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2019-05-31袁旭军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眼白骨精文脉

袁旭军

【摘要】在当前阅读环境下,提倡学生读“有文脉的书”,引导学生抓文章的脉络,开展整体阅读。即从“课题”“关键词”“重点句”等“文眼”入手,整体感知,而后回归整体,全局把握,从而改进阅读策略,优化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果。

【关键词】文脉 文脉理念 阅读策略

  一、引子

一直以来,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首位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先生呼吁小学生要读有文脉的书。

什么是文脉?曹教授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上五年级时,父亲书柜里有一套鲁迅作品的单行本。他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及至初中,已经爱不释手、如痴如醉。他是当时学校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往后写作塑造人物形象时,就不自觉地有了鲁迅的影子,甚至连说话的语气语调都很相似。那时当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回想起来才终于明白,其实这就叫“文脉”。有文脉的书会带你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有情调,更富品位。

什么是有文脉的书呢?曹教授说,如果你在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不时地会有一种惊讶:好书!好词、好句、好段,这么漂亮的一段风景描写,你很想抄到笔记本上来!像这样一本书,差不多就可以认为是他所说的有文脉的书了。

  二、探本

文脉,顾名思义就是文本的脉络,是文本的价值灵魂。它统领全文,贯穿始终。它体现着文本的主旨、内涵以及本真意蕴。通常情况下,“文脉”包含有语脉、意脉、情脉,体现于“文题”“文眼”学生“文序”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领儿童发现、感悟、体验,让“文脉”彰显出文本的价值意义。

有文脉的书,一定是充满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是具有高贵品质、高尚情操、高雅气息等具有“高贵血统”的书;是能给学生以思想熏陶、性情陶冶、心灵丰盈、人生启迪的书……一言以蔽之,是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打上亮丽精神底色的书。

  三、寻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彰显了整体阅读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

因此,要引领孩子们学会读整篇文章、整本书,也就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只有瞄准整本书中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缜密思维,独特想象。慢慢地品味,静静地回味,日积月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升华精神品质。这就需要紧扣文脉,进行整体教学。

1.出发:整体感知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一段或数段为全篇精神的凝聚处,有一词或一句为全篇精神的发源处。所以,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关键词”“重点句”等“文眼”入手,统领文本、研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1)着眼一题,提纲挈领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即文眼。透过这双眼睛,能看到文章的全貌。一般的课题都提示了文章的重要信息。有的直奔主要人物,如《詹天佑》《钱学森》《轮椅上的霍金》等;有的直指主要事件,如《莫泊桑拜师》《三打白骨精》《卢沟桥烽火》等;有的则直接揭示全文的主题,如《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学会合作》《明天,我们毕业》等。窥一斑而知全豹,引导学生解析课题,有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如学习《三打白骨精》,就可以采用题目扩充法。

师板书课题:三打白骨精,后提问:谁三打白骨精?为什么三打白骨精?结果怎样?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储备,不假思索就能把课题扩充成:是孙悟空一打白骨精不成,就二打,直至三打。继而通过阅读讨论,后两问也迎刃而解,从而事情的起因、结果补充完整了,进而概括出主要内容:白骨精想长生不老,要吃唐僧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最后一棒把她打死了。这样课题说长了,事件的梗概也出来了。

再如《负荆请罪》一文,题目即文眼。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质疑:什么叫“负荆请罪”?谁向谁负荆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向文本,并进一步思考:这个两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每一幕又讲了什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说说第一幕和第二幕主要人物有谁,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而又可使学生对剧中人物有整体的把握。这样的教学,文路、教路、学路有机融合,条理十分清晰。

(2)着重一词,纲举目张

课文中常有精练的词语,它贯穿全篇,浓缩课文主旨。抓住这样的词,就能牵一“词”而动全身。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出全文的精华。

如教学《明天,我们毕业》一文,可抓住文章刚开头处的“眷恋”一词。这是文章的“文眼”,而且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教师板书:眷恋。问:在小学毕业之际,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引导学生浏览全文,不难概括出,是美丽的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牵动着他的心,令他难以忘怀。进而细读课文,是从哪些词句上感受到的?学生品词析句,流连于字里行间,结合文后练习中的句子,感受那火一般的热情、海一样的深情,全文的主旨了然于心。至此,化繁为简,驾驭全篇,学生易于接受,便于记忆。

(3)着力一句,经纬全篇

①抓总起句,提领而顿。不少课文都按“总-分-总”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的叙述顺序来架构全文。这样的文章,开篇就点明题旨,总括全文,乃点睛之笔。

如“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詹天佑》一文的開篇句,开宗明义。教学紧紧围绕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情怀这两方面双线推进。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抓住重点词句,深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抓住这些总起句作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兴味盎然地去读书去发现,费时少,效果好。

②抓过渡句,层次分明。这类句子位于文章中某段的开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它,挖掘其“桥”的功用,前后连接,上下辐射,就能快速厘清文章的条理,准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过渡句通常在段落的开头。如课文《莫高窟》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就将彩塑和壁画的特点高度概括出来了。根据过渡句的特点和作用,学生不难知道,上文是写彩塑精妙绝伦,下文是讲壁画宏伟瑰丽,进而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就是这样一句话,使学生对课文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一目了然了。

有时也会是一段话。《轮椅上的霍金》中整个第八自然段就是个过渡段,它把文章要反映霍金是个“非凡”的科学家的两个方面集中地概括出来了。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一段,上钩下连,就能全面地理解内容,完整地了解人物。

③抓总结句,纲举目张。许多文章到了結尾处都要总结一下,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引发学生思考的触发点。从总结句入手,再回扣全篇。这样的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夹竹桃》,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反映夹竹桃特点的总结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这一总括全文的问题回顾全篇,进行阅读对话,把夹竹桃的花色、花期、花影三方面的内容做一整合,从中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有独钟。

2.回归:整体把握

这是阅读教学的归宿和依托。在深入研读以后,教师指导学生纵览全篇,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将已知的信息、已有的感悟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梳理,做整体评价,从而系统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写作特色和结构特点。

如在《最后的姿势》的结课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回顾全文,思考讨论:

(1)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内容的?

(3)为了突出谭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4)文中引用了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教师的话,这些是不是无关紧要的内容,甚至会喧宾夺主呢?

这系列问题的设计,从不同角度提出,意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地领悟文章主旨,品味特质,鉴赏精髓,进而提高学生整体领悟和全面品评的能力。

紧扣文脉,整体入手,在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着重要的价值,它的意义远在“学习概括表达”之上。它就好比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阅读教学之门。能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可以有效改变以往那种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亦步亦趋、课堂支离破碎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将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亚君.巧抓“文眼”三策略[M].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3(1).

猜你喜欢

文眼白骨精文脉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散文阅读有方法
文脉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曹文轩说“文脉”
巧用“文眼”,为阅读教学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