理者对企业持续竞争力情况充分认知,了解到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实现精细化管理,挖掘其潜在能力,进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3 管理方式滞后
以目前企业发展而言,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应及时改进完善管理模式。部分企业并未完全应用信息技术,成本管理水平较低,无法准确处理成本管理的各项数据,导致数据信息真实性无法保证。成本数据可分为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其中,内部成本数据包含日常工作记录、内审文件、检测报告、质量问题处理、财务报告等;而外部成本数据则包含销售反馈、市场调查、合作商反馈、质检报告。企业管理者无法有效查看各部门与生产车间控制成本情况,对于质量成本尽管收集工作培训、工资奖励、产品审评等内容,但是对于设备折旧、产品降级等数据信息有所忽视,产品包装、保险、运输等费用也并未呈现于统计表中,导致预期成本和核算目标与生产实际不符,间接影响产品的经济效益。并且,企业未正确认识全面精细化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低估质量成本作用,全面管理理念及方式并未有效落实,管理内容也未明确划分,过于整体粗略的成本计划难以提高成本管理的层次性,生产经营细节只能由各部门及人员自己把控,对于资金链优化产生不利影响,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也无法达成。
2.4 管理环节亟需优化
以标准而言,质量成本管理属于全面管理流程,与企业各个生产经营流程联系密切,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任意环节若是产生工作疏漏,均会对整体成本管理的效果造成影响。以研发环节而言,部分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存在投入预防成本较少、研发效率低的情况,对于成本管理将会产生一定影响。如,低投入的预防成本将会提高产品鉴定成本,若是企业在研发中,能够对使用预防成本的份额合理规划,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将企业鉴定成本降低,间接减少企业总质量成本;以采购环节而言,企业管理制度相对成熟,明示了采购流程,可发挥一定调控效果,但监管体系却并不完善,抽检方式技艺导致材料在入库、采购环节产生问题,增加产品质量问题出现几率,进而提高了产品内外故障损失成本;以生产环节而言,此环节为企业的核心经营活动,成本管理难度较高,如,制度规定需要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实施质监工作,鉴定成本较高,且激励体系与成本管理脱节,员工并无较高的成本管理意识,能力也十分有限,易产生次品,损失费用严重;以销售环节而言,企业销售中产品出现质量损失属于外部损失,将降低企业经济效益与声誉,且销售人员服务态度不佳更易与客户发生矛盾,对企业的规划目标、产品改进、客户满意度等均有不良影响。
3 新时期企业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策略
3.1 提高质量成本重视度
质量成本管理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其中,构建良好的质量成本管理氛围。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中,高层必须加强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实现跨部门的成本管理。质量成本从预测目标到降损活动全过程管理,可执行PDCA循环程序,通过对管理效果的持续改善,以便达到最佳效果(如图1)。若是质量成本管理中,仅对成本数据简单核算,形成数字报表,对于背后损失不予追究,则无法充分发挥质量成本的作用,难以获得高层支持。为提高管理层及基层人员对质量成本的重视度,首先,企业可对行政主管开展成本管理培训,增强其成本管理意识,内容应侧重于质量成本与商品成本的内在联系,商品质量在企业各成本中所占比例,以此让管理者能够充分了解控制质量成本的作用[5];其次,培训相关成本管理人员、统计人员、技术人员、财会人员,以工作交流为主、分段活动为辅。而企业若是尚未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则可通过小范围试点方式,得到初步成效后,基于高层授权对质量成本管理严格执行。
图1 质量成本管理流程图
3.2 明确部门职责
质量成本管理具有全面性特点,涉及部门、人员众多。因此,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应当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配合,达到质量成本的管理效果。
总经理主要有制定规则、协调部门、监管运作、审批评估的职责。制定规则,即总经理以市场质量要求及企业成本管理内涵为依据,制定实际管理近期与长期目标,明确具体管理方案,分解任务后将其划分至不同部门。协调部门,即在构建质量成本核算体系后,将不同部门容纳到系统之中,予以其相应成本核算任务,收集成本数据,实现部门协调发展。监管运作,即监督参与成本核算部门,做好数据分析,指明其中存在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以便优化质量成本管理。审批评估,即评估企业的质量成本方案,侧重于方案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保证方案可行。
财务部门确定项目责任。以企业质量成本现状为依据,设置项目管理的子科目。财务部门需要注重对数据的收集,协调各部门关系,辅助各部门做好产品质量成本的规范记录,并将数据信息进行归档。此外,还应以企业成本管理操作计划为依据,开展核算工作,评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结果后关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上报,督促计划实现调整优化。其他部门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完成下发的质量成本计划。
3.3 实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与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相同,质量成本管理无法一朝一夕之间完成,其属于全面性、系统性工作,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其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决策管理。企业决策对于其整体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正确的企业决策可充分发挥引领性作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当不断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市场建立联系,基于市场发展制定决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提出更高要求,成本控制、交货期、产品服务等都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需要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提前开发客户满意的产品,以便抢占市场。因此,企业应当在决策设计中投入更多人才与资金,将过程损失减少。
(2)鉴定损失。企业在鉴定成本管理中,内部检验与外包检验优各具优缺点,企业需要与自身产品特点及技术水平相结合,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而鉴定设备,企业可构建实验室用以检验产品与原材料质量。但是,企业设备购买中,并不是越完备越好,若是企业使用频率较低,设备条件苛刻,则可以选择专业检验与服务机构外包,以此将不必要的成本降低。另外,企业在新置购鉴定设备过程中,应当与企业情况相结合,选择与要求相符的设备,以便出现浪费,无形中提升了质量成本投入。
(3)内部损失。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均有可能产生质量问题,导致产品报废或返工,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动在产品线上,将会导致增加更多成本。主要是由于不合格产品进入下一道工序后,可能会对整体生产线造成影响,并且残次品流动于生产线上,将会浪费下一环节的资源[6]。因此,应当加强中间环节检验水平,从原材料到产品入库,设置合理的中间过程检验点,截住不合格产品,以免造成更大的内部损失。
此外,应当提高对产品事故的管理。原材料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变成残次品,检验后会对企业增加成本。所以,需要加强内部损失管理,分析已经出现的损失,找出各工序残次品产生原因,尽量避免同样错误再一次出现。
(4)外部损失。残次品若是未能有效检验出来,将会随着合格品一起流入到客户手中,出现外部损失。研究表明,出厂后的残次品造成的外部损失,与制造过程中损失相比,其损失成本更高,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声誉等均会造成影响。所以,为有效降低企业外部损失,可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加强产品检验,避免残次品留出厂外。二是当客户投诉、抱怨企业部门时,人员应当积极面对客户,切记不理不睬,更不能与客户产生争执。可通过招聘拥有专业经验的服务人员解决此问题,有效降低企业外部损失。
3.4 合理核算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核算包括投产产品前技术准备、生产制造、销售售后的全过程,并以货币形态对产品质量进行反应,是企业产品全面质量控制的基础[7]。质量成本管理中,核算步骤十分重要,依据管理要求收集与质量成本相关的原始资料,了解其中问题并加以分析,其工作效果对于质量成本管理有直接影响。
在成本核算中,由于质量成本属于专项成本的一种,其与现行财务成本特征相同,为质量管理而服务,核算方面也存在一定特点,其主要是以质量成本视角进行考察,以会计核算为主,统计核算为辅,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在质量成本核算过程中,可设置一定账户,如预防成本账户、内部损失账户、外部损失账户、质量成本调整账户等,上述账户可以责任单位为依据设置明细账。核算成本时,汇总上述发生额即可了解企业在一定时间中质量成本总和。质量成本以受益原则进行分配,谁负责项目具体工作则承担此部分的质量成本责任。如,预防成本可由质量部门负责;内部损失则由生产部门负责;外部损失则由销售部门负责。考核后生成质量成本报告,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3.5 实施信息化管理
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可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联系与上下游企业联系,通过计算机分析产品数据,整体生产过程可将其划分为不增值作业、增值作业,利用信息技术对产业链进行优化,剔除不可增值作业,降低整体资源消耗[8]。并且,可采用SAP系统与EAS系统,不仅可积极搜集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将质量损失率降低,提高审核标准与频率,还能将产品损失成本降低,SAP系统从供货环节出发,到领料、完工,实现各个环节的层层把控。对于每一环节设置一定质量成本范围,以便超出范围后及时找到不足之处,提升资源利用率。财务系统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为辨别质量损失评审提供依据,以SAP系统及EAS系统为依据,与其他部门开展合作,实现信息数据共享,避免不同部门质量成本管控中产生偏差,提高各部门联系度,最大程度的将资金、材料等消耗降低,并在实践中实现创新改进,达到企业生产目标。
3.6 构建考核体系
构建完善、科学的质量成本考核体系,可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效果,保证质量成本管理措施能够贯彻落实。考核体系构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权责制度。考核中以各部门为主,按照质量成本管理中各部门活动特点,明确各部门应当承担的注资额,赋予其管理权力,保证在权限范围中能够将职责独立履行,以责任履行程度为依据予以人员奖励惩罚。其他部门也应在内部构建岗位考核制,确保质量管理能够由上至下,贯彻落实。
(2)制定考核标准。各部门工作开展以考核标准为主,应当对部门与员工制定科学、可行的标准。首先,目标在人员努力后可以完成;其次,完成考核目标后,为激发员工积极性,也让其认为付出的精力、时间、努力值得,需要加强奖励;最后,考核标准等制定应当以可控为基础,将各部门的不可控因素尽量排除。
(3)构建奖惩制度。此制度应当功过分明,奖惩有据。通过奖励可激发各部门员工自觉进行质量成本控制积极性,惩罚则可对不遵守规定的员工起到震慑作用。
总 结
综上,质量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总成本对于企业最终获利有直接影响。自质量成本概念面世以来,其重要性不断加强。因此,企业应当正确认识质量成本管理重要性,以便推动全员参与其中,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部门之间交流沟通,分解质量成本,从决策、鉴定到内外部损失实行全面管理,合理制定成本核算,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加强信息化管理,制定考核体系,以此为质量成本的贯彻落实提供保障,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