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

2019-05-29王耀祖

文理导航 2019年19期
关键词:融合

王耀祖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导入,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体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历史导入:一是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剖析;二是介绍作者生平,拓展知识;三是以文章历史事实旁征博引,解读课文。

【关键词】融合;教语文;教历史;互相促进

1.研究教材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王荣生说:“作者的权威解说即文本的作者意义,即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要表达的意义。”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思想,只有做到与作者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1理解教材蕴藏深度,实现教材阅读体验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1.2紧扣文本时代特征,透视文本精神世界

阅读教材中特定时期的作品要关注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社会主张。如果我们不了解作家作品的时代特点,就只能简单地读故事、教故事,不能在一个广阔的生活画卷中,透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境况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1.3了解教材编选意图,定位教材研究方向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明白选编意图,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逐步实施教学。所以,研读教材要读懂编者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

2.以讲历史背景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历史不可分割,需巧妙渗透、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在新课导入前,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相关历史知识,唤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倾听、思考;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为学生讲述1946年国共谈判的历史事实,学生可立刻想到历史课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文学的热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多么神奇圣洁的境界!当学生读到“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时便能真正理解“江山如此多娇”的深刻含义,更会想到“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伟大意义。“历史文化”或“文化历史”不可分割,且相互注解,能够为导入新课奠定基础。

3.以讲历史诗词陈述道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单古典诗词中便有很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看待事和物的角度不同,认识就不同;看待事和物的距离不同,效果就不一样;如果你处于某个环境或是非中,则不易看到本真。再如,“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阙词暗示着时间如水流,千古风流的历史人物和英雄豪杰在时间面前永远逝去,时间是如此匆忙,给人一种人生何其短暂的感觉,学生便会由此领悟历史、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4.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

把历史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的理性认识、启迪学生的写作激情、激勵学生的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实现语文和历史“双科”“双向”“双重”课程共同促进、提高、发展。

4.1通过历史展现社会,强化学生的理性认识

教材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例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港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斜”“堂前燕”“百姓家”等词语,细小的情节却反映深刻的主题——封建权贵势倾一时,最终逃不过衰亡的命运;又如苏轼的《记承天夜游》,看似作者心胸旷达,但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看出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一事……此方式能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能够强化学生的理性认知。

4.2以历史典故,启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浩瀚的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诗歌语言的凝练、内容的丰富和表达的生动,极具感染力和艺术性。历史文化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手法的写作,或雄健高昂、或旷达开朗、或沉郁顿挫、或苍凉悲壮、或淡泊宁静、或浓妆艳抹、或凄婉哀怨,都绚丽多彩、绮丽无比。此外,历史文化作品中的拟人、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应有尽有,所有这些都能启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4.3以历史事件升华情感,激励学生的爱国精神

《晏子使秦》《廉颇蔺相如列传》《出师表》等语文课本的篇章,读来无不给人以历史的厚重之感,不但能陶冶性情、加强修养,更能体现古人在历史的政治舞台上面对强大势利不卑不亢、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的崇高境界,能够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其爱国精神。

融历史知识于语文教学课堂,如同丝丝细雨、屡屡春风、涓涓溪流,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让我们以历史文化为基础,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化,使学生遨游在灿烂、辉煌的中文化之中,在成就自己教育教学的同时成就学生的学识发展。

猜你喜欢

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以《价格变动的影响》“融合课”为例
公益广告
破次元
阅读理解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