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方法的实施
2019-05-29刘欣
刘欣
【摘 要】课本上的数字来源于实际生活,我们的数学当然也来源于生活,且数学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生活,所以,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不能只是单一传统上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要把生活带到课堂上来,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有积極性地去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实施教学生活化,将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之间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生活化;实施方法
在当今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效的加以运用,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并带动小学生对数字的敏感,使他们将数学联想到生活中去,充分让小学生了解到合理运用数学知识便可以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从而提高数学学习与探索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想让小学生真正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学习、考试以及生活中灵活运用,就必须要让教师在课堂上下功夫,善于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巧妙地将其生活带入课堂。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数学课没有了生活的例子,就很难鲜活起来,如果一节课的开始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加修饰地讲解“加减乘除”以及运算过程与结果,就会使学生失去积极性,无法提高小学生解答数学题的探索能力的效果。数学是能够使人大脑灵活的辅助工具,它可以让人的思维越来越敏捷从而拥有很强的逻辑能力,这造就了我们今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生活化尤为重要。
如果在解应用题时只是单纯求得长方形的面积,教师不将讲解过程加以修饰的话,学生就不会对求解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产生更深的认知,死记硬背需要啊课下花更多的时间,而明明在课堂上就能让学生们记住的知识点为何要教得如此笨拙?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生活情境,把题目丰富一下:一个长方形白色的墙,需要刷上粉色的涂料。请学生们进行比赛,看谁能先把墙“刷成”粉色。这样就能一下子激起学生对这个情境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也会积极地参与到解题当中来,并主动探究面积的计算方法,不需要教师让他们死记硬背公式。
教师可以将一个学生容易记住,但缺乏真实感受、不易掌握的数学概念,设计成一个既有趣,又能让学生切实感悟的活动,比如对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到生活中观察几件平时能接触到的物品,让他们自己记下重量,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彼此相互提出不懂的实际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可以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课堂上两个同学比身高,一位同学是130厘米,另一位同学是138厘米,由此让他们自己探知这两位同学的身高差为8厘米。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亲自感受,摸一摸、看一看在课堂上触手可及的长方形、正方形等等,让他们亲自感知生活里的数学。将直观感知升级为亲身体验,将具体概念转化为抽象实物,这样既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们可以愉快地玩,又有动手体验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十分好的。
二、体验数学成果
案列[1]:所给出的问题为9cm:3m=1.5:x,其中所用到的比例1:33.3是施工员们所不熟悉的,他们所经常用到的只是1:50、1:100和1:20。
施工员:“9cm,3m,这个尺寸是……不,这将是4.5m,我作不出来。”
调查者:“为什么,前几个问题(其中所采用的都是施工员熟悉的比例)你不是都解决了吗?”
施工员:“因为,这不是1:50的情况,1:1(指1:100)也不行,1:20也不行,我们常用的尺寸有1:50、1:20和1:1这3种,最简单的是1:1,这时不用作任何计算,只需看一下多少cm就可知道是多少m,而如果是1:50或1:20就必须进行计算。但现在是以9cm代表3m,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只遇到过另外3种情况。”
这就是数学日常中的例子。可以明确由“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虽然生活化的教学与我们实际生活密不可分,但这一优点也着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体验在生活中取得的数学成果。虽然数学来自生活,但不是被生活完全覆盖,有时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某些生活技能不具有可迁移性。数学知识有其自身发展的道路,教师不能一味的让学生体验生活而忘记数学本身的逻辑特点和抽象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好教学方式方法。
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带来的成果也需要父母的密切配合,如生活中常常要用到估算,可以让学生估算自己家里每天的开支,并累计起来形成一个月的开支,让他们自己体验生活中的加减,从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赚钱不易,养成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还可估算一下每天在上学、放学路上所花的时间以及学校到家的距离,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能使他们运用数学知识来了解速度的概念,这样在今后去另一个已知距离的目的地时也能估算出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了。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带领小学生积极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既能积累数学知识也能灵活运用,这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式。
三、培养数学综合素养
(一)写数学日记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自己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对于不懂的问题先记录下来,将自己的新发现进行整理,将已经在老师或家长帮助下解决了的问题写下来。让学生记录他们在数学生活化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积极、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也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己对数学的学习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对其的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也更加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不再把数学题或者生活中有关数字的问题当成任务或阻碍,从而能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学生可以在数学日记里记录:同父母逛超市或者菜市场,买了多少钱的东西,爸爸或妈妈给了商家都少钱,商品多少钱,商家是否有找零,应该找零多少,在期间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数学日记发现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发现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的强弱度,并对此进行针对性教学。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和初衷,想要让小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比如可以开展“每日一讲”,就是让学生自己给教师或者父母讲解一道数学应用题,父母和老师虚心听讲,不怕学生错,应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去验证以及运用,并获得成就感。我们的实践活动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而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将主题贴近生活。例如:让学生积极发言说明自己买的课外书每本多少钱,买了多少本一共花了多少钱,自己一学期用多少只铅笔,一共花了多少钱;在自己家里,妈妈一周买菜花了多少钱;自己在一学期的数学检测成绩中,进步了多少分,退步了多少分。或者让学生自己做手工,这类动手的实践活动可以积极调动小学生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对几何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经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高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证明: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数学服务于生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想方设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更适合、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更好、更主动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掌握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素材,为课堂制造生活情境,运用这一点来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用生活的体验来理解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马岩;姜红云.数学教育生活化:价值与反思[J].中学数学杂志,2016,No.237,7-9
[2]刘春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途径和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72
[3]高爱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