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

2019-05-29徐美英

文理导航 2019年18期
关键词:目的预习自学能力

徐美英

【摘 要】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基础。然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抓预习环节则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关键词】预习;自学能力;目的;步骤;方法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学生一旦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则会事半功倍。那么,怎样预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明确预习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我经常对学生说预习的好处,提前预习了下节课要上的内容,就能让自己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课堂上就会显得轻松,也能很好地展示自我,而且也会有多一点的时间交流和探讨。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当当小老师,提高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自信。在这过程中,如果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以榜样的示范带动身边的其他同学,感受他人预习的好处,对于激发其他同学的预习热情,比教师空洞的在课堂上讲预习的目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掌握预习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阅读课题,揣内容。

大家都知道,许多电影、电视剧只要看到标题,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意的主要情节,那么学生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学习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可以先从课题入手质疑,“我”指谁?祖国指哪国?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为什么会说这句话?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朗读课文,学字词。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然后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查出这些字音,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然后就可以放声诵读课文。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遍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遍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预习时朗读还要讲究语气、表情,甚至可以手舞足蹈,入情入境。只有通过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疑惑,发现更多的知识。这些目标是短短的四十分钟里不容易达到的,而预习充分了则可使其举重若轻,挥洒自如。

第三步:再读课文,质疑难。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師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过程中,应将重点词句、不懂的地方、发现的问题等做好相应的记号,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样,听课的时候就会抓住重点,有目的地去听;同时因为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听课,能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作用,听课会更专注,思考会更积极,对新课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了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阅读教学的效果更好。

三、教给预习的基本方法

要想使预习更有效,就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在书中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品味优美的词句,充实自己的口语语库储备,丰富自己的词汇。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这种诗歌类的课文,如果学生课前能有了反复读课文的过程,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不但能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整个课堂就是能给人一种享受。

2.圈。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不懂的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如《小草和大树》一文中的四字词语特别的多,结合语境学生也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那些词语的意思,课前就要求学生能通过查工具书的方式来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对“夏洛蒂·勃朗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更丰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尝试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预习作为语文教学资源,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空间,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如能长久地坚持课前预习,定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目的预习自学能力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