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2019-05-29雒刚
雒刚
【摘 要】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在历史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教学理念突显于新课改之中。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情境;质疑;实践能力
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广,传统的师生关系已发生了质的改变,更侧重于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教学理念突显于新课改之中。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让历史对学生有吸引力,每课引言非常重要,它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死板地照本宣科,每节课前都要精心设计引言。例如:讲七年级下册《思想文化》时,我问学生是否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说知道,那么我再问:大家是否知道长大后的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简短几句话,激起了同學们的学习欲望,急切的等待老师揭开“谜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中的故事讲解、引用、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所以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在讲述秦灭六国时,可插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授“三国鼎立”时,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讲东北抗战时,可让学生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等等。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精心设置历史情境
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氛围,而且能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并逐渐积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经验。要达到这样的高层次目标,单凭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式学习是不够的。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创设历史情境,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尝试进入“历史角色”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例如:在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三本必修教材,对孙中山的思想和革命活动了解了很多,怎样避免让学生对这一课有“炒冷饭”的感觉?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历史角色: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1925年初的孙中山,并准备为自己写个回忆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回忆录的写作思路或提纲,最后小组选派代表以第一人称来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汇报过程中,各小组模仿孙中山本人来介绍拟定的回忆录提纲,而教师以读者的身份对回忆录选取的事件提出问题,汇报人进行解释,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只是提示和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回顾了孙中山的革命经历和思想变化,又通过进入历史角色,设身处地去感受了当时的历史氛围。相比以前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孙中山的革命经历,学生机械的记忆有关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式更容易使他们理解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展及其革命活动。
学生模拟历史角色,模拟的过程也是他们进一步回忆和品味历史情境,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过程,既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时局,又可以从今天的角度去回顾、评价历史。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历史问题的动机,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掌握了一定历史学习方法,敢于讨论历史问题,喜欢发表自己见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解释。对有些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例如:我在讲授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时,“怎样看待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一个难点。教学中,我没有简单地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李世民即位前的经历中,体现出了他有哪些杰出才干?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他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非凡的军事才干、政治手腕等等。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李渊有几个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就不怕世人谴责吗?如果我是李世民,我会怎样做?等等。我及时的表扬了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肯动脑筋。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因为是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归纳,这样,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的结论、讨论的结果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交流观点的能力。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喜悦,激发起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四、适当的把讲台留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很多,有些学生的视野很开阔,或许对某一领域的研究不比老师差。因此,老师可以适当的把讲台留一部分给学生,学生上讲台展示历史学习的成果,老师来做倾听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在《文化发展历程》模块的《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这一单元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选取《笔墨丹青》《梨园春秋》等课题分配给学习小组,由学生来主讲。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两周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他们密切地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或用具。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有的小组同学当场画国画、创作书法作品;有的小组介绍自己画的京剧脸谱、清唱京剧或地方戏曲。讲台下面听课的同学和老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提问,有时还有激烈的辩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反映这样上课有兴趣,发现了历史的魅力,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希望多有几次这样形式的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倡导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一次成功地社会实践活动将使人受益匪浅。利用新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发展的实际,紧扣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图片、文化主题、以及活动中的参观访问,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在授课过程中,我尽可能多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讲到明朝纺织业发展时,为了使学生更了解明朝时上海的纺织业发展情况,我建议学生去参观黄道婆墓,并给学生布置任务:拍照、作笔记、写小论文;再如: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我让学生利用周六、周日去“一大”会址参观等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实践中的这些尝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学生们表示喜欢这种学习历史的方式,我也体会到因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增强带来的教学乐趣,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这样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者建.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