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4C视域下《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传播研究

2019-05-29何羽双

新媒体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群受众用户

何羽双

摘  要  作为人民日报新媒体聚合平台于2018年10月上线的融媒体产品,在朋友圈内口碑颇高。文章通过新4C视域,对该融媒体产品从场景、社群、内容、链接的四个方面解析其走红的原因,并对媒介融合过程中其他融媒体产品的制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新4C;《中国一分钟·地方篇》;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122-02

在当下,媒体融合作为各媒体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目标在于解决“融而不合”的问题。随着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部分主流媒体有了一定经验的积累,通过高效合理利用资源,配合发展的新媒体技术,生产出了一批满足受众需求并引起广泛传播的融媒体新闻产品。其中,《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作为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系列视频,一经上线就在朋友圈“刷屏”。从新4C法则来解读《中国一分钟·地方篇》,我们不难发现,该产品的“爆红”式传播过程并不意外。

1  场景(Context):增加用户黏性

1.1  特定的时间与受众情绪

2018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作为党媒,紧紧抓住这一时代背景,进行宣传。《中国一分钟·地方篇》内容并没有生搬硬套地夸赞,可其中客观但壮观的场面却又无一不在向受众传达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将结论寓于产品之中,让受众通过观看视频获取改革开放40周年所取得成就的信息,更易于接受。

该片正式上线是在10月1日,这一特定的时间更能激发受众的爱国心理。作为系列视频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支视频的传播效果,选择在国庆当天作为传播的“头阵”,更让受众对后续视频有所期待。《黑龙江一分钟》上线后立即有网友表示:“明天推‘吉林一分钟嘛?期待”还有网友表示:“什么时候‘江苏一分钟,期待”,这些无一不起到了增加用户黏性的目的,让受众对后续产品有期待。

1.2  灵活的传播渠道与受众习惯

《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视频实现了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的全覆盖,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庞大体量的粉丝,使其在发布以后很快就能达到阅读量10万+,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微信和微博均在每天早晨7点至8点半左右定时发布系列视频,与受众形成潜移默化的互动,提高受众的参与感。从长期以来就创造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稳定关系,提升其认可度。作为移动端阅读的早高峰,选择在这个时段发布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播效果。

然而,仅仅在全媒体中心内部进行推送是不够的,于是该产品采用了打破资源壁垒,跨平台、多渠道传播的方式。以辽沈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第一品牌《新北方》为例,其公众号于2018年10月3日即《辽宁一分钟》上线当天就转载了题为《所有辽宁人!只需一分钟!看看人民日报咋夸咱的》的推送,截至2019年2月26日,该篇阅读量为6.1万。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的纵向深入更是加深了受众对该新闻产品的印象,更符合地方受众的阅读习惯。

2  社群(Community):巧用行政区域

《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产品共由31支视频组成,涵盖了我国除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以《某地一分钟》命名既简洁明了又在无形中以行政区域划分了社群。

以行政区域进行的划分使该产品从整体看以圈层结构进行传播。圈层结构的弊端在于密闭的传播空间使得信息的流通受限。然而圈子内的信息却因有“共同的意义空间”使传播过程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由于拥有共同的身份和归属感,在进行人际传播的过程中更便利,也更容易达到传播效果。

同时,行政区域划分的社群还有利于形成社群文化。社群文化简单而言就是群体潜移默化中所坚持获认可的一些规则和态度。由于不同地域都有当地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支柱,所以社群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以地理位置为依托,结合当地的文化和精神,通过塑造某省的整体形象,形成精神内核并获得受众的认同。《中国一分钟·地方篇》还通过文案关键词的强调进一步强化了社群文化。以《贵州一分钟》为例,其文案脚本中通过“大数据点亮”“多彩魅力”“世界第一桥”“天眼”等事实的表达,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拼搏向上中的贵州形象。这就是贵州人潜移默化中认可的态度,这种社群文化形成后,还会通过社群成员在内部进行反复传播。同时,广义的社群成员有家国情怀作为情感共鸣的纽带,也能够形成社群文化。尤其是配合国庆这一特殊时间点进行传播,更是激发了受众的民族自豪感。

3  内容(Content):创意避免同质化

3.1  小切口讲大故事

《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用小切口讲述大故事。每一集视频时长不等,但最多不超过三分钟。在单位时间内,它所承载了更大的信息量。在这样条件下,对视频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准。精准地抓准了“一分钟”某地会发生什么的关注点,在每一集中都用不同的“一分钟”来展示当地的各个维度的发展之快,更符合用户对信息精准度的需求。虽然只是以一分钟为切口,其背后蕴含的关乎国家发展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深意却是巨大的。

同时,小切口创意表述所辐射的用户数量更多。用最鲜明直白的方法将一分钟家乡发生的进步展示出来。配以社群用户熟悉的画面,使其受众不会受年龄、性别、工作、学历等因素的影响,无形中降低了受众的门槛。

最后“一分钟”的噱头就注定了其时长的精简化,既使内容更精炼,同时也更符合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不限制用户的阅读时间和地点,利于产品进行人际传播。

3.2  可视化传播

融媒体趋势下的另一个改变就是“内容可视化”,人脑对于图片信息的处理是即时的,对于文字的处理则需要按照线性的逻辑顺序。因此融体新闻产品需要充分运用可视化的方法将纷繁复杂的数字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一点上,《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以《辽宁一分钟》为例,在提到“一分钟,红海滩恢复滩涂16.47平方米”的数据中,就采用了恢复红海滩的动态镜头,让人看见了红海滩由黄变红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了其意义。

4  链接(Connection):朋友圈形成链式传播

以内容作为人与人连接的方式,当用户在他人朋友圈中看到一分钟相关内容时,出于各种理由予以转发,此时这二者之间就通过内容建立起了连接,也完成了一次对《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的人际传播过程,也就实现了其传播价值。其次是以话题作为连接方式。由于该系列产品的传播过程持续了约一个月之久,其微博话题关注度也居高不下,所以《中国一分钟》的走红本身就成为了一个话题,关注该话题的人自然而然地通过其形成了连接,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依据网络完成了信息的跨区交流,为其传播造势。第三是依据身份进行连接,在这一点上,以行政区域划分形成的圈层结构内部社群成员是拥有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连接也因为具有相似的身份属性很容易进行信息的传播。第四是由行动联系起来,回到在朋友圈进行转发行动本身就将发布信息的用户和接受信息的用户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这种好友圈之间的联系可以使信息扩散的更快、更高效。

5  结束语

《中國一分钟·地方篇》提供了融媒体新闻产品样本,值得借鉴。合适的场景既要满足时空的需求,也要能够点燃用户的情绪。巧用地域划分社群是其优势之一,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并不是所有融媒体新闻产品都能够如此简单地确定目标社群,应该做好调研和分析。受众对于优秀内容的判断能力一直一如既往地强,因此内容生产者也要立足本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生产出多样化、新鲜化的内容以飨用户。最后是要充分了解人际传播中个人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实现链式传播。

参考文献

[1]唐兴通.引爆社群:互联网时代的新4C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张意轩,尚丹.我策划的融媒体产品[J].青年记者,2018(11):29-30.

[3]王译萱,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营销创新问题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2):67.

[4]周方正,徐凯.《新京报》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传播策略和创新路径[J].新闻论坛,2018(5):46-48.

[5]郭亚星.弱连接与低活跃度下的陌生人社——微博群调研报告[J].新媒体研究,2018(18):12-14.

[6]蒋李.数据新闻:融合传播下的新闻可视化[J].新闻前哨,2018(10):56-57.

猜你喜欢

社群受众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信用卡资深用户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社群到底怎么玩才能黏住用户?